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在內陸地區發展的模式探索
2010-10-20 22:5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加工貿易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成果,在我國工業化和國際化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以往加工貿易主要集中于沿海,在廣袤的內陸地區基本上是空白,難以分享到加工貿易所帶來的好處。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并強調“加快內地開放”,“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內陸地區加工貿易加快發展并實現轉型升級,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布局及特點
加工貿易是一國利用本國生產能力和技術,進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種國際貿易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隨著IT和交通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全球通訊和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為各種生產要素實現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條件。許多產品的生產和價值鏈,在全球范圍按專業分工展開,其生產環節大都選擇在成本最低的國家和地區,加工貿易由此誕生,并成為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順應時代潮流,積極發展加工貿易,把勞動力優勢與國際化的市場、資本、技術和管理優勢相結合,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取得了顯著成效。
但是,我國加工貿易的地區分布卻極不均衡。廣東、江蘇和上海3個省市就占到總量的大頭,中西部地區所占比例較低。我國加工貿易之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海地區,一方面,在區位條件上,東南沿海的優勢顯而易見。加工貿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大部分來自海外,產品也銷往海外。這種“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模式,決定了物流成本成為加工貿易企業選址布局的關鍵因素。加工貿易的物流成本包括進項物流和出項物流成本,大致占綜合成本的20%以上。內陸發展加工貿易,必須面對2000多公里的口岸距離這一無法回避的現實,無論采取哪種運輸方式,物流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難以承受的。另一方面,加工貿易必然伴生進出口物資的大進大出,必須有保稅區提供便利。過去20多年,我國保稅港區、保稅區全都分布在沿海。內陸地區也曾提出設立保稅區等保稅物流平臺,但由于距沿海上千公里,海關查驗與邊防檢查脫節,勢必造成在內陸和沿海的重復查驗,手續繁雜,費時費力。由于這些原因,內陸地區發展加工貿易也就缺乏必要的保稅條件。
近年來,社會各界都呼吁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轉移,內陸地區也競相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發展,但總體上收效甚微。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物流成本過高和沒有保稅區的問題,這只能是一廂情愿。內陸地區要發展加工貿易,就必須著眼于降低物流成本、實現保稅通關便利化,轉變加工貿易的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內陸加工貿易發展的新路徑。
二、轉變加工貿易發展方式
最近3年,即使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重慶加工貿易也逆勢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已形成4000萬臺筆記本電腦生產規模,未來3年將擴大到8000萬至1億臺,成為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加上數千萬臺手機、打印機、幾百萬臺服務器和路由器,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將超萬億元、出口額將超千億美元。
重慶發展加工貿易不靠低地價、零稅收、高補貼等招商方式,而是靠創新加工貿易發展方式,從而實現了科學發展,收到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第一,建立整機加零部件生產的全流程產業鏈,推動加工貿易由水平分工變為垂直整合。我們采取措施將筆記本電腦零部件70%至80%本地化制造,變“兩頭在外”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使電腦加工的進項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歸零,達到了比沿海地區進項物流成本更低的效果。目前,重慶的筆記本電腦基地,有惠普、思科等品牌商出品牌、下訂單,富士康、廣達、英業達等代工商做整機、搞組裝,上百家零部件供應商搞配套、做零件,形成了“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制造商”的加工貿易全流程集群。
第二,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項物流成本。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出口都是先運到沿海,再海運銷往全球。這種物流格局不改變,內陸加工貿易的出項物流成本仍會遠高于沿海。必須千方百計降低成本,至少與沿海基本持平,才有發展的出路。為此,重慶做了3方面努力:一是發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內陸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重慶及時進行江北機場改擴建。今年三期擴建竣工后,航站樓面積西部第一,航空貨運能力可達100萬噸,2015年第三跑道和T3航站樓建成后,航空貨運能力將增至200萬噸以上,成為國內一流的大型國際門戶樞紐機場。二是開通鐵海聯運。在鐵道部支持下,開通了重慶至深圳鹽田港(7.09,-0.14,-1.94%)的集裝箱“定點、定線、定車次、定時、定價”的“五定班列”,運時縮短一半,運抵歐洲比到“長三角”還快2天,而運費相當。此舉把重慶由對外開放的“末端”變為了“前沿”,改變了國內開放的格局。三是打通歐亞大陸橋南線。歐亞大陸橋南線早已貫通,但因存在一些障礙,迫使我們走運距長、耗時多的北線。如能清除障礙,內陸到歐洲將比沿海更為便捷。在鐵道部和海關總署的支持下,中鐵集裝箱公司、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的鐵路公司3家聯營,共同分享南線貨運帶來的利益,并幫助協調返程運貨。目前3國海關已簽訂了貨物互通便利協議,實現了互利共贏。歐亞大陸橋南線開通后,重慶鐵路貨運到歐洲比沿海海運到歐洲快20天左右,而綜合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第三,搭建加工貿易發展平臺,創新內陸保稅區監管模式。內陸保稅區遠離邊境,必須創新保稅物流監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讓加工貿易企業在內陸也能享受與沿海保稅區同樣便利化通關服務。在海關總署等國家部委支持下,重慶獲準設立了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成為內陸惟一擁有兩個保稅區的城市,并借助GPS定位等物聯網高科技手段,創新內陸保稅區監管模式,實現了“一次報關、一次申請、一次驗放”。企業進口貨物,邊境海關直接放行,進入重慶保稅區后再查驗;重慶保稅區驗放的出口貨物,邊境關區不二次查驗;重慶保稅區之間的貨物交換,不需重復辦理進出關手續。由此,通關更加便捷,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形成以人為本的員工服務新模式。加工貿易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用工量大。提供有比較優勢、相對穩定的勞動力,有利于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在傳統加工貿易模式下,企業辦社會的問題十分突出,員工的生產、生活都局限在廠區狹小的空間,幾乎與世隔絕,員工極易產生心理障礙,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重慶在發展加工貿易的過程中,不僅對生產供應環節進行創新,還堅持以人為本,對企業員工的生活服務機制進行創新,努力提供人性化、社會化的服務。加工貿易園區在規劃時就配套了相應的社區,建設了人性化的職工宿舍或公租房,教育、衛生、休閑娛樂等設施一應俱全,員工走出廠區就進入社區,充分融入社會。重慶還在全國率先開展戶籍制度改革,農民工達到一定工作年限就可以轉為城市戶口。這樣做不但解決了企業經營者的煩惱,更增加了員工在城市和企業的歸屬感,有效解決了企業與社會隔離的問題,實現了真正的安居樂業。與此同時,重慶在西部率先實現財政教育投入占GDP的4%和“普十二”目標,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每年可輸送17萬高校畢業生和20萬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能為加工貿易企業長期提供量足、質優的勞動力。
這4項舉措,補平了內陸地區發展加工貿易的“短板”,使國家賦予內陸地區的優惠政策、低廉的煤電油氣和土地成本等優勢得到凸顯,增強了對加工貿易企業的吸引力,趟出了一條內陸地區擴大開放的新路子。
三、推動加工貿易向價值鏈高端拓展
內陸發展加工貿易不能停留在簡單的制造、裝配環節,還應積極搶占結算和研發等高端領域,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
第一,引進加工貿易的結算中心。加工貿易的結算方式有3個特點:
一是具有網絡化特征。加工貿易的生產供應體系,伴生了大規模的資金往來和結算,一般的實物貿易結算通常是貿易雙方點對點的結算,結算地點通常在交易主體所在地。加工貿易作為一個完整的生產供應鏈,品牌商、代工商和眾多的零部件供應商、物流企業之間有十分頻繁的結算往來,如果采取每個企業所在地點對點的結算方式,耗時、費事、成本很高。為簡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品牌商往往以一個第三方所在地作為結算中心。
二是具有離岸金融特征。加工貿易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產品銷售都具有保稅性質,品牌商為結算方便,大多將結算中心設在離岸金融政策寬松的地區,表現出離岸的金融特征。
三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其一,“結稅”。每百億美元的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可產生約1%的稅收結算。其二,“結匯”。每百億美元賬戶,可為主辦銀行帶來0.5%至1%的中間業務收入。其三,“結人”。結算中心能夠提供大量的會計師等崗位。
重慶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支持下,對加工貿易結算需要的相應管理辦法進行了改革創新。憑借幾千萬臺筆記本電腦生產規模,以及全國一流的金融生態和營商環境,促使惠普將它的亞太地區結算中心從境外轉移至重慶。
第二,引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研發中心。在加工貿易生產、供應、銷售的全流程中,還有一個處在高端的研究開發環節。目前,加工貿易企業一般只做了“低端”的整機組裝,投資規模不大,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也很低,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研發環節基本控制在外國企業手中。在“一頭在內、一頭在外”新模式下,生產供應全流程的企業集聚,必然對新技術催生旺盛的需求,研發機構也需要跟進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供應商,及時解決技術來源和提高技術支撐的針對性、有效性問題。這就使加工貿易研發中心落戶內陸成為可能。研發機構的落戶集聚,一方面使我國加工貿易從技術鏈的低端躍升到高端,較高利潤和附加值也隨之而來;另一方面,研發機構的技術“外溢效應”,有利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助推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重慶筆記本電腦基地的工作目標,就是在品牌商、代工商和零部件制造企業大量集聚的基礎上,努力成為IT研發機構的集聚之地。
過去30年,我國沿海地區憑借“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模式,創造了世界加工貿易的奇跡,順利實現了經濟“起飛”,這是歷史的一種必然。目前,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加工貿易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少,沿海和內陸地區都不宜發展。其實不然,加工貿易并非價值鏈低端的代名詞,而是人類生產方式組織形態的創新。它順應了社會化大生產合理分工的必然趨勢,改變了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結算等“小而全”的傳統模式,將整個產業鏈條分為若干環節,每個環節由全球最具優勢的企業生產經營,從而提高了專業化程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而連接這些環節的是生產性服務業,服務貿易也應運而生。盡管組裝等制造環節處于加工貿易“微笑曲線”低端,但它是研發、結算、銷售等高端環節的基礎,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沒有制造業的發展,也難有服務貿易的興旺。我們絕不能因噎廢食,輕易丟掉加工貿易。正確的做法是:夯實制造基礎,補上薄弱環節,搶占高端領域。這樣,加工貿易的“大廈”就能拔地而起,我們就能掌控整個“微笑曲線”,真正“微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