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貿資訊

河源:“三反”理念指導實踐

2010-1-11 19: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亮點思維 
  ●河源提出要堅持反傳統發展路徑依賴,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努力探索一條社會財富有效增加、生態環境保持優良、百姓福祉不斷增進的科學發展新路徑,實現經濟、文化和生態的三崛起。
  ●河源另辟蹊徑,提出實施反梯度發展,重點選擇發展“四新”產業(即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以及商貿物流,使河源一步到位地與發達地區共同站在高端產業的起跑線。
  ●河源建成城際軌道后將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成為深港、廣佛和莞惠廣闊的腹地。河源從戰略的高度謀劃未來的發展,提出“依托珠三角、服務珠三角、融入珠三角”的發展戰略,努力將該市建設為現代生態園林城市、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
  河源經驗是后發展地區實踐科學發展的有益探索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省委省政府即將出臺的促進粵北山區加快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中,專門辟出章節提出,要在粵北地區加快建設生態型循環型特色的現代產業,尤其是要培育新興生態產業,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等新興產業。這一提法與您提出“三反”理念中的反梯度發展“四新產業”的戰略不謀而合。什么是“三反”,這個理念在河源有哪些實踐成效,對像河源這樣的后發展地區有何指導意義?
  陳建華:按照中央、省的部署和河源的發展戰略,我們提出反傳統路徑、反梯度發展、反周期操作等“三反”發展理念,就是基于河源的實際,探索一條社會財富有效增加、生態環境保持優良、百姓福祉不斷增進的科學發展之路。
  傳統發展路徑,是一種唯GDP崇拜,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經濟低效增長,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傳統發展模式之危、科學發展模式之機”,蘊含了深刻的辯證思維。在落后的地區,能否危中尋機,不重走部分發達地區老路和簡單復制他們的發展模式,用一種全新的理念來指導發展,河源作了有益的探索。汪洋書記在省委十屆三次全會上指出要“打破傳統路徑依賴”,河源深諳其中真諦,提出要堅持反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克服發展上的浮躁情緒,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避免經濟上盲目發展、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GDP無效增長,努力探索一條社會財富有效增加、生態環境保持優良、百姓福祉不斷增進的科學發展新路徑,實現經濟、文化和生態的三崛起。
  在經濟調控操作上,選擇反經濟周期操作,從容應對危機、實現化危為機。這也是省委十屆三次全會上黃華華省長提出的。把握經濟發展規律,實行反周期操作,在經濟高潮時儲備一批基礎設施項目,比如河紫、大廣、粵湘、汕昆、東環高速等,進入經濟低潮時加快儲備項目建設,加大固定資產投入,比如加快市區7條主干道建設、高速公路、工業項目建設等,同時開展土地儲備、提高園區接納能力和推動房地產項目建設,迎接新一輪經濟高潮的到來,力爭在一輪周期中實現兩輪的發展,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搶占戰略競爭的制高點。
  在深入分析了河源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后發等比較優勢后,我們選擇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四新”(新電子、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產業,建設具有河源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將河源打造成為“五大基地”(新電子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生態農業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商貿物流基地),實現跨越發展。
  預計2009年全市GDP增長10.6%、全社會工業增加值增長13.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6%、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0%。
  依托珠三角、服務珠三角、融入珠三角
  記者:《珠三角發展綱要》推出的時候,我們曾經擔心粵東西北的環珠地區會不會被此輪發展跳過,變成珠三角和周邊經濟圈之間的洼地,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否多余了?河源怎么定位和處理與珠三角的關系?
  陳建華:省“雙轉移”政策的推進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的實施,為河源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提出了“依托珠三角、服務珠三角、融入珠三角”的區域發展戰略和“一保雙轉三連”的發展思路:繼續保持區位、資源、人文、生態、后發五個方面的優勢,大力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加快河源與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連接、高速公路連接和萬綠湖直飲水管道連接,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
  在地區角色分配上,珠三角是主角,我們甘當配角,我們也一定能當好配角。我們完全有能力與珠三角實現無縫對接。首先,我市的土地資源豐富,是珠三角廣闊的發展腹地。其次,河源是距離珠三角最近的城市之一,交通便捷,近兩年,河源境內5條高速公路和1條城際輕軌還將相繼動工,河源的交通區位環境將取得歷史性突破,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經濟生活圈。第三,我市的“金木水火土”資源俱全,產業空間和前景很好,漢能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研發基地已動工建設,產業鏈產值可達1000億元以上。在今后三到五年內,我們這些重大項目的投入達到1000億元左右。到2016年,全市將形成2000億元左右的“四新”產業產能和若干產業集群,打造3-5家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企業“航母”。
  可以相信,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我們將乘著珠三角實施綱要的東風,邁出更大的步子,把河源打造成為珠三角發展腹地,連接珠三角與長三角的大陸橋和“黃金通道”,珠三角、港澳企業進軍華東市場的橋頭堡,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為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可以預測,十年二十年后的河源,不但能當好配角,而且會走出一條實現山區科學發展的路子,不僅不會被邊緣化,而且更有條件成為廣東省生態產業重要基地之一和低碳經濟示范區。
  河源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護生態
  記者:聽說河源為了保護生態在三年內關閉一批小鋼鐵企業,并依法整頓關閉了一大批非法采礦企業?
  陳建華: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河源三年內要關閉十多家小鋼鐵企業,大前年已依法整頓關閉了462家非法采礦企業,關閉小鋼鐵企業減少產能252萬噸、產值100多億,關閉礦山減少產值40多億。這是建設生態發展區、調整產業結構的重大舉措,也是增創生態發展新優勢的壯士斷腕之舉。
  2008年,全市每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98%,森林覆蓋率達70.6%,是全省21個地級市中唯一一個沒有下酸雨的地級市,在全省生態環境屬最好。
  呼吁在考核體制中引入主體功能區標準
  記者:您怎么樣看如果將來省委推出權重占更大的生態指標考核體系,對采用類似河源這種發展戰略的環珠三角城市來說更為公平?也更利于整體發展?
  陳建華:可以探索在考核體系當中引入主體功能區這個概念,GDP很重要,能反映發展的經濟水平,同時也有與它同等重要的指標,要盡可能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的變化與進步。中國社科院發表的經濟社會發展藍皮書,在全國294個城市的城市綜合增長競爭力評價中,2007年河源名列第四,前年是并列第二,去年并列第一。過去兩年河源的增長速度明顯回落,所以,光看速度很難理解這一結果。我認為,只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按照“三反”理念,堅持科學發展、均衡地可持續發展,河源就不會拖全省的后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如期實現。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