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上海 滬蘇打造半小時經濟圈
2009-9-5 14: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滬蘇兩地經貿聯系的加強,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火車頭,對蘇州的輻射作用越來越強。以滬寧高速、滬寧鐵路為主體的現代化交通網絡的建立,更是緊密地將上海與蘇州聯系在一起。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守昆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上海和蘇州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著‘一體化’發展的趨勢。這兩個城市未來的發展關鍵在于有一個好的分工,優勢互補,共同分享經濟帶來的利益。”
架梁開道
葛守昆認為,通暢的道路,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能夠讓資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等在兩地之間實現了良性的互動,更容易形成同城效應。
近年來,蘇州到上海的路可謂四通八達,無論從高速路網的建設,還是國省干線公路的對接,蘇州與上海半個小時就可“手挽手”。目前,滬寧城際鐵路和京滬高速鐵路兩大鐵路蘇州段建設已進入制梁和架梁的“快車道”。
據記者了解,明年7月1日通車的滬寧城際鐵路在蘇州設置了6個車站,在蘇州各個角落上路都可以像乘公交車一樣便捷;京滬高鐵這一貫通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鐵路,在蘇州設置蘇州站和昆山站。這兩大鐵路的建成將進一步縮短蘇州至上海的距離。
目前,繞城高速西南段通往上海的滬蘇高速公路蘇州段已經建設完成,上海段正在緊張施工建設。除此之外,蘇州至上海的國省干線公路也覆蓋了蘇州以及各市、區。G318從浙江湖州經過吳江平望直通上海,G312從無錫經過蘇州連接上海,G204從南通經過張家港、常熟、太倉通往上海。S343蘇州東環路經過甪直、昆山千燈直通上海,S338沿江線經過張家港、昆山通向上海。
由于蘇州、上海間路網建設的密度加大,蘇州涌現了不少異地工作一族,目前上海至蘇州的動車組每隔半個小時就有一班。通過火車這種交通工具往返蘇滬兩地的上班族正把兩座城市當成一座城市的兩個點,因為上車下車不過20分鐘的時間。滬寧城際鐵路和京滬高速鐵路建成,“鐵的”一族還將增多,同時將成為促進兩地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做足臨滬優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自古民豐物繞,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使蘇州成為長三角名副其實的“第二引擎”。作為上海的后花園,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受益于大上海城市圈的輻射,蘇州的經濟、商業等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進入新世紀(31.78,-0.10,-0.31%)以來,蘇州更是按照江蘇省委提出的“學習上海,依托上海,接軌上海,服務上海”的戰略部署,主動對接,加快融入,千方百計把離上海近的優勢做足做透。一方面蘇州把“東進”作為中心城市的首要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城市快速干道、軌道交通等道路建設,力爭無縫接軌上海。
2004年底,蘇州在制訂服務業跨越計劃時,確立了“和上海錯位發展現代服務業、借同城效應走向世界”的發展理念;現在,蘇州即將出臺的新一輪服務業跨越計劃又明確提出“打造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互補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據記者了解,2008年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01.3億元,是解放初的437倍,經濟總量翻了八番多,年均增長11.5%。2008年全市GDP相當于1949年~1997年歷年GDP韻總和,蘇州日均創造GDP相當于解放初期一年生產總值的4倍。自2002年以來,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6000億元大關,經濟總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五位。人均GDP從1952年的126元,發展到超過1萬美元,按照國際購買力平價計算,已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水平。
今年6月,蘇州黨政代表團再次把“取經之旅”的第一站定為上海,在學習上海應對危機、加快轉型的先進理念和做法的同時,重點是如何進一步做好“接軌上海、服務世博”這篇大文章。
葛守昆還說:“蘇州作為上海的后花園,有著良好的制造業基礎,還能夠為上海的外圍發展提供配套服務。實際上,蘇州的定位不僅僅是服務上海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講,上海蘇州的關系是相互的。例如:蘇州的旅游、休閑娛樂等產業能夠帶動上海人來此休閑度假,這也是蘇州對上海的一種聚集和輻射作用的體現。”
搞好外商投資
1984年以來,自昆山開發區的開辦,蘇州開發區的發展史還沒超過25年,但如今開發區卻成為蘇州最鮮亮的名片,開發區經濟更是成為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增長極。
據了解,蘇州是全國開發區興辦時間最早、發展速度最快、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省級開發區17個,它們以不到全市7.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1/2的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3的地區生產總值、516的實際利用外資,對蘇州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
2008年底,蘇州全市17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11489家,注冊外資10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25.8億美元。在蘇投資的128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410多個項目中,有近90%在開發區落戶。全市批準設立的外資獨立研發機構的80%以上落戶在開發區。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材料等六大支柱產業的產值已占到全市總額的60%。
葛守昆告訴《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蘇州的外商引資項目是與上海配套分工的產物,不是孤立的。所以,蘇州在招商引資方面要結合與上海的分工合作的元素,更好的實現優勢互補效應。”
葛守昆還表示,發展蘇州經濟,要發揮蘇州的人力資源優勢、走研發創新的道路。融入上海,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做好相關的配套服務工作,實現互補效應。除此之外,蘇州要提高自身競爭優勢,做大做強做優,把外資優勢變成自身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