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鐵礦石壟斷的出路在哪里?
2009-9-8 20:0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 李釗
8月17日,中國鋼鐵企業與國際主要鐵礦石供應商的價格談判終于有了一個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的“不是結果的結果”。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宣布,以寶鋼為代表的中國鋼鐵企業已與FMG就鐵礦石價格達成協議——粉礦干基離岸價每噸度94美分,塊礦干基離岸價每噸度100美分;采購總量大約為2000萬噸。
那么為什么說它是 “不是結果的結果”呢?我們先來看看FMG的背景。FMG是澳大利亞近年來發展最快的礦業上市公司之一,成立于2003年,保有儲量16億噸,平均品位59%。2008年正式投產,產量為1480萬噸,生產礦石全部出口到中國。2009年1~6月,FMG生產鐵礦石1543萬噸,其中銷往中國1414萬噸,占總產量的91.6%。2010年年初鐵礦石產量預計4500萬噸。中國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擁有其17.5%的股權。但相對于中國市場該年度4.4億噸的鐵礦石需求量,仍顯杯水車薪。因此在國際市場、中國市場的代表性有限,預計三大鐵礦石供應商都不可能跟進,90%以上的進口鐵礦石長協價格恐怕還要繼續談判。
不過,筆者認為,此次寶鋼與FMG達成的,相比去年的長協價粉礦價格下降35.02%,塊礦價格下降50.42%的結果,是中國參與鐵礦石長協礦定價談判以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對于打破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的壟斷地位,提升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鐵礦石進口國的談判地位,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折不扣的勝利!
自2003年中國以寶鋼為代表的鋼鐵企業參與到2004年鐵礦石長協礦價格談判中以來,中國作為鐵礦石需求第一大國,卻始終處于一個相對被動的地位。國際金融資本控制下的大型礦商為了從中國這個強大而又懵懂的需求方榨取更多的利潤,一方面不斷上調長協礦價格,另一方面不斷分化瓦解中國的鋼鐵企業、減少長協礦增加現貨礦,進而引起現貨礦的炒作。甚至不惜推出指數定價,“操控鐵礦石價格”,達到固定中國鋼企的單位產品利潤率的 “企圖”。此次寶鋼與FMG另辟蹊徑對國際鐵礦石壟斷資本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
盡管有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寶鋼之所以能與FMG達成低于力拓和日本新日鐵在5月間達成的首發長協價1.5個百分點左右的價格,是因為FMG以讓利3400萬美元的代價換取中方55億~60億美元的融資,中方的風險與收益相比,付出的代價并不小。但筆者認為,此間所付出的融資代價與其對于中國鐵礦石采購的長遠利益相比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更不要說只要中方繼續保持對FMG的強勢采購,就只會讓其股價不斷上漲。而有了中方的資金支持,其企業實力必會加速發展。
從長遠角度來看,FMG是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在全球排名第四,正在建設的礦山在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擁有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待開發,目前只開發了10%,2010年預計產量將達1億噸。如果真能達到這個水平,則相當于我國2008年從力拓、必和必拓兩家公司進口鐵礦石總量(1.5億噸)的2/3,同時相當于全球第二大、澳洲第一大鐵礦石供應商力拓2008年產量(1.5億噸)的2/3,超過了2008年從淡水河谷進口8500萬噸的總量。如果FMG繼續保持其鐵礦石資源絕大部分供應中國的勢頭,將極大地削弱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在價格談判中的強勢地位,尤其打擊了力拓目前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的代表地位。
以FMG為突破口,很多目前實力遠遜于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的中小礦商,在風雨飄搖的金融危機打擊下,看到了新的希望。就在中鋼協宣布寶鋼與FMG的談判結果后的第二天,8月18日,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GrangeResources發布公告稱,公司將主要面向現有中國股東,通過發行1.67億澳元新股進行融資,對象主要為江蘇沙鋼集團,配股完成后,沙鋼將持有其47.1%的股權,第一大股東地位不變。此外,AuroxResources、AtlasIron等澳大利亞中小礦商也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國投資,展開了與中國業者的結盟合作。
從深層次分析,中國從三大礦商外實現的此次突破,也標志著新興發展中國家與老牌發達國家的資源爭奪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既是中國鋼鐵人士努力的結果,也是國家實力此消彼長的必然。
表面上看,目前的鐵礦石價格談判是中國鋼鐵企業與礦商的博弈,但背后卻是新興的中國與老牌發達國家的競爭。我們都知道,FMG有著濃厚的中國色彩,目前,中國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擁有其17.5%的股權,持股比安賽樂米塔爾多0.9個百分點,為其第一大股東。而三大礦商的股東中卻有很多歐美、日本企業,力拓率先與新日鐵達成2009年度鐵礦石長協礦價格,就得益于此。中鋁試圖通過購買力拓股份進而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的努力已告失敗,世界鐵礦石資源爭奪的激烈,阻力之大可見一斑。
現實是,目前三大礦商在鐵礦石領域仍然十分強大。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分別擁有鐵礦石儲量為86億噸、110億噸、70億噸。我們一方面需要加強與他們的合作,特別是淡水河谷,因為巴西也是發展中國家,相互合作的利益要多于沖突,并且淡水河谷每年也都有大量的對中國產品的采購需求,其各種礦產的探明開采年限高達400年。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與資本也要大膽走出去,在跨國公司的發展上要迎頭趕上,未來如果多3~5個FMG這樣的企業,并把它們的產能發展壯大,則可極大地解決中國鐵礦石的進口問題,同時也形成對三大礦商的制衡。此消彼長,中國自己培植的礦商實力強大到足以打壓三大礦商的地步,才能遏制壟斷壓榨,才能增加中國鋼企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的價格影響力。
中國在國際資源領域開疆拓土的步伐已經展開,困難必定重重,但在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強盛之下必定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