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通大橋創造四項世界紀錄
2010-10-13 12: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8年6月30日,蘇通大橋正式通車。這座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連接南通和蘇州兩市的大橋,是交通部規劃的黑龍江嘉蔭至福建南平國家重點干線公路跨越長江的重要通道,也是江蘇省公路主骨架網“縱一”————贛榆至吳江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建橋史上工程規模最大、綜合建設條件最復雜的特大型橋梁工程。
蘇通大橋的工程建設者們克服了復雜的氣象條件、水文條件、地質條件和通航條件帶來的影響,解決了河床沖刷、船舶撞擊、結構抗風、施工控制等十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創下了四項世界之最,達到了中國橋梁建設的最高水平———最大主跨(斜拉橋):蘇通大橋跨徑為1088米;最深基礎:蘇通大橋主墩基礎由131根長約120米、直徑2.5米至2.8米的群樁組成,承臺長114米、寬48米,面積有一個足球場大,是在40米水深以下厚達300米的軟土地基上建起來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入土最深的群樁基礎;最高橋塔:蘇通大橋采用高300.4米的混凝土塔;最長斜拉索:蘇通大橋最長拉索長達577米。
科技創新是蘇通大橋工程建設的一項重要使命。蘇通大橋技術創新的定位是:在工程層面上,定位為突破世界級技術難題,實現斜拉橋千米跨越,安全、優質、高效地建成蘇通大橋;在行業層面上,定位為依托蘇通大橋,探索重大工程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企業創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成果;在國家層面上,定位為提升技術平臺,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提高參與國際橋梁建設的競爭力。
根據這個定位,針對重大工程技術創新重在集成的特點,貫徹以我為主,自主創新與博采眾長相結合的指導方針,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技術創新體系,包括以交通部、江蘇省等為主的引導系統;以江蘇省蘇通大橋建設指揮部為主的監督和管理系統;以兩院院士和國內外高層次橋梁專家為主的咨詢和指導系統;以相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內外專業咨詢機構為主的研究支持系統;以設計、施工等龍頭企業為主的技術研發和應用系統。
這一體系充分發揮了政府的主導作用,是對現有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的發展,是對創新體系建設的一種探索。實踐表明,這種體系對大型復雜工程技術創新和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是行之有效的。
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蘇通大橋建設過程中,通過100多項專題研究、近30項省科研計劃項目、交通部重大攻關專項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建設單位成功解決了四大挑戰和十大關鍵技術,開發了3項新結構、1項新材料、4套新設備、9項新技術和新工藝,形成了千米級斜拉橋與多跨長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建設成套技術。
2006年7月,“千米級斜拉橋關鍵技術研究”被列為原交通部“十一五”重大攻關專項;2006年11月1日,“蘇通大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咨詢論證,正式確立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9年12月29日通過了由科技部組織的鑒定和驗收,鑒定和驗收專家組認為本項目研究形成了包括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設計方法、施工控制、綜合集成管理等在內的建設核心技術,體現了當代橋梁的最新建設理念和技術創新成果,支撐了蘇通大橋工程的建設,并在后續多座大跨徑橋梁建設和行業標準規范中得到了推廣應用,對于推動我國現代橋梁技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具有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蘇通大橋的建成,有利于完善國家及江蘇省干線公路網,加強蘇南、蘇北的交通與經濟聯系,增強上海的經濟輻射作用,滿足日益增長的過江交通量需求,減少對長江黃金航道的干擾,充分發揮長江航運優勢,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6公里寬的長江驚濤拍岸依舊,但5分鐘風馳電掣即可通過蘇通大橋橫跨長江。江蘇沿海開發和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極大推進,為沿岸人民帶來了便利、便捷和效益,更為南通市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蘇通大橋建成以來,南通市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連年位于江蘇省前列,GDP逐年增長,2005年1472.08億元,2008年超過2510億元,躋身為數不多的GDP超2000億元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