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桂林“一小時交通圈”撐起“一小時經濟圈”

2010-11-11 16: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十一五”的5年,是桂林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最為濃墨重彩的5年。 
  桂林位于華南經濟圈、中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交匯處,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作為桂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血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十一五”時期,桂林市以大交通建設夯實大發(fā)展基礎,通過“一小時交通圈”撐起“一小時經濟圈”,拉動經濟增長,惠及“三農”發(fā)展,有效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建設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qū),打造國際國內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提供了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為了完成大建設大改革大發(fā)展目標任務,市交通運輸局通過在全系統實施‘1211工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不斷推進全市交通運輸系統創(chuàng)新思路、強化管理和優(yōu)質服務,以促進交通運輸事業(yè)更好更快發(fā)展。”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鐘德臣說。 
   交通投資翻一番鞏固“三保”成果 
  投資、消費和出口被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頭戲”,對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十一五”期間,桂林市交通運輸部門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交通建設的有關戰(zhàn)略部署,牢牢把握桂林被列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的歷史機遇,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屢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為保障實現桂林市“保增長、保民生、保穩(wěn)定”目標作出巨大貢獻。 
  從2006年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5年來總投資達159億元,是“十五”時期的兩倍。尤其是今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45億元之多,實現交通建設的大跨越。在公路建設方面,桂林市也亮點頻出。預計至今年12月,桂林市公路總里程達11111.06公里,較“十五”期末增長52.5%;公路密度達到39.95公里/百平方公里,較“十五”期末增長52.5%;實現100%的鄉(xiāng)鎮(zhèn)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通達率為99%,較“十五”期末增加4.9個百分點;行政村通暢率達50%,較“十五”期末增加10個百分點。 
    “一小時交通圈”推動經濟“快跑” 
  根據桂林市交通規(guī)劃目標,到2012年,從桂林市區(qū)到下轄12個縣都只需1小時左右車程,以市區(qū)為中心、輻射周邊各縣的“一小時交通圈”將初步形成,為桂林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為此,今年桂林市交通運輸部門以項目建設為重點,狠抓新建項目開工和續(xù)建項目完工,全力完成“十一五”規(guī)劃各項目標任務。“我們通過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實施局領導干部聯系縣(區(qū))制度,加強與縣(區(qū))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及時發(fā)現交通運輸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并予以解決,提升縣域交通建設。”鐘德臣說。 
  “十一五”期間,桂林市建成了桂林至陽朔、陽朔至平樂、興安至全州、全州至黃沙河及桂林市繞城高速公路,共239.33公里,是“十五”期間的2.2倍;改建干線公路401公里,二級以上公路里程占國省道干線公路總里程的87.51%,比“十五”末提高3.73個百分點,通行狀況進一步改善;新增農村公路2790.9公里,較“十五”期間增加1.96倍,完成規(guī)劃目標的137.2%。 
  如今,依托桂林市區(qū)到達市轄各縣的“一小時交通圈”建設,以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和聯網公路為重點,著力構建大交通、大通道、大動脈,加快桂林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步伐,從而推動了“一小時經濟圈”的形成。交通便利了,加速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的流動,有力地推動了區(qū)域經濟合作和各產業(yè)的大發(fā)展。 
    農村公路建設“二連冠”惠及“三農”   
  資源縣車田苗族鄉(xiāng)木廠村坐落在深山里,長期以來通村路是一條只能供手扶拖拉機進出的機耕路,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們種植的高山小番茄由于運輸不暢,賣不出好價錢,最低時只能賣2毛錢一斤。“十一五”時期,木廠村的通村路被納入桂林市農村公路建設養(yǎng)護的規(guī)劃中,很快得以建成通車。如今,寬敞的道路晴雨天通車率從原來的50%提升到99%,車輛順暢通行使農民的小番茄得以運出大山變成“搶手貨”,每斤價格也升至1.3元,使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好幾番,通村路真正成為農民的“致富路”。 
  五年間,桂林市農村公路養(yǎng)護體制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管養(yǎng)水平逐年提高。基本形成了以縣(區(qū))級人民政府為主體的農村公路管理養(yǎng)護體制和運行機制,做到了“政府管理、市場運作,有路必養(yǎng)、養(yǎng)路必暢、有路必管”,實現桂林市農村公路管理養(yǎng)護的正常化和規(guī)范化,確保了農村公路的“暢、潔、綠、美、安”。桂林市農村公路建管養(yǎng)工作在全區(qū)排名亦迅速提升,在自治區(qū)農村公路建設、養(yǎng)護及管理目標責任制考核中,2005年僅列第八名,2008年、2009年連續(xù)兩年榮獲第一名,實現“二連冠”。據了解,今年可望繼續(xù)蟬聯第一名,從而榮獲“三連冠”,有力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交通事業(yè)為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qū)夯牢“地基” 
  桂林素以“山水甲天下”而聞名世界,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十一五”期間,桂林市大交通建設也有效促進了“大桂林旅游圈”的形成,為桂林建設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qū)提供了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保障。 
  靈川大圩鎮(zhèn)至雁山草坪回族鄉(xiāng)的道路是通往冠巖景區(qū)的旅游通道。曾經因路況不佳,要兩個小時的車途顛簸才能到達景區(qū),嚴重制約了這一地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十一五”期間,通過養(yǎng)護改造,這條路路況明顯好轉,旅游車可以比原來提前40分鐘到達景區(qū)。路好走了,游客也漸漸多起來,冠巖景區(qū)今年的收入預計突破2000萬元,比2005年翻一番,附近農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從2005年的2000多元激增至4500元。 
  交通的改善給冠巖景區(qū)帶來的實惠只是交通事業(yè)服務旅游發(fā)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交通運輸的迅猛發(fā)展帶動了客貨運量的大幅增長。預計至2010年12月,桂林市將開通定期班線760條,較“十五”期間增長47.57%,營運班車、旅游汽車6800輛,較“十五”期間增長25.3%,是“十一五”規(guī)劃目標的136%。完成客運站場建設38個,是“十五”期間的2倍。全市完成道路客運量5.26億人次,旅客周轉量32.95億人公里,與“十五”期間相比分別增長176.09%和141.7%。桂林市新改建碼頭56處,其中旅游碼頭2處,貨運碼頭1處,便民碼頭53處,總投資8757.8萬元。漓江游客運量完成939萬人次,比“十五”期間增長14.8%,旅客周轉量54731萬人公里,比“十五”期間增長17.3%。 
  一連串的數字表明,交通建設對桂林旅游發(fā)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在現代交通事業(yè)的支撐下,地處華南經濟圈、中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交匯處的桂林將成為重要的連接“三南”和東盟的區(qū)域性交通樞紐城市,使大量游客實現便捷乃至無障礙進入,為建設桂林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qū)夯牢“地基”。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