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內升外擴”穩定菜價
2010-11-11 1:1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何保證在一周極端天氣情況下,仍然保持北京農產品供應體系處于安全、和諧運轉狀態,是我目前思考的最重要課題。”近日,北京市新發地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璽向記者坦言。
據悉,今年1月1日、2日,北京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新發地市場在連續3日外援供應不足的關鍵時刻,將幾千噸儲備農產品及時拋向市場,確保了京城市場供需平衡,穩定了市場的菜價。目前,新發地市場正運用“內升外擴”戰略構建京城安全、和諧的農產品供應體系。
“內升外擴”提高可控率
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在大雪等災害天氣下對北京市場的供應,新發地市場確定了以 “內升外擴”來提高可控率,穩定市場菜價。
張玉璽告訴記者,“內升外擴”首先要在市場內建設15萬噸冷庫項目。據記者了解,目前該市場內已經有一個5000噸蔬菜儲備庫,新建的15萬噸應急儲備庫具備冷凍、保鮮等多項功能,可以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儲備市民必需的農產品。除此之外,還將建設北京新發地海產品交易中心、名特優農產品交易中心等。
據悉,新發地市場未來還將聯合北京市科委創建“北京新發地農產品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將組織“北京新發地國際綠色物流園區暨招商論壇”、開展農產品國際業務以及建設國際綠色物流園區。新發地綠色有機農產品物流交易區項目也在規劃之中。
張玉璽介紹說,今后5年將是新發地市場的提升階段,籌備上市也納入了未來兩年的戰略藍圖。他表示,未來幾年,新發地市場將進行全面提檔升級;在生產領域,把市場建到全國重點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力爭把市場搬到各地消費者的家門口,從而構建從生產基地到消費終端的垂直生產業體系。
另外,新發地市場未來發展要集中在市場擴張項目上。市場將采用承租、托管的方式,大力推進“市場擴張”戰略,主要在北京五環以外六環以內的京開、京承、京臺和京滬高速路口附近,分別建立“一大四小”農產品批發市場,把新發地農產品市場打造成首都高檔農產品交易中心,而低檔次的交易將外移至新建的“一大四小”市場。
“一大”是指在六環路外再建一個新市場,這個市場計劃占地1500畝,與新發地市場面積相當。建成后,承接新發地普通菜批發等交易的“轉移”。據悉,新市場將落戶大興或房山,具體地點仍在選址中,明年有望投入使用。“四小”指在河北涿州、高碑店、唐山、承德4個城市建4個批發市場,面積約300-800畝,將成為河北等省市進京蔬菜的集散地。此外,新發地市場還計劃在河北張家口、內蒙古赤峰、遼寧鞍山等地選址建市場,主要是為北京提供反季節的蔬菜瓜果。
22年前的農貿市場
張玉璽告訴記者,新發地市場能從15畝地發展到現在的1500畝,從15位管理人員發展到1700多人,從原來15萬元資金發展到現在十幾個億,交易額也由幾千萬元發展到302個億,新發地市場能夠實現這種質的飛躍,與過去22年的積累分不開。
提到新發地市場的發展史,張玉璽向記者介紹, 新發地村以及周邊的農民歷來就有種植蔬菜的習慣,1985年前后,為方便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需要,北京市政府放開了蔬菜等5種農副產品的價格,流通管理部門歡迎外地農產品進京銷售,開始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新時期。后來,新發地村周邊的農民就將剩余部分拿到路邊去擺攤賣菜,每天城里的商販來這里批發。于是,逐漸形成了一個自發的露天市場。
如今,新發地市場經過22年的積累,已經發展成為北京最大的農產品流通市場,2009年交易量為90.2億公斤,交易額達302億元,承擔著北京市70%的蔬菜、80%的水果供應。交易量、交易額連續8年雙居全國第一。
張玉璽告訴記者,新發地市場作為北京的農產品市場,本身也說明了這個市場對北京的重要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市場對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如果這個市場是放心的、是安全的,那么北京市場的大部分農產品安全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所以,作為企業家就要承擔起社會的責任,更好地帶領隊伍服務首都。
做“百萬富翁的孵化地”
新發地市場逐漸發展壯大,贏得了許多的榮譽,但讓張玉璽頗感驕傲的是,新發地市場還被譽為“百萬富翁的孵化地”。
河北灤平縣的柳建旺兄弟倆連續8年搞設施蔬菜生產,將所有的菜都運到新發地市場銷售。市場規模逐年擴大,他們兄弟倆的生產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到現在已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專業戶,存款達好幾十萬元。在他們的帶動下,當地農民積極發展設施蔬菜生產,柳建旺兄弟倆幫助他們銷售,農民們的收入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姜蒜運銷大戶王保瑞做了整整10年的專業批發,他善于研究和分析市場,不但看到市場缺什么貨,積極地組織貨源,而且憑十幾年的經驗,能預測出市場行情。他每天從山東和秦皇島運到新發地市場的姜蒜,不但占據了整個北京80%的姜蒜市場,而且通過新發地市場中轉,銷往其他省市。
做南方菜生意的耿景鳳、耿景發、王廣等人,他們為了抵御市場風險,將安徽老家的親朋好友都帶出來,將資金捆綁到一塊兒,做一些一般經營戶做不了的大事。目前,他們自發形成的農產品運銷專業合作組織,成員已發展到30多人,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僅王廣一家,在海南就幫2.5萬多戶農民解決了冬季瓜菜銷售難題。
一位新發地商戶告訴記者,像王廣這樣的大客戶在新發地市場就有上千個。
張玉璽告訴記者,能帶動千百萬農民致富是值得他自豪的事情,因為自己也是農民出身,種過菜也賣過菜。他深知農民生活的辛苦,明白農民進入市場的艱難。而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經商的幾乎都是農民,為他們提供好的服務,既是市場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企業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