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理政資訊

海關總署:把關服務促開放

2009-9-3 22: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7月31日,上海洋山港區,當海關關員驗放完最后一票貨物,當月出口的標箱突破了70萬大關;當天,珠海拱北口岸,當月的第674萬名旅客經過旅檢現場入境,這是中國海關普通的一天。平均每個工作日,中國海關驗放102億美元的進出口貨物,征收36億人民幣的稅款,驗放145萬人次的進出境旅客?????? 
人如潮涌,物暢其流,貨如輪轉。這是到海關的第一印象。在全國海關近4000個進出口監管點,發展中的中國正分秒不停地通過國家的門戶——海關,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金融危機雖然使對外貿易遭遇短暫寒冬,依然迸發出新的活力。 
60年前,中國海關自鴉片戰爭后失去的行政管理權和關稅自主權被西方列強所把持。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規劃著新中國海關的未來:“立即統制對外貿易,改革海關制度,這些都是我們進入大城市的時候所必須首先采取的步驟。” 
1949年10月25日,新中國海關正式成立。60年來, 中國海關雖經風雨砥礪, 但在改革開放后,以海納百川的磅礴氣概,伴隨對外開放步伐將改革向縱深推進,展示出絢麗壯闊的發展圖卷。從沿海、沿江到沿邊,從東部到中部內陸,從陸、海、空口岸到海關特殊監管區,中國海關忠實履行著把關服務的神圣職責。 
1950年,全國海關監管進出境旅客500多萬人次,2008年超過3億6000萬人次,增長70余倍。 
豁然開朗到藩籬消失 
深圳羅湖,中國海關最大的旅檢口岸。走進海關,映入眼簾的是如潮的人流,寬敞而明亮的通道,旅客腳步匆匆,暢通有序通關,穿行深圳、香港之間,旅客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方便。 
從全封閉的羅湖橋上望出去,能看到幾十米外的老羅湖橋上的鐵軌。而它的前身則僅僅是深圳河上的一道獨木橋。而設在羅湖橋頭的九龍海關,過去只在火車站旁邊設一條狹窄的通道。海關關員在羅湖鐵路邊支張桌子就開始辦公,檢查木箱,靠拿木鉆進去探,行李輸送帶,靠人力去搖。 
上世紀60年代,入境的港澳同胞攜帶的多是大米、面粉,甚至曬干了的飯團。到了上世紀70年代,人們帶的多是衣服布料。 
改革開放每年春節,羅湖口岸前人山人海。那時的海關檢查采取“人人過篩,件件開包”細查細驗的方式。這令不少旅客發出“深圳深圳,一過關心就震”的感慨。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海關很快感受到了變化。有著近30年海關旅檢工作經歷的拱北海關郭蕾回憶:“開放后的第一波移民潮著實驚人,舉家搬遷的行李往往把通道擠得難以通行,一到大忙時節,旅檢現場就象火車站,人山人海。” 
“人人過篩、件件開包”,舊有的細查細驗監管方式難以為繼。為方便旅客合法進出,從羅湖、拱北等口岸開始,中國海關對旅檢監管制度進行了數次重大改革。 
雙通道制度、“三線一條龍”流水法,“旅客填報,海關抽驗,重點行李物品過X機”??????方便了大多數旅客,加快了驗放速度,口岸豁然開朗。 
1987年5月,中國海關實行國際通用的“紅綠通道”驗放制度,將申報、查驗、核放合為一體,由旅客按照規定自行選擇通道通關。 
直到1996年,我國海關旅檢現場全面采用國際上較為通行的“申報”和“無申報”通關原則,絕大部分沒有須申報物品的旅客無需向海關填單申報,可選擇“無申報”通道徑予通關,通關速度大大加快,旅客通關滯留的情況再也不復存在。 
藩籬式的國門消失了,暢順的通關讓中國人與世界的交流變得輕松。日均24萬人次,單日數量最高記錄達39萬人次,深圳羅湖口岸成為全國客流量最大的旅客進出境口岸。然而在寬松和諧的背后,中國海關憑借高科技的監控系統,以及以信息化管理為核心的先進的監管方法,構筑起了一道更具國際化內涵,更有效,更威嚴的國門,中國海關加強打擊口岸走私違法活動,查獲了大量的走私毒品、淫穢物品、反宣品、珍貴文物等案件。 
海關統計,1950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0多億美元,2008年達到2.56萬億美元,增長2485倍。 
管得住通得快 
雖然貨柜車通過海關卡口只需2秒鐘,但每個出境通道卡口前還是排了3、4輛車。8月20日傍晚,深圳皇崗口岸,貨柜車一輛接一輛隆隆地開過。這里,每天監管的車輛2.6萬輛次,是全國最繁忙的陸路口岸。 
在東海深處,近80個龍門吊在洋山港沿岸擺開架勢,層層疊疊的集裝箱堆滿了碼頭的空地。目前,洋山港的國際航線已覆蓋全球300多個港口,每周64個班次。2008年,海關監管貨物26億美元,今年1至7月,進出口貨值達16億美元。 
60年前,中國對外貿易是單調的灰色。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海關對進出境活動監管重心由進出口貨運轉到對進出口非貿易性物品的監管。 
從1978年開始,外向型經濟從國門萌動,并迅速開枝散葉,成為參天巨樹。中國海關的業務日新月異——當進出口商品從土產品、尼龍襪為主變成由機電、高科技產品領銜的成千上萬種時。而上海海關最大的業務量現場也從黃浦江深處的浦江海關,逐漸移到黃浦江入海口的吳淞海關,東海岸邊的外高橋[14.76 5.58%]港區海關以及東海深處的洋山港海關。因為進出口貨物越來越多,進出境貨輪越來越大。海關監管工作始終面臨著新的課題——怎么確保“管得住”,實現“通得快”。 
中國海關加快貨物通關改革,把履行職能與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借鑒國際海關通行做法,大膽改革和創新監管模式,引入高科技設備,減少人工操作,優化資源配置,成為促進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90年代每天清晨,深圳皇崗路甚至是廣深高速[5.27 3.33%]公路上,排著長長的車龍,在等待過關。海關領導在上班的路上就要觀察“龍尾”到哪了。自2002年“自動核放系統”試運行后,皇崗海關車輛驗放時間從人工模式下的3分鐘縮短至5秒。 
改革不斷深化。打通東西部物流走廊,帶動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海關志在全局。2005年10月,海關總署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的等11個海關率先試點推行區域通關改革,規范和簡化轉關監管,實行跨關區“屬地申報、口岸驗放”。2006年,區域通關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鋪開。 
“把關”與“服務”緊密結合無止境。今年推廣的分類通關改革是海關新的大手筆:高資信企業出口低風險貨物,計算機快速審核,一票貨物的通關以秒來計算。這樣的通關速度是60年前的人們無法想的。最早試點該項改革的上海海關,在平均查驗率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查獲率大幅提升45%,平均通關速度提高30%以上。 
1980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6.7億美元;2008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為10535億美元,占當年進出口總值的41%。 
從放養到圈養 
8月7日,廣東長虹電子,總經理侯宗太看到新的統計數據格外舒心,公司加工貿易出口扭轉局面,逐步向好,1-7月出口液晶電視環比增長30%。 
從國外采購原材料,利用國內生產能力和技術,加工產品出口搶占國際市場,眾多企業從這種“兩頭在外”的生產方式嘗到甜頭。在在中國海關保稅加工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下,中國制造”更是大步走向全球。 
改革開放以來,從“三來一補”到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從“放養式”的加工企業、保稅倉庫、保稅工廠到“圈養式”的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國海關保稅監管制度不斷改革創新,極大地推動了加工貿易的發展。 
1990年,中國第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參照國際慣例并結合中國國情陸續設立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物流中心、跨境工業園區、保稅港區等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目前已有93個。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企業享有境外貨物入區保稅、境內貨物入區退稅、區內貨物交易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為新一輪對外開放注入了新的強力引擎。據統計,中國出口加工區生產的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手機等產品已占世界生產總量的70%以上,實現了高新技術產品的聚集效應。 
在出口加工區,海關監管實現“三個一”: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區內企業配送的零部件,從貨運飛機落地到貨物查驗現場,再到加工企業生產線,時間僅需3個小時。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海關將保稅監管的領域從單一的保稅加工擴大到保稅物流,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國際物流業的蓬勃發展。目前,保稅監管已經成中國海關的主要監管方式,占目前海關所有監管方式的55%。 
海關繼續推進保稅監管制度的創新與改革,同時不斷簡化室內單證作業手續、提高核查有效性、促進內銷便利化、規范和加強單耗管理,適應并促進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中國制造”的商品絡繹不絕地從中國啟程輸往世界各地,中國海關運用聯網監管等現代化的信息手段管理得有條不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加工貿易連續多年占據中國進出口的“半壁江山”,成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923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利用外資占一半以上,解決就業人口近3500萬。 
海關是守護國門的忠誠衛士,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鋼鐵長城。中國正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的主流之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對外開放大國,促進對外開放,海關肩負更為重要使命。(孫海波)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