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前三季度徐州生產總值和出口增幅居全省之首

2010-11-11 1: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徐州立足自身優勢,以創新為動力,培育出多個具有典型特色的主導產業,開辟了一條資源型城市“自我轉型”的發展之路。 
  10月22日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徐州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3%,增幅全省第一;出口增幅亦居全省第一。截至9月,今年食品及加工業、商貿物流旅游業產值也已超過千億,提前2年完成既定目標。 
  存量優化:傳統產業不放棄,創新路徑謀升級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曾以“煤海之都”引以為豪的徐州,走到了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 
  “經濟轉型升級本質上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最終要落實到實體經濟的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上。”談及徐州自我轉型之路,市委書記曹新平給記者“拎”出了這樣一條主線:需要傳統優勢產業的產品創新和升級,需要產業鏈的延伸和拓展,更需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 
  徐州堅持把傳統能源產業的戰略轉型擺在重要位置,一方面關閉全市181家民辦和鄉鎮煤礦,把煤炭年產量控制在2600萬噸以下,幫助煤炭企業盡快從地下走到地上、從本地走向西部。徐礦集團通過并購合作初步構建了新疆、陜甘、貴州三個省外能源基地,并在孟加拉國等地進行了國際資源布局,共獲取煤炭資源60多億噸,超過本地現有儲量的十幾倍。 
  另一方面,深度加工煤炭資源,重點推進“綠色煤電、高效大機組和可再生能源”三大戰略工程,發展“煤-電-鋁-運”、“煤―電―建材”一體化項目,使煤炭向脫硫電源及鋁制品、煤焦化氯堿和精細化工等煤鹽化工方向延伸。通過實施電力、機械制造、物流、房地產倍增計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產業形態向煤基兩端延伸拉長。在食品、化工、建材、冶金、紡織等傳統優勢領域,徐州則通過重點運用信息技術、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產業配套,均衡發展,確立了徐州在工程機械制造領域“龍頭”地位。今年初,徐州被確定為“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內唯一“中國工程機械之都”。在生產組織方式轉變過程中,徐州培育出一批優強大企業和眾多“小型巨大”中小企業。目前工程機械產品所有門類及品種實現全覆蓋,有9個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11個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前五位,工程機械類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 
  增量提升:著力開發新能源,搶占行業制高點 
  10月20日,記者登上徐州東郊雞鳴山南麓。漫山遍野的太陽能電池板仿佛向日葵一樣,追隨著陽光的角度緩緩地轉動,安靜地吸收著大自然的無窮能量。 
  這座20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站目前在中國規模最大,運行近一年來,已累計發電2000萬度,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萬噸。 
  離這座電站10公里,就是亞洲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中能硅業。從太陽能產業鏈最上游的多晶硅與硅片制造一直到終端的光伏發電應用,徐州已經形成了全系列產業鏈的“閉環運行”。 
  中能硅業自2007年9月投運以來,憑借著技術和產業轉型升級,“轉”出好幾個第一:一是產能已達到1.8萬噸,單月產量從2009年10月起超千噸,目前國內市場份額超過45%,已經成為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多晶硅生產廠家;二是環保第一,實現了尾氣回收即四氯化硅的循環利用,達到零排放;三是生產成本國內最低,每公斤多晶硅成本30多美元;四是能耗最低,生產一公斤多晶硅的用電量是120度,跟國際水平持平。 
  “再經過持續的技術進步、產業的規模化運作,兩年內單位發電成本會降到1元以下。”中能硅業副總經理呂錦標介紹說。 
  緊緊追蹤世界前沿科技,讓中能硅業打破了原料壟斷的制約,技術和價格優勢開始向下游傳導。隨著今年協鑫硅業多晶硅拉棒、切片生產線的投入使用,目前,徐州圍繞多晶硅、晶硅電池、薄膜電池、集成設備設計與制造等環節,已形成完整的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另一條下游電子級多晶硅半導體產業鏈也已初見規模。到2011年,徐州將形成多晶硅產能2萬噸,拉棒、切片1萬噸,電池組件2000兆瓦的規模,成為“亞洲硅谷和國際一流的光伏產業基地”。 
  特色發展:高新技術助推,打造行業“巨人” 
  記者在徐州燃燒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燃燒實驗室看到,兩桿形似航空發動機的“油槍”怒吼著,瞬時噴射出長長的火焰。這是該公司模擬3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鍋爐正常運行下,施行雙強少油點火煤粉燃燒器和等離子煤粉無油點火裝置的燃燒試驗。 
  這個由研究所改制創立的高科技企業,強攻“火電機組啟動點火技術”這個“小”市場,已在國內占領了該領域70%的市場份額。由于節油率高達90%以上,公司今年上半年接到的訂單總額已經超過4億元。“國內市場至少有300億元的份額,”公司董事長王文舉對“低碳”帶來的節能市場信心十足。 
  高新技術的應用,幫助徐州成長起一批像徐州燃控科技一樣的行業“小巨人”:徐州恩華藥業有限公司專攻神經中樞類藥品的細分市場,市場占有率在國內排名行業第一;只有180名員工的徐州海倫哲專用車輛有限公司擁有液壓比例控制、計算機控制、無線延控等國際專利技術,企業在過去三年保持了每年60%的高速增長,成為高空作業車行業的“單打冠軍”;徐州徐航壓鑄有限公司擁有全鋁發動機外殼和自動變速箱殼體鑄造技術,破解了國際汽車巨頭的技術壟斷,目前已經大量裝備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 
  除節能、新醫藥、特種裝備外,徐州還在新材料、電子信息領域崛起多個國家級“小巨人”,并在潔凈燃燒系統設備、生物質發電成套設備、高危垃圾處理設備、系統節油產品生產等方面形成國內產業集聚優勢。 
  目前,徐州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一共293家,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產值527.37億元,增長79.8%。其中,新材料產業增長89.7%,新醫藥產業增長80.4%,節能環保產業增長92.3%,物聯網產業增長83.9%。物聯網結合傳統工業應用的“感知礦山”技術取得了關鍵性突破。本月底,中國首個“智能礦山”在徐礦集團夾河煤礦投入使用。物聯網技術還逐步在工程機械、設施農業、交通物流等領域推廣應用,為“智慧徐州”的工業發展定義賦予了數字化的內涵。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