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覺醒:無錫市轉型升級的理性杠桿
2009-9-6 11: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危機也是契機”,幾乎是一句當下人人會說的時髦語,但是,危機能否成為契機,特別是能否成為今后一座城市健康發展不再走彎路的契機,則取決于領導人的深刻反省和這座城市的全面覺醒!無錫,這座歷史工商名城,在經歷了發展征途上的種種歷練后,正在全面進入“覺醒期”。今天,來到無錫,和市縣領導談起發展,都能讓你感受到一份難得的冷靜和自省,這種冷靜和自省,正是撬動無錫轉型升級的理性杠桿。
無錫是江南魚米鄉,又是每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43人、工業企業15家、經濟產出1.18億元的“環境容量高壓區”。盡管此前無錫已開始探索轉變發展方式,但太湖藍藻導致的供水危機、世界金融危機導致的產業困局,以及發展中遇到的其他問題,還是給無錫上了一課。無錫城市覺醒的過程,正是這座城市領導者面對這些發展問題深刻自省的過程。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這樣闡述:
太湖藍藻爆發的水危機影響了百姓生活,從而喚起了我們生態意識的覺醒。發展中遭遇工業化弊端這很正常,但是,能否從中覺醒,不再走過多的依賴資源、高能耗高排放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不僅事關科學發展,還反映了執政倫理。
金融危機影響了產業發展,從而喚起了我們科技意識的覺醒。危機的根本問題是產能過剩,誰新技術越多,誰的核心競爭力就越強,受到的波動就越小,無錫要想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抓住機遇,就需要好好反省原有的產業格局。
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外界懷疑無錫沒文化,這一刺激喚起了我們文化意識的覺醒。經濟只是個過程,光有經濟不能說明文明水準,區域的競爭力最終體現在文化上。無錫是吳文化發祥地,歷史文化深厚,但可悲的是人們只知道無錫是工商名城。
這幾年尚德的成功,喚起了我們人才意識的覺醒。尚德就是引來一個人帶來一個項目搞大一個產業,無錫自古就是人才輸出之地,歷史上考出去的狀元那么多,無錫要想轉型升級,就必須讓人才輸出之地變成人才薈萃之地。
對于上述“四個覺醒”,楊衛澤說,人不可能先知先覺,但不能不知不覺,對一些趨勢性的老是不知不覺,肯定不行。一座城市只有整體覺醒了,才有轉型升級的希望。倫敦靠蒸汽機起家,紐約原先是港口城市工業城市,都是覺醒得早才完成了轉型升級。無錫過去人稱“小上海”,但是高鐵建成會帶來時空新變化,無錫要想在長三角脫穎而出,就必須成為“泛上海”,不能再守著制造業基地,而要成為科技企業的搖籃、高新技術產業的搖籃。再拿文化說,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基因,過去人稱“江陰強盜無錫賊”,說的是江陰和無錫人的性格。同是蘇南,蘇州比較理性,無錫比較感性,僅有感性少了理性,所以無錫比蘇州落后了。文化對發展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人文是持久的吸引力競爭力創造力,小時候父母常常帶你去田埂還是常帶你去博物館,長大了是不一樣的。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無錫市委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面對危機,最需要的是抬頭看路,理性與否,方向對否,對“危機后”至關重要,領導干部的精力不能僅僅花在具體的項目和投資上,而是重在營造一個轉型的氣場。轉型會有一個時間差,會為丟失許多眼前利益而痛苦,但最后的結局是,不在痛苦中轉型,就在痛苦中消亡。
發展的轉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級干部自身的轉型,為了促成這種轉型,無錫市委市政府今年上半年專門出臺了《建立健全市(縣)區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推動科學發展重點工作責任制的意見》,對干部的工作重點提出了“五個一體化”和“五個互動”的要求。即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按照“七區一體、一體兩翼”戰略定位,進一步統籌市域空間發展規劃,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整體銜接;推進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加快推進“五大新城”、“四大片區”建設,大力推動開發區功能轉型,大力推進專業服務區、現代市場群和特色商貿街建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以“城鄉通開、并軌運行”為目標,加快建設一批聯結城鄉、一體運行的市場平臺、信息平臺和物流平臺;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堅持“城鄉一體、同城待遇”的目標取向,加大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投入;推進城鄉就業和保障一體化,推動城市就業體系向農村延伸、普惠性的政策保障向農村拓展。狠抓人才,著力提升社會創造力;狠抓科技,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狠抓文化,著力提升區域影響力;狠抓生態,著力提升環境支撐力;狠抓民生,著力提升群眾滿意率。 下轉A3版
上接A1版 無錫太湖飯店是一座看得見湖光山色的園林式酒店。原先每逢夏天這里的客人就不多,原因是打開客房窗戶能聞到藍藻的臭味。但覺醒了的無錫這兩年為治理水環境花了“大價錢”。僅2007年至2008年,就建成污水管網3410公里,超過了歷史總和;2003年至2008年,新增綠化面積60萬畝,同樣超過了歷史總和。還關停并轉了500多家工廠。據國家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2008年無錫COD和SO2排放量,分別在2005年基礎上累計削減25%和28%,5年任務3年完成。生態覺醒在無錫已成事實。
生態問題表現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本質是“模式”。科技意識覺醒從高層領導走向全市城鄉。現在,全市累計建成科技創新創業載體570萬平方米,入駐各類科技型企業2500家。無錫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已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1.5%,6年翻了2.5倍。集成電路晶圓產業產值躍居全國首位;光伏產業規模全國第一,產值占全球的10%以上;以軟件、動漫為代表的服務外包產業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全省第一。面對危機,這些高新技術產業“挺身而出”,今年上半年,無錫市GDP總量的增速仍在10%以上。
產業的背后是技術,技術的背后是人才。無錫啟動以引進海外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為重點的“530”計劃以來,落戶的“530”項目已達276個。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他們在美國硅谷豎起人才引進廣告牌“無錫歡迎你”,今年上半年,全球800多個創業團隊向無錫拋來繡球,報名額已是去年全年的兩倍。今年,無錫再次推出包括搭建生物醫藥、機電產品和集成電路公共科技等服務平臺在內的“后530計劃”,人才意識覺醒,正在為無錫打開一個財富新時代。
和生態、科技、人才意識覺醒相比,文化意識的覺醒更顯示出一個城市的內涵。在一些城市把看上去破破爛爛的歷史遺存當作“包袱”無情拆除時,無錫卻在全國第一個立法保護歷史街區,對清名橋等五大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全面修復。每個街區規劃1平方公里以上,分別投入20億。先行修復的惠山古鎮和清名橋街區已成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爭相尋訪的文化景點。意大利駐滬領事館文化參贊今年5月入住清名橋街區,徜徉古運河旁,對話沿河人家,大贊其“具有神秘的東方水鄉意境”。與此同時,無錫新添了不少博物館。上博物館探尋無錫悠久的吳文化歷史,尋找近現代工商巨賈的人生軌跡,大大提升了無錫人業余生活的文化含量。發展經濟可以讓城市變得富有,只有文化才能讓城市變得悠久。對無錫來說,吳文化、近代工商文化和鄉鎮企業文化三大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傳承,正在為該市參與新一輪城市競爭積攢著看不見的力量。(馬薇 浦敏琦 江錫民 薛穎旦 陳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