千帆競發北部灣--來自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報告
2010-11-21 21: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新華社記者 龍松林、張宗堂、王勉、熊紅明、程群、王軍偉
大海在這里轉了個大圈,歷史在這里閃出了亮點,時代在這里發出了呼喚,有一篇夢幻在天海間——北部灣。 ——題記
廣西防城港集裝箱碼頭。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一切變化,都源于這里的一片海——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把位于“東京灣之頂,中國海岸之最南端”的欽州港規劃為“南方第二大港”;
1968年3月22日,2000噸級的浮碼頭在防城港動工建設,“海上胡志明小道”就此起始;
1984年,北海被國務院確定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
2008年1月16日,國家正式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
……
歷經曲折的北部灣,最近幾年,再次強勢闖入人們的視野:從發展基礎最薄弱的一環,到多區域合作中心;從經濟發展配角,到開放開發龍頭;從地方發展題材,到國家發展戰略;從“風生水起”到“千帆競發”……
如今,南海西北部弧形臂彎里的這片蔚藍色海洋,已成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動力、對接東盟的新引擎、對外開放的新翅膀。
求新謀變抓機遇,百折不撓敢為先——尋求發展良機、思謀發展良策的北部灣人,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開放、創新精神,讓這片飽受磨難的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4.5公里長的大欖坪2號路填海而成。路的盡頭,欽州港兩個十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引人矚目。
50多米高的6臺橋吊、7臺門式起重機,見證著這里的繁忙與希望——今年前10個月,這個年輕碼頭的集裝箱運量達17.5萬個。
欽州,擁有天然深水良港,海岸線520多公里,可以建成200多個1至30萬噸的泊位。根據規劃,2012年,欽州港年吞吐能力將達1億噸,“南方大港”名副其實。
歷史在曲折中走過了一個輪回,也給這座古老城市的加快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多年來,“守著大海吃農業飯”的欽州,決心借北部灣開發開放的東風,真正實現“因港而興,因海而榮”的夙愿。
“‘十二五’規劃中,我們提出將欽州建設成為國際區域性航運物流、產業合作、市場交易三個樞紐和宜居宜商濱海新城……”面對未來,42歲的市委書記張曉欽信心滿懷。
但誰又能想到,兩年前,這個“南方大港”還是汪洋一片。頑強的北部灣人,以“精衛填海”的精神吹沙填海,創造了“一天造地40畝、一天海上修路600米、七天建一層樓”的“北部灣速度”。
這一切,僅僅是近年來北部灣開發開放的一個縮影。其背后,是廣西在黨中央的引領下,不斷調整發展思路、完善發展路徑的結果。
西部地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廣西的發展優勢到底是什么?資源豐富、沿海區域、開放前沿、風景秀麗……廣西加快發展的希望究竟在哪里?多少年來,努力和探求一刻也沒有停息。
廣西北部灣擁有海岸線1595公里。歷史上,這里就是我國對外交通、貿易、交往要道。漢代,這里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龐大的船隊從這里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達南亞、西亞,再通往歐洲、非洲。100多年前,北海就是對外通商口岸。20世紀90年代,國家明確提出把廣西建設成為西南出海大通道……
現實似乎總是嚴酷的。雖然守著“一片海”,但多少年,廣西“捧著金碗討飯吃”,留給人們的印象只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地區。
面朝大海為什么卻走不出大海?成為廣西內心深處的沉重疑問,也促使這個地區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定位。
近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穩步推進,對外開放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尤其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良機終于到來。
面對歷史性機遇,這一次,北部灣人決定加大轉變思路的力度,將發展的眼光,再次從封閉的內陸投向開放的海洋,確立了廣西未來發展的定位——國際區域合作新高地和中國沿海經濟發展新一極。
“要實現這一定位,必須緊抓廣西沿海區位優勢。廣西經濟發展的潛力在沿海、后勁在沿海、未來在沿海。”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的話擲地有聲。
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東臨珠三角,廣西是我國大陸省區市中唯一沿江、沿海又沿邊的地方,也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
涵蓋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及玉林、崇左兩市交通和物流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位于北部灣頂端的中心位置,土地面積4.25萬平方公里。該區域處于中國-東盟自貿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泛珠三角經濟區等多個區域交會點,區位優勢明顯。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歷經磨難和挫折的北部灣人以創造性的思路和真抓實干,讓這個靜謐多年的西南中國海域,迸發出強大的發展活力。
2006年3月,一個后來被人們稱為“灣辦”的機構——北部灣(廣西)經濟區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掛牌成立。
“這個機構就是協調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等經濟區內城市的協同發展。”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自治區“北部灣辦”主任陳武說,一段時期來,幾個城市區位相似,發展目標重復,對外競爭呈非良性態勢,對內部資源流動存在壁壘,有限的財力被分散,增加了發展成本。
開發未始,規劃先行。“灣辦”對四個城市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基本定位:南寧是“區域性國際化城市”,防城港是“商貿、物流、港口城市”,北海和欽州則定位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幾年的實踐,讓四個城市在錯位和抱團中,實現共同發展。有人形象地描述:現在的南北欽防,更像是一個城市綜合體的四個功能區,相互依存,又各具特色。
同時,原先分屬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管理的港口,自2007年2月起,也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北部灣港。之前同質競爭嚴重的態勢,很大程度上得以扭轉。
“三港握成‘拳頭’之時,恰逢國際金融海嘯迎面撲來。2009年,全國港口貨物吞吐量平均增幅不足5%,北部灣港卻創造同比增長25.38%的奇跡,成為帶動北部灣經濟發展的龍頭。”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葉時湘說。
全新的事業需要全新的視野。北部灣人的敢想敢為,讓這一地區的開發開放邁出創新性步伐:
——北部灣經濟區已建設南寧保稅物流中心、欽州保稅港區、憑祥綜合保稅區、北海出口加工區,形成了完善的保稅物流體系,成為中國對接東盟、聯通世界的“無形之路”;
——自治區“北部灣辦”和廣西社科院共同組建北部灣研究院,承擔北部灣開放開發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戰略理論和應用研究,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決策咨詢服務;
——一系列特殊人才政策相繼出臺: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自治區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鼓勵經濟區內各市配套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探索設置“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聘請專(兼)職引人引智專員;堅持“來去自由”,實行“特事特辦”;
——欽州保稅港區被列為繼天津、大連、上海、廣州黃埔后第五個沿海整車進口口岸,它也因此成為我國唯一具備整車進口口岸功能的保稅港區……
思路轉變帶來景象的改觀,也給這里的人們無限憧憬和信心。如今,八桂大地,到處都能聽到談論北部灣經濟區、中國-東盟自貿區、保稅區的聲音。而這些,幾年前對他們來說,還是陌生而遙遠的命題。
“過去防城港干部去外省出差,都不好意思說是防城港人,現在他們講起家鄉充滿自豪。”防城港市委書記禤沛鈞說,前年和去年僅市接待辦接待的重要客商就達5958批,日均8.2批、115人。
雖至南國深秋,陽光熱力不減。11月15日,廣西憑祥友誼關前,一輛輛滿載著水果、電器等貨物的大卡車隆隆駛過邊境線。一旁,中國憑祥-越南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設熱火朝天。
崇左市市長黃克頂著烈日,用夾雜著濃重壯鄉口音的普通話,饒有興致地向記者介紹憑祥綜合保稅區的規劃:“要敢于先行先試,與越南實現交通、產業、服務上的無縫對接,打造‘兩國一區’共同產業園區,為北部灣開發開放開拓思路。”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創新的血液一經流淌,就會迸發出無窮的創造力。”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飚說,“北部灣經濟區的創新發展,干部的自信心、自豪感、責任感明顯增強,這是我們實現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根本動力。”
現代產業齊聚集,核心競爭力提升——從產業荒漠到重大項目扎堆落戶,北部灣以全新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組建現代產業集群,中國沿海經濟新一極崢嶸漸露
一個城市的興衰沉浮,往往與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連。
作為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北海在1992年后,喊出了“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北海”的口號。盤活土地資源,將土地推向市場,北海“造樓神話”轟動一時。
誰會想到,美好的愿望結出的卻是苦澀之果:小小城市竟瞬間聚集1000多家房地產公司,由于沒有其他產業支撐,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出臺,地產業遭當頭一棒,一個城市的加快發展之夢瞬間破碎。
“大開發熱”帶來的后遺癥,讓北海16年內沒有一個大型工業項目落戶,1999年,北海甚至沒有一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北海過去近30年,興也匆匆,敗也匆匆,關鍵問題就在于沒有實體產業作支撐。”回顧北海的產業發展之路,北海市常務副市長孫大光表情凝重。
不愿被遺忘的北海,在痛苦中尋求著新的發展支點。2008年,自治區政府與中國電子集團合作的北海電子產業園,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開始建設。
“去廣西搞電子產業?你是不是瘋了!那里可是電子產業荒漠。”索耀宗現任北海產業園發展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回憶當初,很多朋友聽說到北海建廠投資,都這樣勸他。
帶著懷疑,索耀宗與同事們來到北海,看到的產業園卻是一片荒地,幾個孩子把這里當成了放牛場。
“剛來時確實很失望,但很快我們就意識到,北部灣這張白紙,可以讓我們設計中國電子產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他說。
說干就要快干,要干就要干好!2008年,北海電子產業園實現當年招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日本三洋、臺灣光寶集團、香港德昌電機、景光電子等一艘艘“電子產業航母”駛進北海,引來成群的“護衛艦”“登陸艇”伴隨,電子產業在北海迅速形成規模。
歷史就這樣被書寫。開工一年,園區就引進了13家電子企業,產值一躍超過百億元。電子產業成為北海開放20多年來首個過百億元的產業,產值占廣西電子產業半壁江山。
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園區內,人們每時每刻都在用智慧和雙手創造著奇跡——廣西生產的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第一臺海量存儲器、第一塊筆記本電池、第一臺電腦電源、第一臺LED自適應顯示器,均貼有這里的標簽!
新興產業的風生水起,舒展了人們皺了多年的眉頭,喚醒了北海的新夢想,也吹響了北部灣加快發展的新號角。
2006年以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達43個,總投資近4000億元。不經意間,一個又一個產業之最在這里產生:
——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是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領先的糧油加工基地之一;
——建興電子科技(北海)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地區最大的專業電腦光驅制造基地;
——北海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存儲設備生產基地;
——廣西銀億科技礦冶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中國第一大鎂化工項目和中國第二大膏質酸聯產水泥項目;
——廣西中糧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將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生物質能源基地;
——防城港金川有色金屬加工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一流的鎳銅冶煉生產基地;
……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北部灣,這個中國沿海經濟新秀,在全球金融風暴中成長,走出的是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之路。
11月10日上午,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內廠房林立,機聲隆隆。看著眼前的景象,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李斌的思緒總會不由地回到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
“開發區剛剛起步,就迎頭遇到金融風暴。”李斌說,突來的危機讓一些原本與開發區有合作意向的企業取消了投資計劃,作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開發區,發展陷入困境。
2008年1月,國家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危機之年成為沖出重圍的轉機之年。2009年,北部灣經濟經濟區生產總值增長15.9%,比廣西高出2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7.2個百分點,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
2008年,世界鞋業巨頭臺灣麥斯集團在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投產16條生產線,可年產高檔出口女鞋800萬雙,用工超過1萬人。
集團項目負責人張元亨說:“北部灣給了我們重新布局的空間和機會,我們不是簡單地將機器和生產線搬過來,生產技術、生產流程、污染處置等都有了升級。如果說東部沿海工廠是1.0版本的話,這里的工廠應該是2.0或3.0版本。”
如今,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內的臺灣(南寧)輕紡產業園,已有12家企業入園,另外還有27個東部產業轉移項目等待落地。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將成為全國一流的輕紡服裝鞋業基地,曾經的投資盲區成為投資熱點。
油荒!加油站前車輛排起長龍;電荒!工廠拉閘限電機器停產。曾幾何時,這樣的場景常在我國西南地區上演。鋪開中國地圖,可以看到中國西南能源供應的復雜線路:進口的石油要通過海運從中東和非洲運到廣東,再從廣東運到大連的煉廠,出來的成品油通過公路、鐵路輸送至云南、貴州、廣西,行程繞了大半個中國。
作為西部沿海地區,北部灣要改變大西南能源供應線路圖,為區域發展裝上“高能電池”,配備“巨型油箱”。
2007年底,中國石油廣西石化欽州千萬噸煉油項目開工建設,并于今年9月8日正式投產。一噸噸汽油、柴油源源不斷從這里運往云南、貴州、四川等地。今年10月,當北方多省份出現“柴油荒”時,西南各省份油品供應和價格保持穩定。
栽得梧桐引鳳來。中石油欽州千萬噸煉油項目為欽州引來眾多石化下游企業,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在北部灣崛起。目前,欽州正準備動工建設一批中石油下游產業項目和一批精細化工、新能源項目。到2012年左右,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內金谷石化園區將實現超千億元產值。
今年7月30日,我國西部大開發23項重點工程之一、少數民族地區首個核電站——防城港核電站開工。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每年可發電近500億千瓦時。值得一提的是,一期工程建設的2臺核電機組,設備國產化比例將達87%。
我國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北部灣,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呼喚著北部灣。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如期建成,肩負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交通、物流、產業對接使命的北部灣經濟區,作用更加凸顯。
北部灣經濟區的每個城市都憋著勁往前趕。玉林市常務副市長戴毅說,玉林作為北部灣經濟區的“側翼”,扮演著北部灣聯通珠三角的橋梁角色。如今,玉林將充分發揮龍潭產業園的帶動作用,把“側翼”變成“窗口”。
作為北部灣經濟區規劃和建設的參與者,自治區“北部灣辦”常務副主任陳瑞賢在談到這一區域發展的未來時表示,再給北部灣5年時間,北部灣將還給世界一個驚嘆。
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從生態環保為導向的產業布局,到“以人為本”宜居城市的打造,北部灣經濟區走出了一條生態與工業共處的和諧新路
湛藍的海水中,成群的白海豚逐浪嬉游;松軟的灘涂上,成片的紅樹林隨風搖曳。素有中國最潔凈港灣美譽的北部灣,讓游客流連忘返。
2006年,一個女孩在欽州三娘灣游玩時,指著正在海面嬉戲的白海豚問父親:“工廠建起來后,還能看到白海豚嗎?”
女孩是中石油廣西石化公司總經理吳恩來的女兒,這個問題深深觸動了他。事后經過詳細論證,公司最終決定,將污水排放標準從國家要求的二級提高到一級。
“一級排放標準的水,可以用來種花、養魚。整個污水排放系統,公司花費了近10億元。”中石油廣西石化公司黨群工作部主任陳德恩說。
一邊是生活和生長著白海豚、紅樹林、儒艮等眾多珍貴且脆弱物種的北部灣海域;一邊是石油、鋼鐵、化工等大批產業項目紛紛落戶。人們不禁會問:中國最后一片“凈海”能否守住“清白之身”?
一系列的數字給出了答案:2009年,廣西近海水質一類和二類達標率為87 .5%,與2008年相比,分別提高2.1%和6.3%;作為亞洲候鳥通道交會點的防城港市,萬鶴山的鷺鳥從幾十只增加到現在的幾萬只……
走進中石油欽州項目廠區,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廠房,蔚藍色的天空下矗立著幾根醒目的大煙囪,與以往煉油項目灰霾密布景象不同的是,廠區看不到煙塵。
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建設之初就提出了規劃先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把經濟區劃分為城市、農村和生態三大類。
一道寬闊而堅實的生態屏障在北部灣區域拉開,面積超過北部灣總面積的1/3,包括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生態恢復區。
“不砍樹、不推山、不填水。”郭聲琨提出北部灣建設要科學規劃,堅持“三不”原則。
廣西大學環境學院環境與市政工程研究所所長喻澤斌指出,北部灣的發展能否成為環保標桿,實現重化工業從高污染型向環境友好型的“華麗轉身”,關鍵在于規劃設計的科學與否,以及各環節監管措施的落實。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在北部灣整體產業規劃的布局上,環境優先的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保護有“海上大熊貓”美譽的中華白海豚,欽州專門劃定一段生態海岸線,不準布局工業項目。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更要‘碧海銀灘’。”為讓市民生活環境更舒適,北海將包括兩個工業園在內的整個40平方公里城區,一概劃定為禁燃區——工業生產不得使用煤炭或重油作燃料。
2009年,北海空氣質量持續位居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前列,全年優良天數達365天。“北海的空氣是可以打包出售的。”一位北海市民自豪地說。
沒有規劃好之前,不開發就是最好的開發。
紅樹林被稱為“海岸衛士”,防城港東灣岸線紅樹林是國內最大的城市紅樹林區。為發展經濟,這里曾被規劃為物流園區,在多方論證,政府改變了規劃,將這里建成一個紅樹林生態實驗園。如今,擁有全國37%紅樹林的北部灣海岸線,已成為廣西的一張新名片,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導向,體現了科學發展的決心。
一邊是若干冶金企業這樣唾手可得的利稅大戶,一邊是北部灣潔凈的海水和清新的空氣,砝碼究竟要加在天平的哪端?
嚴格的項目準入制度給出了響亮的答案。在廣西欽州保稅港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乃學指著規劃圖上標有“綜合物流區”的一片區域說:“這里原本規劃的是一個冶金工業區,后來考慮到冶金產業污染大,經過反復考慮改變了規劃,取消了這個園區。”
生態保護,并不意味著不發展,不要工業化。
為了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北部灣在引進企業的時候,采取了上大壓小的原則。“大企業生產管理相對規范,環境保護投入大,技術設備先進,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時也方便政府進行監管。”北海市環保局副局長盧學軍說。
防城港核電公司旁的榕樹林,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公司總工程師耿平生介紹:“榕樹林有幾百年歷史了,規劃初期就將它保護了起來。現在,榕樹林不但保護了生態,也是這個項目的天然防護屏障。”
正是因為堅持綠色工藝、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玉林龍潭工業園區的廣西銀億科技礦冶有限公司,在不斷擴大產能的同時,節能減排走在了國內同行前列。公司副總經理張偉介紹,每年可節約能源6.5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1萬噸。
大企業、嚴標準、高門檻、新科技,收獲的是廣西北部灣良好的生態環境。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綠城南寧讓人們在現代都市里,感受置身山水田園般的世外桃源。因植被豐富、四季常青、詩情畫意,南寧有“半城綠樹半城樓”的美譽。
2009年7月,南寧提出要打造“中國水城”。自治區黨委常委、南寧市委書記車榮福介紹,至2020年,南寧市城區的水面率將達到12.5%左右,穿城而過的18條內河,將成為河水暢通的行洪道、水清岸綠的生態區、風景秀麗的景觀帶、人水和諧的休憩園。
在欽州,今年3月啟動“園林生活十年計劃”之后,又啟動了濱海新城首批項目建設。幾代欽州人“濱海而居,融入海洋文明”的夢想,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加快發展為人民,發展成果齊共享——小到一條條“斷頭路”的改造,大到一座座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城鎮群拔地而起,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真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家住北海市貴州南路盡頭唐屋村路段的陳如珍,提起2010年春節期間的一個場景,至今仍然十分感慨。
春節前的一天,陳如珍家里來了位特殊的客人——北海市委書記王小東。春節快到了,他專程來感謝像陳如珍一樣,為了北海的建設顧全大局的廣大群眾。
“修好門前的這條路,我們十幾年來天天盼。愿望終于實現了,你們做了件大好事,我們應該感謝政府。”陳如珍握著王小東的手說。
上世紀90年代初,“大開發熱”退去后,北海從天上掉到地下,不但留下巨額不良貸款,爛尾樓、斷頭路也成為這個城市揮之不去的痛。
“爛尾樓、空置房總面積有200多萬平方米。‘天下第一灘’銀灘邊的房子,1995年拍賣最便宜每平方米才200多元。”北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廖德全回憶說,北海當時幾乎成了“爛尾樓”“斷頭路”的代名詞。
2000年后,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下文,處理北海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地方黨委、政府經過多年努力,2006年后,“爛尾樓”基本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爛尾樓”問題勉強解決,由于缺少產業支撐,財政捉襟見肘,市區內“路不通、道難走、水不通、燈不亮”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百姓的生產生活十分不便。
隨著北部灣開放開發,北海經濟實力逐漸好轉,解決“斷頭路”的時機逐漸成熟。2009年,北海市全面啟動民生路網工程,對36條道路進行改造。到今年2月,一期工程的11條道路全部實現通車。
修路修復了形象,也修補了民心。一位市民在自家門前貼出了這樣的對聯:修路解民憂有口皆碑順民意;跨越施新政眾志成城譜新篇。
如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座配套完善、環境優美、建筑獨特、富有現代氣息的城市群拔地而起。
南寧市通過“一江四湖”水系建設,打造“中國水城”品牌;防城港市重點建設全海景的生態濱海城市;北海決定向東打造“北部灣臨港新城”,向南打造“北部灣休閑之都”;欽州市則重點推進47平方公里的茅尾海濱海新城建設……
“時隔10年,再次看到的防城港猶如夢幻般,不覺被感染、受鼓舞。”11月9日,在領略了防城港新城規劃和新貌后,臺商萬賢德感慨地說。
10年前的防城港,有人曾這樣形象地描述:一根“扁擔”挑兩個“筐”。兩個“筐”是指防城區和港口區所在地,“扁擔”則是連接兩區的道路。“扁擔”兩旁自然生態良好,一直以來荒無人煙,港口區和防城區組成的“筐”也破破爛爛、擁擠不堪。
“面對北部灣開放開發,防城港抓住地處中國大陸和海岸線最南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區域、海濱城市、邊關城市的區位優勢,一手抓好產業發展,一手搞好城市建設。”防城港市委書記禤沛鈞說。
緊扣“濱海、門戶、生態”三大特色,防城港重點建設曾經荒蕪的“扁擔”段沙潭江核心區。把城市格局由昔日漁萬半島“一島獨尊”,向江山半島、漁萬半島、企沙半島和西灣、東灣、珍珠灣“三島三灣”全面拓展,讓360度海景成為防城港市最大的景觀資源。
經過幾年努力,一座“海在城中,城在海中”的全海景生態海灣城市,終于展現在世人面前。官員就是公仆,政府就是服務。在欽州,“有事請吩咐”成為各級官員工作中的“口頭禪”。無論對客商,還是對普通老百姓,都是如此。
香港銳豐集團公司董事長陳克英對這句話深有感觸:“項目原打算投資到東北或東部沿海地區,欽州市市長肖鶯子會見時當場表態‘有事請吩咐’,有了這樣的鄭重承諾,31億元的項目,35天就落戶欽州。”
欽州市還要求,對普通老百姓,打電話或面對面交流,都要把“有事請吩咐”掛在嘴邊、記在心頭。遇到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員,可以隨時投訴。
良好的服務質量,優美的自然環境,未來的美好愿景,讓這個城市在剛結束的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榮獲“魅力之城”。這是繼北京、天津、上海、蘇州、深圳等入選“魅力之城”后,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對于一座城市而言,同樣如此。
2010年11月9日,對150多萬北海人民而言,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天,國務院正式批復了自治區政府的請示,同意將北海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開放文化、南珠文化、疍家文化在這里融合。這里有保護完好的歷史城區、成片的歷史建筑和功能更新延續的文物保護單位。但一直以來,北海的文化卻未得到應有關注,甚至被稱為“文化沙漠”。
2009年5月,北海啟動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工作。“北海歷史文化宣傳月”系列活動啟動、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的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連續公演。北海這座歷史文化 “富礦”,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發掘歷史文化資源,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把文化的張力變成城市的活力,把文化的影響力變成城市的競爭力,把文化的軟實力變成社會生產力,并以這種薪火相傳的文化‘定力’,作為強大的精神支柱,為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王小東說。
近年來,與經濟發展同步的,則是一場場文化大戲,在北部灣精彩上演。文化惠民工程深受北部灣人民的青睞。一年一度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伴隨著《大地飛歌》的主題曲,連續唱響12屆,唱紅了眾多明星,名震國內外。
2010年10月25日夜,由知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的大型海上實景演出《夢幻北部灣》在防城港市北部灣廣場拉開帷幕。一大批知名演員免費出演,為北部灣開發開放貢獻力量。
“2萬多張票,其中有1.5萬多張免費派發給群眾,讓大家感受文化大餐魅力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自豪感。”防城港市常務副市長席揚說。
2009年起,欽州市把財政支出的50%以上,投入民生和社會事業。張曉欽介紹,今年將投入16.36億元,抓好教育、醫療衛生保障、社會保障、文化、農村危房改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生產、城鄉風貌改造、廉租房建設、農村物流服務體系、“放心肉”等十項惠民工程。
防城港提出,全市統一的社會散居孤兒最低養育標準,月人均不低于600元;全市統一的福利機構兒童最低養育標準,月人均不低于1000元。所需資金市級負擔30%,地方負擔70%。這種做法,在全國首創。
風起千層浪,漁歌飄遠方。滔滔北部灣,海天一色藍。
有人說,沒有親歷漓江的煙雨,就不能領略廣西山川的秀麗與神奇;沒有聆聽過劉三姐的歌聲,就不知道廣西人的熱情、聰穎與淳樸。
而現在,廣西的新變化向世人宣告,沒有感受過北部灣的春潮,就體會不到廣西的夢想與未來。
涌動著希望和激情的北部灣,千帆競發,海闊天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