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物聯網發展必須重視的戰略問題
2010-10-9 23: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工信部李毅中部長曾公開警示:“中國要大力發展物聯網等新興產業,以搶占主動權”。但是,在這種發展中,“對外國的新理念和新戰略,要有所警惕。”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恒指出:“現在,全國上下一片物聯網熱。我想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當前,物聯網在我國獲得了快速發展。在無錫市建立了物聯網產業園之后,全國各地各種物聯網產業園爭先恐后地建立。圈地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不僅各地對物聯網產業園產值的預計數字越來越大,而且一些地方發展物聯園的圈地也越來越多。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的話說:叫做“從人人上網到物物上網,互聯網正在高歌猛進”。
最近上海、江蘇、無錫、福建等一些省市先后出臺了發展物聯網的戰略規劃。可以說,對于發展物聯網,各地是:氣魄很大,決心很大。動作很大。圈地很大。都想要搶占物聯網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都想要抱一個物聯網發展的“大金娃娃”。
在這種熱潮中,不僅概念的糊涂比比皆是,而且,大言不漸的狂言越來越多。君不見,前不久,有人竟然喊出:“物聯網十年之內要代替互聯網”的胡天話。
面對物聯網狂炒的熱浪,許多政府官員和有識之士,已經開始了冷思索。4月15日,工信部李毅中部長就公開警示:“中國要大力發展物聯網等新興產業,以搶占主動權”。但是,在這種發展中,“對外國的新理念和新戰略,要有所警惕。”并指出:美國正試圖用其信息網絡技術,控制各國的經濟,所以必須警惕“智慧地球”。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江綿恒也指出:“現在,全國上下一片物聯網熱。我想在這個時候,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曉蘭更明確指出了當前物聯網發展中,標準規范缺失,核心技術缺位,規模化應用不足,沒有成熟商業模式等六大問題,希望引起業界的重視。
但是,這些規勸和警示,并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和警醒。因此,亟待就當前物聯網的發展必須重視的若干戰略問題作進一步的闡述。
一、必須認真解決好發展物聯網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問題1、碼址資源是物聯網發展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實踐表明:發展物聯網不是僅有傳感器、電子標簽就行的。其最基本的戰略需求是要有充足的、大量的碼址資源。沒有IP地址的支撐,無論是物與物的連接和互動,還是物與人的連接和互動,都無法實現。
從物聯網的應用實踐看:物聯網是IP地址的高需求者。更是高消耗者。以世博會應用為例,僅浦東機場的電子圍欄,就消耗掉碼址資源20萬個。再加上上海為迎接世博會,對現有的市民液化氣鋼瓶按裝了電子標簽,就又用掉IP地址115萬個。鐵路部門對現有的55萬節車皮,全面按裝電子標簽,又用掉55萬個IP地址。
據預測:未來五年,我國IP地址需求量將激增,其中固定互聯網需求為5億,移動互聯網需求為10億,物聯網需求量為100億,按照IP地址33%的利用率來推算,我國未來IP需求量將達到345億。而我國目前僅有2.3億個IPv4地址,顯然已無法滿足IP地址高速增長的需求。
嚴重的是:截至目前,全世界約45億個IP地址,僅剩下6%,(且有一小部分無法完全分配)可以說,碼址資源正面臨枯竭。中國的情況更為嚴重。正如歐盟信息社會和媒體總局局長UIfDahlsten指出的,美國獲得了67%的IPV4的地址,每個人有9個IP地址,因此“他們并不能夠感覺到地址的稀缺”。“歐洲也不會有這樣的緊迫性”。
亞洲只分到9%的地址,而亞洲的人口是56%的世界人口。中國每個人只有0.06個地址,日本也嚴重不夠用,印度更慘,每個人只有0.006個地址。尤其是在中國、印度,這兩個國家互聯網的規模不斷擴大,用戶不斷增多,他們就會產生IPV4地址稀缺的情況,而且這種影響會越來越大。
這表明:碼址資源已經成了我國網絡經濟發展中的稀缺性戰略資源。但是,相當多的人,對此,并無清醒的認識。只忙于上項目,發展產業園,而不知道物聯網急需的碼址資源幾近枯竭。
2、開啟網址新庫源:我國處在什么態勢?
最近,專家們高興地告訴我們:國際互聯網界意識到現有網絡地址即將枯竭,已經開發出IPV6,IP地址總量由2的32次方,躍升至2的128次方,開啟了一個“取之不盡”的網絡地址庫。業界有種更形象的說法是,IPV6可以讓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擁有一個IP地址。
有著“互聯網之父”稱號的TCP/IP協議聯合創始人溫頓·瑟夫(VintonCerf)也曾表示,IPv6中國絕對有機會成為領先者,在這一點上,中國、日本、美國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且中國的新用戶非常多,規模化不成問題。
但是,我國IPv6申請已嚴重落后。今年4月22日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11月以來,美國申請IPv6地址15117塊,美國IPv6地址擁有量已經從2008年排名第11位,躍居到第1位。日本申請IPv6地址8494塊,擺脫了在第一代IPv4申請應用中的落后局面。我國IPv6地址擁有量僅為116塊。排名則從2008年的世界排名第16位,下降到世界排名第18位。僅為巴西的0.15%,美國的1/148。因此,CNNIC專家疾呼:我國IPv6申請已嚴重落后。
更加值得引起重視的是:我國IPv6的地址分配不均的程度,甚至已經遠超IPv4時期,資源申請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區。較少有其他區域的申請和規劃。不僅相當多的省市發展物聯網的規劃和綱要中沒有這種戰略思考。而且甚少有人進行原有碼值枯竭以后的轉網研究和轉網以后的創新應用研究。有關部門曾計劃:在2010年底前要發展50萬以上IPv6試商用用戶。但目前IPv6僅在一些高等院校試運行。根本無商業運行特征。不進行這些前瞻性商業應用研究,我們規劃了那么多的項目,設計了那么多的目標,如何實現?!
實踐,生動地呼喚和告誡我們:應該遵從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盡快啟動國家層面的整體戰略研究。盡快制定推進IPv6的國家行動計劃和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的商業應用計劃。才能適應和滿足當前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急迫需求。
二、必須高度重視物聯網面臨的安全問題應該說:物聯網面臨的安全問題遠比互聯網復雜得多。這種復雜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安全威脅由網絡世界延伸到物質世界物聯網可以將洗衣機,電視,碎紙機,電燈,微波爐的等等家用電器連接成網,并能通過網絡對這些東西進行遠程操作。這是一種便捷。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安全威脅也由網絡世界延伸到到物質世界。這就是說:未來的信息安全威脅,已經不只停在網絡安全的范圍,而是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形成了對物理空間的安全威脅。
這種對物理世界安全的威脅,主要體現在物聯網延伸出的各個節點上。可以想見,黑客可以通過網絡對電冰箱發動攻擊,使其超頻的工作,導致毀機、燈泡爆。這就極大地加大了我們應對物聯網安全防范的范圍和治理的難度。
2、安全威脅由網絡擴展到眾多節點物聯網應用中遍布的傳感節點,本質上就是監測和控制局部信息的觸角。它們感知和監測不同的環境狀態,來表征網絡整合環境系統當前的整體狀態。
特別是,許多大型項目的傳感節點眾多,而且復雜。很多節點具有暴露性或被定位性。這就為外來入侵者的提供了場所和機會。從這個角度而言,物聯網感知層的安全承載壓力很大。
由于物聯網感知層嵌入了RFID芯片,不僅能方便地被物品主人所感知,同時其他人也能進行跟蹤或截獲這些感知數據。特別是當成千上萬條被感知信息,同時通過無線網絡進行傳輸時,節點信息的安全性相當脆弱。確保這些來自不同節點的感知數據在傳輸過程中,得到強大而有效的安全保護,將是很困難的。
3、安全威脅由物聯網自身放大到云服務體系隨著大規模傳感器和電子標簽的應用,勢必面臨傳感器節點測量或感知到的海量數據如何處理的問題,云計算技術也當仁不讓地成為物聯網發展的技術支撐和服務支撐。
但是,云計算將核心的計算部分置放到了一個中央服務器的集群中,這些集群受控于一個組織或某個網絡巨頭之門下。當這個集群出了故障之后,對所有聯接的客戶終端提供的的服務將不能再被使用。不僅如此,云端惡意攔截更具蒙蔽性。他可以一會兒封殺你,一會兒不封殺,掌握服務器集群的人可以很隨意地啟用或者停用之。
更加應該警惕的是:當我們揭開云計算這層高科技的外衣,就會赫然看到他的真實商業動機。有一本名為《當我們變成一堆數字》的書,品讀這本書,我們就看到云計算一些不道德者,對云服務理念的種種“逆動”。他們為了減少資源的占用和計算的快捷。甚至可以秘而不宣地進行“數據對折”。當這種經過“數據對折”的數據,成為你的基礎數據以后,你已經死死地被拴在了云計算的戰車上。
因此,世界著名的風險評估分析師JayHeiser和MarkNicolett共同撰寫了《評估云計算的安全風險》報告。這兩位世界著名的風險評估分析師明確地指出了云計算具有“黑盒子”的性質,提醒我們要擦亮眼睛,看清“云計算中充滿了未知因”。為此,他們還列出了云計算存在的諸多危險因素。警示我們:在采用云計算時,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來確保安全。
2009年4月,從報紙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主要應用于IC卡系統的MI芯片的安全算法,已被德國研究員亨里克。普洛茨和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計算機科學在讀博士卡爾斯滕。諾爾所破解。而IC卡其應用范圍已覆蓋公交、地鐵、出租、輪渡、自來水、燃氣、風景園林及小額消費等眾多領域。該算法遭破解后,將使我國170個城市在用的約1.4億張公用IC卡面臨巨大的安全威脅。
2010年2月,美國媒體又報道,一名西雅圖黑客,利用廉價的RFID信息采集器,在20分鐘內悄然竊取了兩個美國護照身份資料,而只要將其克隆到空白標簽中,該黑客就能制造出全新的護照。
這些案例表明:物聯網的安全威脅不僅是嚴重的,而且是現實的、急迫的。必須盡快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三、必須認真解決物聯網整合效能發揮的問題由于當前,物聯網發展中,基礎理論研發滯后,應用研發缺乏系統化戰略思考。許多項目是由著性子干。這就造成相關部門的部署和各地方政府的動作主要是抓傳感、感應技術的應用和產品的標準化、希望從這些方面率先取得優勢,實現戰略突破,進而取得物聯網發展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其實,這是只抓了半套活。物聯網感知信息的價值提升和效能發揮,恰恰不在前端感知層。而在后端感知信息的集成處理與系統管控等物聯網長鏈的高端。只抓低端,不抓高端。就很難洞悉物聯網新技術的全部能量和價值,這也是當前物聯網應用中,很多人一直找不到物聯網商務價值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必須指出的一個問題是:當物聯網新技術大潮到來的時候,原本已經在搞低端傳感器應用的一些人,以為:福禧到也。因此,并沒有弄清物聯網和當年的傳感網究竟有什么不同。就把傳感器的閉環自組網能力,當成了物聯網的本質特征。因此,思維跳不出由閉環應用向開放環應用轉變的門檻。
他們由于跳不出閉環應用的圍城,所以,在項目設計和實施中,不注重對物聯網“感知節點”的分散數據,進行集成分析;不注重對局部感知數據的整合判斷,甚至,有一些人,就用這種“半套活”的東西,帶上一頂物聯網的紅帽子,去騙人。使用戶,花的是今天的價錢,買到的幾年以前的貨色。由于,這樣的系統解決方案,沒能形成最佳的、智能處理解決方案。這就極大地影響了物聯網效能的發揮。
關于這一點,我們再以智能家居為例進行一下分析,就會看得更清楚了。由于早在1984年美國就出現了第一棟智能建筑。1998年5月新加坡召開的98亞洲家庭電器與電子消費品國際展覽會上,就提出了“模擬未來之家”的概念。這個理念包括:三表抄送,安防報警,可視對講,監控中心,家電控制,有線電視接入,家庭智能控制面板等等。這個模擬未來之家的理念,奠定了今后全世界智能家居理念發展的基礎。
所以,當物聯網大潮到來以后,一些早已在搞三表抄送,安防報警,可視對講,監控中心,家電控制,有線電視接入的人,就直言不諱地說:我們這些就是物聯網應用。其實,當年“未來之家”確定的部分理念已經落后;未來之家當年確定的許多技術已經創新;未來之家確定的應用環境已經變化;未來之家的許多衍生產品已經出現;未來之家當年提出的許多智能家居的內涵和與標準已經擴展;所以我們發展智能家居,就必須突破原來的理論框架,進行創新思考。
如果你還抱著“三表抄送,安防報警,可視對講那一套舊貨去搞,其實,是騙不了明眼人的。因為無論是”三表抄送,安防報警,還是可視對講,那一套舊貨是以“可控或手控”為主。而物聯網是以感知為主。以感知為特征的物聯網應用,根本就不再有大量按紐。抓住這個要害,我們就可以把什么是物鏈網產品,什么不是物聯網產品搞清。
實踐要求我們:不能抱缺守殘。應該擁抱新技術。用物聯網新技術的光環照亮“智能家居”的理念,我們就會發現原有的“三表抄送,安防報警,可視對講”,依然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提升空間和創新空間。“三表抄送,安防報警,可視對講”同樣可以物聯網化。而一旦這些產品物聯網化了以后,立馬會極大地提升其應用價值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