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建世界首條無人駕駛地下鐵 11月開通
2010-10-21 11: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世界上第一條全地下的旅客自動輸送系統(簡稱APM系統)再過10多天就可與市民見面了,屆時,只需2元,市民可以乘坐這條“神秘”的地下鐵穿行于天河城、體育中心、珠江新城等廣州CBD商圈中心。
市民乘坐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也將更方便快捷,只需在進閘處投入單程票或刷卡,出閘時進入自動感應區便可。
據介紹,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初定11月開通運營,屆時每列車有兩節車輛,載人可達270多人,行車間隔時間暫未公布。
定位:CBD區配套公交系統
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設計負責人介紹,APM系統的設計定位是作為CBD區的配套公共交通系統。該負責人介紹,目前,珠江新城交通量以過境交通為主,車輛主要是借道珠江新城在廣州大道與黃埔大道之間往返。APM系統的投用正是要滿足其內部、珠江新城與天河商貿區、廣州塔之間客流的交通需求。
據介紹,APM系統可以打通珠江新城對外出入通道。由于黃埔大道和廣州大道的走向,使珠江新城與北、東、南方向的聯系通道都不夠暢順,APM系統可以在不占用地面資源的前提下增加一條出入通道。
現時珠江新城共有3個地鐵站:珠江新城站、獵德站、潭村站。站點500米覆蓋率為36%,這與東塔、廣州歌劇院、博物館、海心沙公園等的步行距離都超過了500米,步行時間超過10分鐘,因此,需要增加一條區內的交通系統。
功能:APM連通天河海珠
廣州地鐵總公司負責人介紹,APM系統線路走向最大特點是,以地下通道的形式打通了海珠區和天河區,充分發揮了CBD區的輻射和集聚作用。
據了解,該線路呈南北走向,起始于海珠區赤崗塔北側,與三號線赤崗塔站換乘,終點站在林和西路站,與已運營三號線林和西站換乘。線路總長約3.94km,全部采用地下線路,共設9座車站。
客流:預計日均5萬人次
根據規劃部門對APM線路的客流預測,線路客流主要以區內觀光旅游為主,所以2010年~2011年,初期客流為日均5萬人次左右。開通后列車將采用兩節編組運營,設計定員276人,按照每天運營18小時計算,這樣的運輸能力可以滿足客流量的需要,遠期將增加到3節車廂。
車站:站臺中部有坐椅
鑒于APM系統的定位和客流量,為了充分利用珠江新城區域與現有軌道交通的地下空間,APM線路中部海心沙站至黃埔大道站的5座車站與地下空間合建,赤崗站、天河南一路站、體育中心南站、林和西站等其余4座車站獨立建設。
據地鐵公司介紹,APM車站以藍色為主色調,有蔚藍、深藍、淺藍等等,車站區間最長的為海心沙站至赤崗站,而每站的有效站臺長度一般為40米左右,站臺中部還設有坐椅。
列車:沒駕駛室自動駕駛
據了解, APM列車采用膠輪-自動導向制式,為龐巴迪CX-100車型,原裝美國進口,車輛最高運行速度為60km/h,無駕駛室,采用全自動無人駕駛模式。
記者昨日在天河南一路站采訪時正好看到一輛停靠在該站點測試的APM列車,這車沒有駕駛室,有市民形容,這就是兩節車廂在跑。記者看到,每節車廂只有8米左右,兩端為透明玻璃,各設有兩張對排設置的約兩米長的不銹鋼坐椅外,車廂內大部分空間都只能站立,不過車廂比一、二號線列車還要寬。
刷卡:進閘刷卡出閘感應
據介紹,APM系統閘機乘客顯示器上增加了防爆膜,更耐磨損,更美觀大方;另外,由于線路增多,自動售票機乘客操作顯示器也增大了,顯示線路、票價、車站的圖像增大。
不同的是,乘坐APM線,購票后進閘時則直接將單程票投入回收口中或者在讀卡區刷羊城通,出閘時進入感應區后,閘門會自動打開,十分便捷。
優惠:納入公交優惠方案
廣州地鐵總公司負責人介紹,APM系統按遠期車站無人值班,設全線流動巡查員設計,乘客在需要時可利用設于站廳、站臺的對講設施與控制中心通話。但在過渡期考慮在車站及列車上配置一定數量的工作人員,協助乘客熟悉車輛。
按照政府部門的定價,APM系統采用一票制,全程不分遠近都是2元,因此,與其他軌道交通線路換乘時,需要先出站,再進APM車站檢票扣費,出站通過單向通道離開。但是,如使用羊城通的話,票價將納入公交優惠方案。
赤崗塔站
有“幾米”
風格漫畫
赤崗塔站沿線路南北向布置于南北向規劃道路東側、廣州塔西側地塊內,車站設置為地下兩層車站,車站設四個出入口,1、2號出入口與3號線赤崗塔站結合,3、4號出入口與廣州塔結合,有3個緊急疏散出入口出地面。車站墻壁上還有“幾米”風格的漫畫,非常有“白領情調”。
海心沙站
優雅的藍調
海心沙站沿線路東西向布置于南北向規劃海心沙廣場北側,設置為地下三層車站,車站站廳結合負一層海心沙地下開發空間布置,通過海心沙地下空間各主要出入口到達地面廣場。該站的主色調與APM線路最為貼近,優雅的藍調形成海浪般層次,就像該站的位置一般,海中的白沙。
歌劇院站
緊鄰四大文化建筑
歌劇院站是珠江新城集運系統的第三個站,是結合珠江新城地下開發空間考慮的車站。該站色調典雅大方,符合音樂優美的特點。車站與歌劇院、圖書館、少年宮、博物館四個文化建筑通過地下空間的通道進行連通和交通組織,不單獨設置出地面的出入口。
花城大道站
結合地下空間
花城大道站沿線路南北向布置于花城大道下穿車行隧道下方,由于車站受制于下穿隧道(負一層)和軌道交通五號線,站廳結合地下空間設于負一層,站臺設置在地下開發空間的負二層,車站出入口結合地下開發空間設置。
婦兒中心站
為地下兩層
該站沿線路南北向布置于金穗路下穿車行隧道南側。車站設置為地下兩層車站,車站設一個與地下開發空間結合的出入口。主要客流為南側的中央廣場商業辦公人流及中央廣場的觀光購物人流。
林和西站
有居家風格
據介紹,林和西站沿線路正南北向緊貼三號線林和西站西側布置。車站設計為地下兩層車站,車站設一個出入口,位于站位西北角,另設有一個與三號線的連通口。站廳為三號線通道擴展,加上盾構口形成的深度空間,令人豁然開朗,記者看到,在站廳頂部還設有一塊塊粉紅色的裝飾板,有居家風格。
體育中心南站
方便換乘BRT
體育中心南站沿線路南北向布置于天河路北側,車站設置為地下兩層車站,車站設一個出入口和一個消防緊急出入口。車站的主要客流為天河路南側的天河城廣場、宏城廣場、正佳廣場,車站西側的購書中心及旁邊的體育中心。車站站位西南角設出入口。該站可以非常方便地與BRT換乘。該站主色調明快活潑,與體育這個主題相和。
天河南一路站
乘車下地下4層
天河南一路站沿線路南北向布置于東西向規劃道路北側,車站設置為地下四層車站,站臺位于地下第四層,車站設1個出入口,南端臨街另有一緊急出入口。車站主要客流為北向和西向的商業廣場的客流。記者現場看到,該站站廳到站臺空間比較小,設有4臺每次可搭乘20人左右的垂直電梯,乘客可以選擇坐電梯下去坐地鐵。
黃埔大道站
呈“回”字形結構
據介紹,該站沿線路南北向布置于黃埔大道南側,車站設置為地下三層車站,車站設2個出入口。車站的客流吸引范圍為周邊500米范圍的區域,主要客流北邊的天河南小區。車站站位東北角設主出入口。車站的出入口結合地下空間設置。該站采用“回”字形構造,以便盡可能營造通透明晰的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