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富民強區力促協調發展
2010-10-28 13:4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30年前,在西安城市化發展的畫冊上,有兩個地方無法繞開:一個城西,一個城東。
城西軍工業和城東紡織業為西安締造了一東一西兩個“城市名片”。這不但點亮了西安的城市生活,為西安的發展騰飛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也刻畫了西安城市化和人居進程的發展軌跡,更是西安城市變遷的縮影和模范讀本――
上個世紀作為我省出口創匯的第一大行業――紡織行業在城東迅速崛起。一時間,這里匯集了眾多龍頭紡織企業,各種機械制造、物資運輸等企業也紛紛在這里扎根,成就了一座區域新城――紡織新城。這里儼然也成為了當時西安大型企業云集、產業工人聚集的地區,“小香港”、“小上!钡让雷u不脛而走,而這里的10萬紡織百姓,得以率先、全面邁入工業社會,盡享紡織工業發展帶來的收入、福利、公共設施等福祉……
30年前,這里承載著西安的偉大夢想。“紡織工人”也成了西安這座千年古都城市群體濃縮的“名片”。
然而,
也就在上世紀90年代,紡織行業逐步進入了蕭條時期,紡織城的幾個大型紡織企業西北國棉三廠、四廠、五廠、六廠紛紛陷入困境,產品積壓,工人收入下降等等,一連鎖反應下,當地印染等相關行業的大小企業也都不景氣,整個紡織城開始衰落。
……
如今,在西安城市化建設的藍圖上,依然繞不開的還是城東:紡織新城!
雄心拓寬視野,行動代替懷古。
當西安吹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勁風之時,灞橋區再次升帆遠航,投身城市變革,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和崛起……
轉型 實踐破解發展難題 實現經濟轉變增長
歷程
省市領導運籌帷幄 各級部門無縫對接
成果 破產不破生產力 成就投資新洼地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發出“采取綜合措施,促進紡織城地區全面振興”的動員令,從而全面拉開了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的序幕。
2010年,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策劃包裝項目91個,總投資225.38億元,其中在建項目79個,總投資199.28億元,2010年計劃投資78.83億元……
自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工作正式啟動以來,西安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上臺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跨越”的目標,制定振興紡織城地區的總體規劃,采取綜合措施,促進紡織城地區的全面振興……
紡織城綜合發展區成為了西安市繼浐灞生態園區、國際港務區建設之后的在西安城東地區參考開發區模式建設的又一城市新區,成為了關中--天水經濟區和中國西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發展核心之一;
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西安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一系列的舉措對于紡織城地區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城區布局以及居民生活等眾多方面,帶來了諸多新的巨大變化,也讓這個30年前曾經輝煌一度的區域重新煥發生機;
立足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東部新城這一定位,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以紡織企業政策性破產改制為契機,以產業轉型為動力,以舊城改造為抓手,高起點規劃、大手筆運作,大資金投入,紡織城綜合發展的區域由老城的5平方公里,拓展為37平方公里,使綜合發展有了更大的科學發展“騰挪”空間;
與此同時,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區辦融合、綜合轉型、全面發展、空間資源科學統籌、城鄉一體推進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和生動實踐,為這片興盛沃土注入體制、機制、政策、資源統籌運用全新發展活力,促進東部新城在綜合發展中強力崛起;
以轉方式、調結構、大統籌、綜合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紡織城地區全面振興科學發展實踐,使老工業基地浴火重生、老工業城區全面振興這道“時代命題”正在一一逐步破解,紡織老城華麗轉身、區域經濟社會全面振興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促進紡織城綜合改造成為科學發展創先爭優的示范工程、調結構轉方式的樣板工程、提振企業職工信心讓廣大群眾受益的民生工程、區辦融合體制機制的創新工程、城市綜合改造的精品工程、生態環境治理的提升工程、東部新城崛起的引擎工程和全省乃至全國的老工業區綜合改造示范區和城郊統籌發展引領區;
……
實踐證明,紡織城地區全面振興這道“時代命題”正在一一破解,紡織老城華麗轉身正一步步變為現實。西安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用自己的生動實踐,不僅成功破解了老工業區振興與區域和諧穩定這一難題,更走出了一條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區域經濟發展,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新路,同時也為西安市首次采取的區辦融合發展新模式提供了可鑒的成功范例。
破產不破生產力,一業華麗變多業。
這是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自全面啟動以來最直觀的寫照。
在“破產不破生產力”科學認識的指導下,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在培育新興業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兩條腿走出了一條新路”。
“一條腿”,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沒有沿襲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的老路,將傳統紡織行業全部舍棄,而是將其異地搬遷,在老城區實施“騰籠換鳥”,并將其5.3平方公里整合進紡織城綜合發展區37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統籌發展商貿、物流、房地產、高新技術和假日旅游等主導產業,徹底擺脫“一業獨大”帶來的區域實現持續發展的風險,實現了一業變多業、多業并舉的良好發展態勢。
“另一條腿”,在灞河東岸建設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區,進行新區建設。該園區的功能一是作為傳統紡織產業搬遷改造的承接地,發展高端紡織行業,一是承接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按照國際、國內領先的標準,重新定位新企業,配置新設備,研發新產品,覆蓋新市場,做精、做強紡織產業。同時,積極引進印染、服裝加工及展示、家居、紡織品物流、研發等類型的企業,形成新的紡織集群。目前,兩方面的工作進展明顯。2009年對西北一印、國棉三、四、六廠及大華等5家企業進行了整合重組,成立了西安紡織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計劃2012年將這5家企業全部搬入新園區。同時,園區一期已建成標準廠房近6萬平方米,10余家知名企業已率先入園發展。目前,規模達30萬錠的西安紡織集團新廠區建設工程已全面啟動。
7月23日上午,全省紡織行業改造升級現場會在灞橋區舉行。這無疑更加堅定了紡織城地區發展高端紡織行業的信心。據悉,占地達15平方公里的現代紡織產業園區在未來5-8年,將吸納300億元以上的投資,形成現代紡織園、先進制造園、服務加工園、新興產業園、企業總部園、商貿住宅帶“五園一帶”的產業聚集新格局。建成后的現代紡織產業園,不僅將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現代紡織產業園區,還將成為西安東部一條新興工業走廊,成為廣大客商云集的新洼地。
一業變多業、多業齊發展。
在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區轟轟烈烈建設的同時,灞橋濱河濕地生態公園也逐漸形成錯落有致的城市森林景觀和“綠肺”系統。這里將在灞河城市段再添5000畝大水水面,形成集水、綠、思、情為一體的4.5公里綠色休閑生態長廊。
同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立足國際化大都市主城區定位,2010年啟動道路建設項目32個,總投資25.4億元。目前,浐河環境綜合整治已近尾聲,紡西街、郭家灘路等工程進展順利。
與浐灞生態區“生態立區”,國際港務區大力發展物流產業,曲江新區注重發展文化、影視產業,高新、經開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不同,紡織城綜合發展區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廣大群眾充分享受到綜合發展帶來的福祉。
在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快速推進的2009年,就有10萬紡織城人享受到了再就業實惠。其中1.4萬人次參加了各類就業培訓,9900余人實現了新增就業,4000余下崗失業人員找到了新工作。目前已開工的39個項目建成后,還將提供就業崗位5萬余個,不僅能有效實現紡織城地區下崗工人再就業,還能為地區上萬流動人口和富余勞動力提供工作崗位。使紡織城綜合發展的百姓更多地享受到了綜合發展的成果。
其實,早在2007年,省市領導就已經開始關注紡織城地區的產業調整和群眾生活問題。
2007年6月18日,西安市委、市政府以紡織城地區為重點,大力開展“三千”工程,即開發一千個公益性崗位、培訓一千名困難職工、千名干部與困難職工進行交友幫扶,幫助困難職工增強就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為他們增加收入創造條件。
2007年6月28日,省委書記趙樂際同志就西安市工作開展情況作出重要批示:“西安市為解決紡織城地區職工生產生活的困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現在的突出任務是要幫助其加快政策性破產重組的步伐!
2007年10月,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云和市長陳寶根帶領相關部門領導,專程來到灞橋區紡織城地區,就解決困難企業、困難職工生產生活情況和促進發展問題進行調研。當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發出“采取綜合措施,促進紡織城地區全面振興”的動員令,
2008年4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清云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并原則通過紡織城地區振興發展規劃。
2008年7月,陜西省迄今為止最大的企業破產案——中央下劃企業唐華集團政策性破產工作正式啟動。
至此,紡織城地區振興的大幕已徐徐拉開。
以“轉方式 調結構 全面統籌促發展”為內容的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加速推進以來,得到了省、市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省委書記趙樂際先后兩次調研紡織城綜合發展工作。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趙正永在紡織城綜合發展區進行調研時,要求紡織城綜合發展區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升級中,趟出一條路子,走出一個樣子。市委書記孫清云、市長陳寶根、常務副市長董軍等市委、市政府領導更是多次深入紡織城地區實地調研,并對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的唯有出路,而改革則是加快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為了推動紡織城地區的綜合發展,西安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董軍為組長的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下放了土地、建設、規劃、市政等15項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市級相關部門在具體工作中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這種權力的下放在全市其它區域改革發展中也是罕見的。為此,灞橋區委、區政府創新成立金融辦、土地確權辦、招投標辦、規劃協作辦、招商2局等六部門“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全力服務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
權力已下放,發展靠抓手。以此為機,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立足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東門戶這一定位,理清思路、以“把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打造成科學發展創先爭優的示范工程、調結構轉方式的樣板工程、提振企業職工信心讓廣大群眾受益的民生工程、探索區辦融合體制機制的創新工程、城市綜合改造的精品工程、生態環境治理的提升工程、東部新城崛起的引擎工程”為目標,全力加快舊城改造、新區建設、生態治理等三大板塊,灞橋濱河濕地生態公園、堡子村商圈、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及紡織集團新廠區、五星村、穆將王城中村改造、新市商圈、紡織舊廠區及生活配套區拆遷改造等六大片區建設,加速建設西安東部新城。
在轉型發展中,雙方更是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統籌發展合力,創新性的探索出一條區、辦融合促綜合發展的新模式。由灞橋區委書記、區長分別擔任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新成立了規劃環保、建設及市政配套、招投標等部門,采取在灞橋區政府對口部門加掛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公室相關機構牌子的辦法,簡化行政資源和人事資源,強化區、辦融合共建,實現部門業務的“無縫”對接。
新規劃的重大出爐、新項目的接踵而至,紡織城地區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集宜居、生態、商貿于一體的東部新城已初露端倪,曾經的工業基地已經實現華麗轉身,曾經的繁華煙地也已開始鳳凰涅槃。
正是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注支持下,紡織城綜合發展區形成了舊城核心區和周邊輻射區總面積37平方公里的東部新城。自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工作正式啟動以來,西安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堅持“一業變多業、老城變新城、實現再就業”的發展思路,加大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高城市建設水平,加快紡織等傳統產業的提升改造,大力引進商貿、文化、旅游、房地產、先進制造業等,使紡織城綜合發展區一舉成為西安城東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0年5月18日,西安紡織集團新廠區等39個項目的集中開建,標志著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進入實質性階段。39個項目總投資138億元,涵蓋基礎設施、房地產、工業商貿和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對增加就業、改善居住環境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2011年5月1日,灞橋濱河濕地生態公園二期也將向百姓免費開放。建成后,人們可以在這里欣賞橡膠壩、風土博物館、酒吧街、濕地野生動植物等景觀。
未來5至8年,紡織城地區將在三大板塊、六大片區完成投資1100億元,建設項目76個。其中,在老紡織企業遷入產業園留下的5.3平方公里的老紡織城范圍內,完成投資372億元、建設42個項目,使這里成為西安東部的商貿、服務、文化區的現代化新城;在浐灞兩岸吸引投資428億元,建設1700余萬平方米的商住新區。
……
如果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因產業戰略發展,西安決定在城市東部打造紡織業重鎮,那么,今天市委、市政府對這里“轉方式、調結構、大統籌、綜合發展”則是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的有力實踐。
而如今所取得的驕人成績也無疑已成為這一戰略最豐碩的果實。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和灞橋區委、區政府將繼續強力推進紡織城老城區、浐灞河濱水生態住宅帶、西安現代紡織產業園區三大板塊的建設,繼續大氣魄、大手筆的打造西安東部新城,以傾力實現紡織老城華麗轉身。
記者 權全
通訊員 文/王彩玲 肖偉
圖/俞軍民 鄭義
展望 瑰麗圖景展新顏 華麗轉身鑄輝煌
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在轉變方式中升級 在轉型升級中發展
——西安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巡禮
加快發展是最大的主題 真抓實干是最好的工作方法
組版:西安市紡織城地區綜合發展辦公室
灞橋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