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心通--開遠市農村公路建設側記
2010-10-29 12: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路通心通
——開遠市農村公路建設側記
如果說,開遠市的農村公路建設是一幅氣勢磅礴的絢麗圖畫,那么2008年農村道路村村硬化工程就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該工程項目完成投資1.38億元,硬化里程684公里,實現了全市442個自然村道路全部硬化,形成了一張干支相連、鄉村互通的農村路網,方便農民群眾的出行,架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橋梁,全市農村發生了“看得見的變化”,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民本理念在干事中升華
面對全市15萬山區群眾硬化道路、改善交通的期盼,需自籌上億元的建設資金。市級領導班子倍感肩上的擔子沉重。他們多次召開常務會、現場辦公會,以及有村級干部參加的“四干會”,研討農村公路建設規劃和籌資問題。市級領導說:只要是對人民群眾有利的事,就應該大膽放手去做;村委會干部積極響應:雖然我們只是小小的村官,也要想盡一切辦法為子孫后代修出一條像樣的路;群眾經過“一事一議”民主決策后說:水泥、沙石不夠,節約用,施工工具不夠集資買,我們的路自己動手修。
一時間四方聯動,群策群力,全市上下修路的熱情空前高漲。市級領導多次組織相關部門深入工地一線召開現場調研會;市交通部門在鄉、村逐級召開動員會,廣泛宣傳農村公路建設的重要性,激發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市財政從有限的資金統籌5000余萬元用于工程建設。
大莊鄉老寨村委會裴呢沖村坐落在海拔2500多米的大黑山上,市交通部門技術人員跋山涉水勘測規劃,為這個村修通了一條7公里的彈石路。
群眾投工投勞積極參與
許多村民說,政府有這樣好的政策,不修路就是跟起自己過不去!。群眾投工投勞熱情高漲,農閑時全天修,農忙時分組修,村民利用下田回家途中采石備料,施工現場上,全家男女老少一齊上陣,從天亮干到天黑。僅有900多人的羊街鄉丫口村,經過“一事一議”后,決定修通并硬化1.2公里連村路,村民們除積極投工投勞外,還主動捐款10多萬元,村口的功德碑上刻著修路捐款人的名字,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有蹣跚學步的小孩,連市交通部門和鄉里的技術指導人員也深受感動,主動為該村修路捐款。城干村委會勒白沖彝族村只有20來戶人家,當地缺少石材,村民小組長帶領村民們到幾公里外的山上靠人背馬馱采集了修建3公里村道的石料,連上學的孩子都利用課余時間上工地搬石頭。充分體現了“資金不足干勁補,機械缺乏人力補”的精神,這就是開遠市農村公路建設中的一個縮影。
僅在2008年的農村公路建設中,開遠市農民群眾投工投勞就達19余萬個工日,折合人民幣286.8萬元。近兩年來,開遠市農村公路建設用地,都是各村社自覺自愿無償提供。
修的是路,連的是心
農村公路建設把群眾與黨和政府的心連在了一起,密切干群關系,營造了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一些群眾說:過去看到鄉鎮干部,覺得是“官”,看見都繞著走,現在鄉鎮干部領著我們修路奔小康,就像一家人。鄉鎮干部過去覺得老百姓不好找、不好管,現在下鄉像是走親戚似的,關系十分融洽,通過修路重新找到了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外工作或做生意的人聽說家鄉修路,紛紛趕來幫忙,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位村民說:“修路讓我們全村人變團結了。”同時,通過“一事一議”民主決策,增強了村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民主意識,促進了基層民主建設。鄉親們都說修建的是路、連接的是心啊!
開遠市通自然村公路實現全部硬化后,又籌集資金在公路沿線安裝了7000余盞路燈,許多苗族、彝族村寨的男女青年,晚上都聚集到村頭路燈下的水泥路上唱歌跳舞,各村的文藝隊也把寬闊平整的道路當作舞臺。羊街鄉大坡頭苗族村還建立了民辦小學校,開了4個班,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發展。
現代文明的車輪在通往幸福、小康的農村公路上飛馳,開遠市的老百姓過去連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如今變為現實,紛紛把農村公路建設稱為“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質樸的村民在村口的黑板上寫下“路通了,燈亮了,老百姓的心里也亮了”。短短十幾個字,詮釋了全市15萬農民群眾建設農村公路的強烈企盼、對黨和政府的信賴擁護之情。
一條條寬敞的農村公路掩去昔日的羊腸小道,一頭連著城市,一頭接著農村,成為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橋梁和紐帶。一條條滿載希望的農村公路在腳下延伸至遠方與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緊緊相連,使黨委政府與群眾的心息息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