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破繭” 濟南“轉調”突圍
2010-10-4 1:0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不轉不行,不調也不行;轉晚了不行,轉不好更不行。”濟南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經發在談到當前的轉方式調結構時認為,“轉調”過程中方向和著力點的選擇尤為重要,作為省會城市的濟南更是如此。
據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去年濟南市GDP為3351億元,即使與省內城市相比,也存在著總量不足的尷尬。按照660萬的常住人口計算,濟南市的人均GDP僅為7300元。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成為擺在濟南市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可喜的是,在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中,濟南市盡早謀劃,措施落實到位,已經在諸多方面占得先機。
欲提高服務業比重
“一方面我們的總量不足。另一方面我們的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還偏 低,這反映出我們的產業結構存在問題。”李經發對導報記者表示。
那么,如何調整濟南的產業結構?“作為省會城市,濟南‘轉調’的優勢在服務業,重點也在服務 業。”李經發介紹說,去年濟南市服務業的比重為51%,今年有望達到52%,這樣高的比例在副省級城市中并不多見。但與青島相比,盡管其服務業48%的比重較低,但得益于GDP的基數較大,青島的服務業總量仍然超過濟南。
為彌補總量不足的尷尬 ,濟南市近年來圍繞“率先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充分發揮省會優勢,大力發展金融、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房地產等十大重點產業,積極推進服務業城區、園區、企業、品牌“四大載體”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服務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今年8月份 ,濟南市又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 ,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帶來新機遇。“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打造信息服務、商貿物流、金融服務、文化旅游、商務會展五大區域服務中心。力爭到2015年,全市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6% ,把服務業打造成名副其實的首位經濟。”
軟件服務成泉城新名片
在發展服務業的過程中 ,濟南市將高科技作為突破口,突圍方向選定軟件業,人才的匯聚和產業集群使其漸成氣候,“軟件名城”、“數字泉城”也因此成為濟南的新名片。
可移動的心臟起搏器,二代身份證識別系統,具有數字識別功能的防盜下水道井蓋……9月19 日,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包括可移動的心臟起搏器,具有數字識別功能的防盜下水道井蓋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成果讓人目不暇接。
據濟南高新區工委宣傳部負責人余兵介紹,作為濟南市的高新技術產業高地,高新區集結了一大批像東方道邇、福瑞達制藥一樣的企業,在電子信息、汽車摩托車、電工電氣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領域實力雄厚。
“為滿足軟件外包企業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我們創造性地提出,聘請日本IT 業退休工程師到濟南工作,目前已簽約62人,成為全國惟一的‘中日IT 橋梁工程師交流示范基地’。”濟南市經信委副主任劉鵬表示,為了增強園區企業的整體實力,他們還通過組建電力聯盟、交通聯盟、信息通信聯盟等形式充分發揮各企業的特長形成合力,從而具備了承接大項目的底氣。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濟南市軟件服務業實現銷售收入297億元,占全省的73.51%,同比增長29.69%;軟件出口7450萬美元,同比增長49%。截至目前,軟件服務業企業近1000家,先后有10家企業入圍全國軟件百強,9家軟件企業成功上市。
城市化惠民生
“轉調”的最終落腳點是要惠及民生,健全完善公共財政體制,解決就業、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問題同樣擺在政府面前。
9月19日下午,還未進入濟南市舜玉路舜園社區,悠揚的歌聲便從社區的4層小樓中傳來。原來,夕陽紅合唱團、老年舞蹈隊、京劇團等正在這里自娛自樂。
“城市化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是保障改善民生的有效載體。”濟南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郭東法 表示,濟南市近3年累計投入1400多億元,實施80項重點工程和90個重點整治項目,城市功能形象明顯提升。
針對發展空間不足、老城發展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濟南制定了“一城三區”的空間發展戰略,即東部新區、西部新城和北部濱河新區;高度重視老城區改造,全力推進棚戶區、城中村 、危舊樓房改造;城市交通、供水供電、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緊實施。
在郭東法看來,城市功能的改善,公共服務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受益者是群眾,這也是“轉調”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