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藍色經濟發展情況
2010-10-20 2: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借海而興。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設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1984年,國務院批準威海市為對外開放城市。1987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為地級市。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擁有接近1000公里的海岸線,占山東省的1/3,陸地面積5698平方公里,管轄海域1萬多平方公里。下轄三市一區,設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一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和工業新區,常住人口282萬。建市23年來,威海市不失時機地將開放優勢、海洋優勢和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全市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前列,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全市GDP年均增長17.4%,2009年達到1733.2億元,總量列全省第9位。按常住人口281.7萬人計算人均GDP達到68614元,居全省第2位。
威海憑借海洋資源、區位、產業和生態等方面的獨特優勢,逐步從海防重鎮演變為對外開放前沿,從小漁村發展成現代化海濱城市,威海有條件、有能力也有信心為我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一是海洋資源豐富。威海擁有近千公里海岸線,占全省的1/3、全國的1/18,全省基巖岬灣海岸總長的二分之一。海產品產量連續多年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全國最大的水產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珍品養殖基地與遠洋捕撈船隊。二是區位優勢獨特。威海與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距韓國93海里,距日本174海里,是中國長江以北距韓國最近的城市,威海希望能在未來的中日韓自貿區中發揮重要節點城市的作用。三是產業優勢突出。2009年,全市海洋產業增加值51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9.9%,這一比重在全省位居首位。威海初步形成了產業比較齊全、優勢比較突出、特色比較明顯的海洋產業體系。四是生態環境優良。威海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是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全國優秀旅游城市群,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第一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群,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20多項國家級以上榮譽稱號,并以不斷促進機制創新,構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良性互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模式,被評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18個典型地區之一。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為威海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威海立足自身比較優勢,把藍色經濟區建設與轉方式、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海陸統籌發展、推進產業高端化、突出威海特色的原則,編制實施了《威海藍色經濟區建設總體規劃》。確立了“四個戰略定位”(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的重點城市,海產品生產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濱海旅游休閑度假等產業的領軍城市,與韓國經貿合作的前沿城市和東北亞海上客運中心,濱海生態人居示范城市),在“一線兩區四帶”(千公里海岸線;高端產業聚集區和濱海生態人居示范區;濱海旅游文化產業帶、臨港物流產業帶、臨,F代制造業帶和海洋漁業產業帶)的總體布局中,建設以四大領域(海洋、臨海、涉海和海洋戰略性產業)為主體的高端產業體系,重點培育“六大海洋優勢產業基地”(海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濱海休閑旅游度假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現代石化基地),傾力打造以十大園區為新增長點的高端產業聚集區,努力將威海建設成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的重點城市、優勢產業的領軍城市、對韓合作的前沿城市和濱海生態人居的示范城市,大力培育壯大一批規模大、素質高、競爭力強的海洋主導產業,加快建設海洋優勢產業基地,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大力發展海洋基礎性產業,打造全國最大的水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威海是傳統的漁業大市,多年來水產品年產量超過200萬噸,一直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為實現漁業大市向漁業強市的跨越,威海以遠洋捕撈、名優養殖和精深加工為重點,大力優化漁業結構,推動了海洋漁業由近海向遠洋、由粗放養殖向海珍品養殖、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的轉變,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現代化漁業區。目前,全市擁有遠洋漁船245艘,2009年海洋捕撈產量達到84.7萬噸,遠洋捕撈能力居全省首位;海洋生物引種工程成效顯著,名優養殖產值達到100多億元,占全部養殖產值比重的75%,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面積超過5萬公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海洋食品、藥品、保健品等“海洋三品”的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高附加值的海洋產品發展到400多個品種,各類海產品名牌達到30多個,數量居全省首位;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5家和20家;面向日韓的水產品出口額達到5.5億美元,打響了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品牌。
二是大力發展臨海先進制造業,打造全國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充分發揮深水港灣多的地理條件優勢,加快推進船舶工業發展,支持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研發,促進船舶配套企業發展,建成了全省唯一的船舶行業技術中心,引進了20多家知名船配企業,進一步延伸了修造船產業鏈。全市已形成了皂埠灣、俚島灣和石島灣三大造船聚集區,培育了新船重工、黃海造船等十大整船制造企業,主要產品有集裝箱船、油輪、散貨輪船、遠洋漁船、游艇等15大類40多個品種,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有造船企業90家。2009年完成投資30.3億元,增加13%。全市整船制造能力達到200萬載重噸,2009年造船完工量達到91.3萬載重噸,增長75%,占全省的60%以上。
三是大力發展涉海服務業,打造國內知名濱海旅游目的地。威海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主要環境質量指標達到國家自然風景區標準,特別適合發展濱海旅游度假業。為進一步提升威海旅游業發展層次,我們啟動了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行動,出臺了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理順了旅游管理體制,整合了旅游資源,引進了世界帆船錦標賽、國際長距離鐵人三項世界杯等國際賽事,開發了溫泉、帆船、高爾夫等集休閑、養生、體育、文化于一體的高端旅游項目,著力打造半島濱海高端旅游示范區,打響了“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走遍四海,還是威!钡穆糜涡蜗笃放坪汀八{色休閑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品牌。2009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87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88億元,分別增長15.9%和18.7%。同時,大力發展臨港物流產業,開通了21條海上航線,是中國與韓國航線密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中韓整車物流的試點城市,2009年全市港口吞吐量達4118萬噸。
四是大力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綜合性新能源體系。充分發揮海灣遍布、地質穩定、光照充足、季風特點顯著等優勢,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能等清潔能源方面都有開發項目的城市之一。建設了全省重點打造的五大風電基地之一,2015年將達到百萬千瓦。在核電上,規劃總容量600萬千瓦、總投資900億元的榮成石島灣核電工程正穩步推進,其中首期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機組即將開工建設,2013年建成投產。在光伏發電上,已落成的市民文化中心太陽能發電示范項目是全省最大的建筑一體化非晶硅光電玻璃屋面發電系統,3個總投資1.7億元的太陽能光伏項目入選了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扶持計劃。
在推進藍色經濟區建設中,威海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和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動力,開展了“自主創新年”活動,與哈工大合作成立了船舶學院,與山東大學共建了威海市海洋研究院,與中國海洋大學和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確立了長期的科技合作關系,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提升藍色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牢固樹立生態海洋、和諧海洋的發展理念,在全國率先公布實施了海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了海岸線發展利用規劃,全面實施了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建立完善了陸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努力保持良好的海洋發展環境,保證了海洋資源的有序開發與合理利用。
從建設“海上威海”,到發展海洋經濟,再到打造“藍色經濟區”,是經濟發展方式在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在思路上的重大創新。
一是全新的發展觀,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把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貫穿藍色經濟區建設的始終,做到科學規劃、有序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和保護中提升生態文明、環境友好水平;堅持集中集約用海用地,構建優勢產業基地或園區,促進產業項目向園區、基地聚集,推動藍色經濟向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科學規劃、嚴格控制、有序開發沿海岸線,嚴格保護沿海防護林,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健全海洋水質保護體系,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
二是全新的空間結構布局,堅持海陸統籌發展。把海域陸域作為一個整體,統籌海域、海岸帶和腹地開發建設,整合人才、技術、資本、土地、海域等要素資源,對海陸產業統一規劃、資源統一配置、基礎設施統一構建、生態環境統一治理。以海洋開發帶動陸地開發,以擴大開放激活海陸資源,實現海陸資源互補、產業互動、布局優化,形成開發海洋、提升沿海、帶動全市的發展新格局。
三是全新的產業發展理念,堅持推進產業高端化。大力發展高端、高質、高效產業,重點打造六大海洋優勢產業基地。把藍色資源作為最稀有、最珍貴的資源加以充分利用、深度開發,把藍色經濟區建設作為提升區域發展質量的戰略舉措。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大力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著力突破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努力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四是全新的區域一體化觀念,在更高層次上融入藍區。立足我市的比較優勢,在產業發展上有所為有所不為,實行重點突破、特色發展,避免產業同構、低效競爭。把威海放到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中統籌考慮,主動與周邊城市搞好對接,努力實現資源共享、設施共用、產業銜接、差別競爭、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