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出高進需改變 非金屬礦深加工發展應提速
2009-9-9 21:1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從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中國第三十屆礦山地質學術會議暨中國礦山地質60年發展成就論壇上獲悉,雖然擁有資源,相關工業在世界經濟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較之金屬礦,我國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較為落后,其受到的關注與所具有的價值也不相符合。
非金屬礦開發利用有待重視
我國的非金屬礦儲量豐富,其中石墨、石膏、菱鎂礦、重晶石、膨潤土的儲量居世界首位,螢石、滑石、硅灰石、溫石棉、芒硝居世界第二位。
由于非金屬礦產品具有多種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因而應用廣泛。某些非金屬礦通過深加工,可以具備許多特殊性能,部分用非金屬礦生產的無機物與高分子材料相結合的復合材料,甚至可代替某些金屬材料。
隨著建材、化工、冶金、輕工等傳統產業產品的更新換代,微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產業的發展,對非金屬礦產品的品種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為非金屬礦物材料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而且推動非金屬礦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非金屬礦的國家之一。早在1萬年前,我國就出現用陶土燒制的粗陶器,中醫甚至將非金屬礦用于疾病的治療。近年來,我國非金屬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但深加工產業還較為落后。記者在會上獲悉,遼寧某縣一原礦以極低的價格,把初級膨潤土銷售給外資公司,而該企業又以高出好多倍的價格轉賣出去進行深加工。擁有寶貴資源卻只賣了個白菜價。是我國不具備深加工的實力嗎?答案是否定的。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陳希廉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已經具備將膨潤土深加工成有機膨潤土和活性白土的能力。之所以發生上述事件,是因為不少人對于非金屬礦的開發仍然停留于傳統的概念。一方面,小型礦山的技術水平較低,難以從事深加工生產。另一方面,多數資金雄厚的礦業投資者對于非金屬礦不屑一顧,認為投資非金屬礦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甚至一些采礦、選礦的專業工作者也有這種看法,導致我國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遠遠落后于金屬礦。
據他介紹,雖然我國的非金屬礦開采量大,但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少。從具體產品來看,沸石和膨潤土不僅可以制造緩(控)釋肥料以控制水體面源污染,還可深加工成直接殺滅形成赤潮的藻類等。但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膨潤土主要還是粗加工用做球團礦或鑄模粘結劑及鉆探泥漿;沸石則主要用做水泥混合材料、混凝土添加劑和禽畜飼料。兩者的深加工產品都不多。
與沸石和膨潤土類似的產品還有石灰石,其粗加工產品石灰每噸的售價僅數百元,而深加工產品過氧化鈣其售價每噸高達上萬元,另一深加工產品氫氧化鈣每噸約5000元。
低出高進格局急需改變
據中國非金屬礦協會常務理事長張湛介紹,盡管我國91個非金屬礦種年開采加工總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5%,但是與非金屬礦產有著直接關聯的產業生產總值卻占到了國民生產總產值的6%~7%。
據介紹,近年來,國內的非金屬產業發展較快,但許多非金屬礦還處于低出高進狀態,即低價出口原礦石或粗加工產品,高價進口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資料顯示,我國主要出口的非金屬礦產品有45種之多,以鱗片天然石墨為例,出口FOB價為262.5美元/噸,進口CIF價為9032.55美元/噸,每噸相差30倍左右。
同時,我國非金屬礦山的數量雖多但規模偏小。統計顯示,我國小型非金屬礦有8萬多家,占總數的92.28%,大、中型企業還不到8%。
五點建議支持行業發展
目前我國的重要非金屬礦產品如石墨、石膏、滑石、高嶺土、硅灰石、膨潤土、菱鎂礦、螢石、重晶石等產量穩步增長,基本可以滿足傳統產業發展和產品更新換代對非金屬礦產品的需求,且深加工已經起步。對于未來行業的發展,陳希廉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是提高對開發非金屬礦的認識,對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重視起來,引導資金較雄厚的礦業公司投資進行深加工開發。
二是像支持可再生能源那樣在政策上對非金屬礦深加工給予支持。目前對于金屬礦、能源礦產與非金屬礦的政策似乎很“公平”,如從2009年開始,將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的增值稅由13%恢復到17%,但這一政策調整沒有考慮到大部分非金屬礦企業的經濟效益遠低于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企業。
三是對小型非金屬礦進行集約化整合。非金屬礦山之所以小型礦山多,是由于許多礦床的儲量大,易于露天開采,一個礦床甚至有幾家乃至十幾家企業在開發。
四是鑒于社會效益及投資巨大,對于具有重大環保價值的非金屬礦應由國家投資開發。
五是將具有重大意義的非金屬礦深加工技術的研究列入科技攻關計劃。目前,防治沙漠化技術研究已建立了試點和示范區。
相關報道
三少”成非金屬礦深加工業發展障礙
作為21世紀的“朝陽工業”之一,我國非金屬礦加工(尤其是深加工)利用工業已經起步。但從整體的開發利用現狀來看,高附加值產品少、真正產業化的少和技術人員少,已經成為制約這一產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我國非金屬礦產品的深加工已經起步,如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膠等)、涂料等領域廣泛應用的碳酸鈣、高嶺土、硅灰石、云母、滑石等超細粉體,集成電路片、塑封料、拋光料及光纖等領域應用的高純石英等硅基材料。近年來,許多研究院所和高校對于非金屬礦產品深加工的實驗室研究已獲得不少可喜成果。同時,也有少數非金屬礦物材料深加工的新產品投產并且獲得很高的附加值。如浙江省臨安等地將膨潤土深加工成有機膨潤土等。
在應用方面,非金屬礦產資源現已成為建材工業的主要原料,具有應用范圍廣、用量大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以非金屬礦產品為主要原料生產的建筑材料有20多個類別。雖然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但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有關專家卻指出,“三少”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非金屬礦產品深加工更快發展的瓶頸。
其一是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少。如目前絕大部分膨潤土主要還是粗加工用作球團礦或鑄模粘結劑及鉆探泥漿,沸石主要用作水泥混合材料、混凝土添加劑和禽畜飼料,只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實際上,即使非天然納米礦物,其深加工產品的附加值也很可觀。
其二是深加工產品的實驗室研究已起步而真正產業化的較少。目前,我國至少有4個研究單位或高校開發的黏土礦物高吸水含水材料已獲成功,但至今沒有產業化。另外,不止一家研究單位的實驗室已試驗成功利用沸石來制造緩(控)釋肥,但是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大多還是有機物的包膜緩(控)釋肥。據了解,這種肥料因售價較高,農民一般用不起。如果采用沸石和膨潤土制造緩(控)釋肥,不僅可大大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環境面源污染的問題。
其三是技術人員少。非金屬礦易于開采和粗加工,大多數小型礦山沒有技術人員,更沒有礦山地質技術人員,因此很難提高技術水平,更談不上產品的深加工。
業內專家指出,對于非金屬礦的開發利用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要加大宣傳發展非金屬礦深加工開發的意義。而利用某些非金屬礦加工成高吸水含水材料以防治沙漠化項目投資巨大,不可能由民營企業來承擔,應考慮由國家投資。
同時,要加強非金屬礦產品的應用研究與推廣。如化解非金屬礦產品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推行提高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脫硫碳酸鈣、礦渣及尾礦等二次資源利用率等技術,抓緊研究價格較低的用沸石或膨潤土等生產非包膜緩(控)釋肥等。 (趙本萱)
整合存疑銅行業重組短期難以實現
“這個事情八字還沒有一撇呢!”面對中國銅企業是否將進行新一輪整合的提問,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銅部副主任趙波如是表示。
曾在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公司任職的趙波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現在中國銅行業已經形成了幾個大的板塊,江西的江西銅業集團、安徽的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公司、湖北的大冶有色金屬公司,以及山西的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公司等,在短時間內不容易實現整合。
整合尚存困難
趙波表示,這些公司誰也沒辦法吃掉對方,現在想把這些大公司整合起來比較困難,因為這些企業都是地方的支柱企業,是各省的納稅大戶。因此,如果沒有合理可行的重組方案,進行跨省重組不可能輕易實現。
據悉,自國務院解散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后,一些總公司直屬企業紛紛下放地方,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這些企業已今非昔比。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副會長、銅部主任尚福山也表示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我國銅工業并沒有形成一家強有力的企業,這就決定了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在業內有決定性的發言權,這和中鋁對國內鋁行業的重組沒有可比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銅工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逐步形成了礦山—冶煉—深加工—再生利用完整的產業鏈,生產工藝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擁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和技術,逐步完成了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格局。
與此同時,在這30年中,國有企業通過改組改制增強了發展的后勁,江西銅業公司、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控股公司、云南銅業集團公司、紫荊礦業集團等先后在國內及香港上市,成為帶動銅工業發展的最活躍力量。另外,以浙江海亮、寧波金田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也迅速崛起,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業內人士認為,對銅行業進行整合要充分考慮行業的現狀,摸清行業的薄弱環節,如果一味貪大后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應支持大型企業跨省區重組
目前我國的銅資源自給率還較低。據統計,去年我國生產精煉銅377.9萬噸,其中國產的只有93.1萬噸。同時,由于缺乏統一對外的窗口,企業在與國外廠商進行貿易談判時往往各自為政,最終損害了行業的整體利益。
鑒于當前行業存在的集中度較低、資源依賴程度較高等問題,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要通過行政規劃手段對企業進行重組,要加強體制創新,消除影響企業重組的體制性障礙。明確了將形成3~5個具有較強實力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到2011年,國內排名前十位的銅、鋁、鉛、鋅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分別提高到90%、70%、60%和60%。
業內人士認為,大型銅聯合企業或加工企業利用資金和資源優勢,有選擇地重組下游加工企業,不僅可以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優勢,避免產品單一帶來的經營風險。同時,那些地方被重組企業可以通過獲得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謀求更大的發展。隨著企業重組政策措施的不斷完善,區域內和跨地區企業間,上下游之間、不同品種之間的重組將會增多,將成為我國銅企業延伸產業鏈,發展下游高附加值產品的趨勢之一。
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相關人士則表示,要對大型企業跨省區聯合重組及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項目給予優先支持,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及時反映行業存在的問題與企業訴求,積極為企業提供服務,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妥善解決人員安置、企業資產劃轉、債務核定與處置、財稅利益分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