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廣東省政府印發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2010-10-10 14:5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印發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
  (2010-2015年)
      根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粵發〔2008〕7號),特編制《廣東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規劃期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發展條件
      (一)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憑借在全國先行一步的政策優勢和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工業化,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龐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體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和服務業基地的雄厚基礎,推動我省經濟持續高速發展。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發展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082億元,約占全國的1/8,連續21年居全國第一位,經濟總量先后超過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和臺灣。其中服務業增加值17805億元,裝備制造業增加值5315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3455.8億元,均居全國首位。
      ——產業結構升級加快,“雙輪驅動”初步形成。三次產業結構從1978年的29.8∶46.6∶23.6調整為2009年的5.1∶49.3∶45.6.產業結構高級化和適度重型化趨勢明顯,高技術制造業產值約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3,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4.3%,輕重工業比重從1978年52.6∶47.4調整為2009年40.7∶59.3,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7.2%。電子信息、電氣機械、汽車、石化等產業已成為制造業支柱產業,新電子、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高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形成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模組生產基地。商貿服務、房地產、金融、物流已成為四大重要服務業行業。優勢傳統產業品牌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快速提升。
      ——集聚發展趨勢明顯,協作配套不斷深化。截至2009年底,全省形成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33個,省級產業集群示范區61個,形成深莞惠電子產業集群,廣州及周邊地區汽車產業集群,汕頭玩具產業集群,江門摩托車產業集群,以及佛山家電和建材、東莞服裝、中山五金燈飾、揭陽五金不銹鋼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目前,全省欠發達地區已設立省產業轉移園34個,2009年共吸納勞動力約34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32.3億元。
      ——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發展后勁持續增強。2009年,我省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0%以上,專利授權量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國家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公共研發平臺等總數居全國前列。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625億元,比2005年增長1.5倍。數控、核電、風電、農機等領域裝備產品、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8.5萬公里,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0.3億噸;省內電源裝機達6300多萬千瓦,西電東送最大輸電能力達2000多萬千瓦,清潔能源占總裝機容量約52%,核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油氣管道里程達2300公里。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飲水安全工程深入實施。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綜合交通網絡、能源供應保障體系和水利基礎設施。
      必須看到,我省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與科學發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依然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龍頭企業數量少、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勢不明顯等問題。特別是受土地、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資源環境的嚴重制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
      (二)發展環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分工與合作進入新階段,國際產業轉移呈現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的新趨勢;世界產業發展呈現出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知識化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低碳技術、生物技術和新能源開發技術等作為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舉措;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除,全球經濟、貿易、投資等復蘇進程緩慢,各國對市場和資源的爭奪不斷加劇,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國際市場環境不容樂觀。從國內情況看,一方面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發展,快速升級的消費結構、逐步擴大的市場需求、不斷提升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融合的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國家對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措施,為現代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機遇。目前我省經濟發展正處在全面轉入科學發展軌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緊緊抓住后金融危機時代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加快建設具有創新性、開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續性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已成為我省提升產業整體素質、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開拓創新、真抓實干,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為目標,以培育廣東現代產業500強項目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抓手,以構建六大主體產業和八大載體為主要任務,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實現“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廣東服務”轉型,盡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成為全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中心、世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為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現代產業500強項目,以增量投資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積極謀劃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自主創新。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實施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著力培育發展潛力大、帶動性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推動經濟增長動力向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轉變。
      ——堅持節能節地減排。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以制造業低碳化、服務化為切入口,從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體制節能四個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積極推廣高效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氣候友好技術,節約集約用地,加強環境污染綜合防治和資源綜合利用,加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發展模式。
      ——堅持集聚發展。加大龍頭項目和產業園區建設力度,著力于篩選、整合、運作省內外優勢資源,促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提升產業內生優勢,促進產業優勢的進一步增值,構建產業鏈高、中、低端有機統一的現代產業集群,夯實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基礎。
      ——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產業布局,結合各地現有產業基礎,合理優化配置資源,統籌產業發展。加快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提升珠三角產業發展層次,壯大粵東西北地區產業規模。
      ——堅持對外開放。主動承接新一輪國際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移,提升招商水平,著重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進高端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向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的服務環節轉型升級,真正實現從“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招才引技”轉變。
      (三)發展目標。
      到2012年,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三次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其中服務業增加值達24000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以下簡稱比重)達到48%,先進制造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到2015年,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服務業增加值達33000億元,比重超過50%;培育形成3-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群,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先進制造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30%、22%、11.5%,研究與開發投入比重達到2.3%。到2020年,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服務業比重達到55%;珠三角地區基本建成世界有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成為帶動全國發展更為強大的引擎;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低碳發展、循環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國創新型區域和亞太地區重要的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基地。
      三、主要任務
      緊緊圍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定位,加快推進現代產業500強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六大主體產業,打造八大重要載體,優化“一區三帶”空間布局,建立與世界接軌,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突出兩大工作抓手。
      重點抓好現代產業500強項目建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作,將重點培育現代產業500強項目作為一項規范化、制度化的重要工作積極推進,引領我省現代產業發展;著力培育發展潛力大、帶動性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在3-5個重點領域取得突破。
      ——培育建設現代產業500強項目。完善重點培育500強項目的機制,制定資金、用地、環保、財政等相關配套政策,加快項目建設;500強項目實行動態管理,每年調整一次;跟蹤評估檢查項目建設落實情況,通過500強項目建設,實現增量投資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首批500強項目總投資超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百強項目以自主創新和產業化為重點,突出發展新電子、新能源汽車、新光源“三新”產業,形成3-5個產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百強項目以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為重點,突出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產業,建設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百強項目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突出發展高端服務業,建設世界現代服務業基地。優勢傳統產業百強項目突出信息化、品牌、質量和自主技術的提升作用,再創粵家電、珠江水、廣東糧的國際知名度和新優勢。現代農業百強項目以生態質量效益為重點,重點支持農業自主創新和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在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加強技術攻關和產業布局,有條件的地方可積極發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重點推進珠三角地區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將廣州、深圳建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心。近期重點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三大產業取得關鍵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大突破,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推進百強項目建設。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重點發展新顯示、新通信以及軟件和集成電路等領域,著力發展面向移動通信、汽車電子、數字電視、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的嵌入式軟件和應用軟件,積極推進云計算運用平臺建設,促進無線寬帶城市和物聯網發展,推進長期演進(LTE)、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4G)等后續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打造國家級通信產業集聚區,加快推進廣州、深圳高世代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和佛山、河源、汕尾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產業基地建設。新能源汽車重點發展電動汽車、天然氣汽車,以及高性能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支持廣州、深圳市發揮汽車產業研發、生產、配套、服務等優勢,打造2-3條以骨干企業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形成以廣州、深圳為整車生產中心,以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地為主要零部件配套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半導體照明重點發展大功率發光二極管(LED)外延片、芯片、襯底材料等前端產品和生產裝備,打造以廣州、深圳為核心,東莞、中山、佛山、江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珠三角綠色半導體光源產業集聚區。到2012年,率先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三大產業實現關鍵技術和產業發展重大突破;到2015年,基本建成符合現代產業發展要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
      (二)構建六大主體產業。
      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傳統產業、現代農業、基礎產業等六大主體產業,建立相關產業標準體系,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框架。
      ——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外包服務、總部經濟和商務會展、文化創意以及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推進服務業百強項目建設,打造四大產業基地,形成八大類型共60個以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開展城市金融、農村金融、統籌城鄉金融服務一體化改革創新綜合試驗,支持廣州、東莞、佛山南海開展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工作,在東莞開展設立臺資銀行等金融合作試點,全面推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省屬金融控股集團。大力發展金融后臺服務產業,建設輻射亞太地區現代金融產業后援服務基地,形成4個產值超千億元的金融產業基地。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市場,加快建設南方物聯網示范工程,支持中心城市或區域性中心城市依托空港、海港,建設花都空港、寶安空港、深圳前海灣保稅港區、廣州南沙保稅物流園等大型現代物流基地,培育和建設30個省級物流園示范區。大力發展科技研發服務、信息傳輸和技術服務、內容增值服務等新業態,培育發展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網絡產業,重點建設以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市為中心的射頻識別技術和衛星定位產業基地與研發基地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三大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推動科技中小企業股權轉讓試點,加快建設廣州、深圳技術產權交易中心。重點推進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級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建設,帶動珠海、佛山、中山、東莞等市的服務外包業加快發展,形成2-3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產業基地。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企業集團設立物流中心、采購中心、研發中心、中介服務中心和培訓中心,積極培育壯大本地企業總部。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會展,打造“亞太重要會展經濟區域”,形成3個以上世界一流的會展品牌。做大做強以創意內容為核心的文化服務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傳媒出版、工業設計、動漫游戲、影視制作、音樂創作、廣告設計、數字印刷等產業基地以及文化會展和產權交易平臺,形成4個以上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加強粵港澳旅游合作,全面推進國民旅游休閑計劃,配合綠道網建設,打造珠三角優質生活圈,建設全國旅游改革綜合實驗區。“十二五”期間,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新增投資5000億元。到2012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達14000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8%。到2015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達20000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0%,其中金融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15%,科技服務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基本形成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初步建成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游和創新中心。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