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暢通西部發展“末梢神經”
2010-1-11 11:5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幾場大雪過后,氣溫已下降至零下十幾攝氏度,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生態移民安置項目區內卻是一片紅火景象,村民們正忙著往大貨車上搬運蔬菜。回族老人馬漢云說:“雪后這十天,家里種植的馬鈴薯、蘿卜和溫室大棚里種植的西紅柿、黃瓜,可賣出了好價錢。汽車到家門口來拉,比往年多賣了1000多塊錢。這都是公路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昔日,西部、尤其是西部的農村,往往與“交通閉塞”、“經濟欠發達”等詞匯聯系在一起。如今,經過十年大開發,千千萬萬個西部鄉村的命運,已跟同心縣一樣,因路而改變。
路通了,水缸和毛驢成了閑置品地處祁連山下、青海湖北岸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屬農牧區,曾經缺橋少路、交通閉塞。該州的門源縣麻蓮鄉白崖溝村只有100多戶人家,4個自然村分散在“三溝一灘”的山坡上。過去,通往鄉里的羊腸小道崎嶇難行,自然村之間通行也不易。到了下雨天,滿山滿坡的爛泥,別說出門,就連吃水都成問題。因此,這里戶戶養毛驢,家家備水缸。吃的、用的、燒的,都要靠毛驢來馱運;一旦要變天,馬上儲備水。
2004年,村子到鄉里的6公里砂石路打通了。2005年,交通部門補助資金100多萬元,在3條溝上修建了涵洞,硬化了連接自然村的村道,還出資為每戶打了一眼井。如今,村民家里的大水缸有的閑置,有的盛糧食,毛驢也沒了用武之地。
農村公路是農村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國家確定西部大開發戰略后,針對西部農村公路建設出臺了一系列傾斜政策。2003年,原交通部提出“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和水泥路”;2004年,提出加強對國家商品糧基地、革命圣地及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區等地區的農村公路建設,啟動農村渡口改造和農村客運站點建設工程。2005年年初,國務院通過《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西部地區通縣公路、縣際及農村公路、通達工程、通暢工程建設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相繼開始實施,西部農村公路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從2009年開始,交通運輸部對西部“少邊窮”地區建制村通公路的補助標準,由每公里10萬元提高到了每公里20萬元。
截至2008年年底,西部地區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20.79萬公里(包括村道),是1999年的3.2倍。西部鄉鎮、建制村公路通達率分別達98.3%、81.2%,鄉鎮、建制村公路通暢率分別達77.5%、35.0%。
車通了,1元錢就能到縣城
“自從咱村通了客運班車后,村民們出行十分便利。花上1元錢,20多分鐘就可以到12公里外的縣城了。”在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魚泉鎮新石村烏鴨壩農村客運候車亭,果農董長新樂呵呵地說,“我在縣城新興菜市口賣水果,一天去3次,每天能賺300多元錢呢!”
在群山連綿的陜西省勉縣,鄉鎮和建制村通車率分別達100%和90%,越來越多的招呼站讓村民候車時再不用忍受風吹雨打。在不少鄉鎮的農村客運站里,電視、書報架、飲水機、舒適的座椅等設備也早已不是稀罕物。
截至2008年年底,西部地區擁有農村客運車輛12.9萬輛,開行線路2.6萬條,日發班次31.6萬班,年運送旅客約18億人次,較十年前分別增長60%、61%、166%和100%。西部地區農村客運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鄉鎮通客車率達94%,建制村通客車率達72%。車輛檔次穩步提升,由過去的以普通客車為主逐步發展為以中高檔客車為主;農村客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客運站達1.4萬個,其中西藏農村客運站從無到有,實現了重大突破。
村民富了,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公路通了,城鄉近了;腦筋活了,門路廣了;收入多了,面貌變了。這是西部廣大農民的切身感受。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的瓜州、玉門花海鎮盛產蜜瓜和敦煌李廣杏,未通公路前,由于運輸費用相當高,甚至根本無法外運,當地的銷售價格比外地市場價格便宜一半多,百姓豐收不增收。通了農村公路后,水果及時外運,賣上了好價錢,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公路修通前翻了兩番。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地處絲綢之路南道上,溫宿大峽谷、庫車大峽谷、天山神木園、克孜爾千佛洞聞名中外。這里曾經沒有一條瀝青(水泥)路。近幾年,阿克蘇農村公路飛速發展,為旅游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沙雅縣努爾巴克鄉農民吐尼亞孜開起了“農家樂”,還上了《阿克蘇日報》。當地鄉政府依托胡楊林等資源建設旅游區,一年增收30多萬元。沙雅至塔南公路開通后,坐車30多分鐘就能到塔里木河邊,縣里的農民就搞起了塔里木河風情游,生意紅紅火火。
農村公路建設還大大改善了當地的投資環境,外來投資提供的就業機會,讓不少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觀念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文明和諧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凌云縣沙里瑤族鄉那壩村地處大山深處,村民舒廷健興致勃勃地講起自己年輕時跟朋友走一天山路去縣城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哪兒像現在,鄉里有了文化站不說,坐中巴花一個小時去縣里看個大片也很方便。”
整潔通暢的農村公路拉近了城鄉之間的時空距離,也拉近了城鄉生活方式的距離。不少村子在農村公路修通后,相繼組織開展了改水、改電、改房、改廁、垃圾污水處理等工程,生活習慣和鄉村習俗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農村公路成了建設“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切入點。
農村交通條件好了,兒童輟學率低了,到城市醫院就醫近了,城鄉差距縮小了,為維護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此外,農村公路建設過程中推行民主管理,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基層民主,促進了農村的平安、穩定、和諧。如今,西部的農村公路,已不僅僅是希望路、致富路,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明路、和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