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多管齊下化“危”為“機”
2009-9-28 22: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9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開發區。近年來,在杭州市“工業興市”戰略的引領下,開發區大力實施“工業興區”戰略,加快建設“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了工業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歷史性跨越。截至2008年底,開發區累計引進外商投資項目511個,其中世界500強投資項目54個,實際利用外資29.81億美元。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1.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208.7億元,財政收入51.9億元。先后被評為“中國75個城市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最佳開發區”、“跨國公司最佳投資開發區”、“中國最具投資潛力開發區十強”。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經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規模大。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占全市的比重達13.2%,位居杭州各區縣(市)第2位,在全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列第13位。
集聚度高。億元以上企業達到133家,產值比重達94.3%;電子信息、機械制造、食品飲料、生物醫藥四大主導產業產值比重達68.7%。
層次高。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產值比重達63.6%,新產品產值率15.8%。
經濟效益好。2008年工業企業利潤總額71.35億元,同比增長17.95%,利潤率6.1%。
能耗水平低。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為全市平均水平的37%,與2005年相比,累計下降17.83%。
投資強度高。2008年,招商引資項目的平均投資強度為65.7萬美元/畝,單位面積產出達到100億元/平方公里,均處于全國開發區領先水平。
金融危機帶來挑戰與機遇
2007年,開發區工業經濟增長趨緩,步入了發展的平臺期。2008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逐步從發達國家蔓延到全球,從金融領域影響到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國際金融危機與平臺期的雙重壓力,對開發區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企業結構、以訂單式出口為主導的市場結構、以電子通信、汽車零部件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來說,影響尤為突出。
一是信心受影響。這場國際金融危機造成最大的影響是信心危機。開發區企業不僅面臨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提高等挑戰,而且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雙雙下降。
二是出口受影響。開發區工業的外貿依存度高,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對開發區工業的最主要影響是出口下滑。
三是投資受影響。隨著全球資金趨緊,歐美、日本等國家對外投資力度明顯減小,造成開發區吸引外資難度加大。招商引資不足,造成工業性投入不足,有些項目延期到資、延期開工、延期增資技改,直接影響到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
四是市場受影響。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萎縮,并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些綜合因素引起的連鎖反應,產生的負乘數效應,極大地影響了開發區工業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對開發區工業發展產生了巨大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一是國家“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帶來的機遇;二是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機遇,國際金融危機對國內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較低的純加工型或初級生產企業沖擊較大,形成了一種“倒逼機制”,有利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吸引國際國內投資面臨的機遇;四是吸納人才的機遇;五是低成本擴張的機遇。
千方百計應對挑戰
反思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開發區人認識到,保增長是當務之急,促轉型是治本之策。必須全力以赴保增長、加快步伐促轉型,從而推動工業經濟轉危為機、跨越發展。
一是全力以赴保增長。
強化政策扶持。在用足用好國家和省、市各項扶持政策的同時,完善出臺工業、科技、服務業、文化創意、服務外包五大獎勵政策,加大對企業的獎勵扶持力度;今年5月,開發區又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工業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若干政策》。管委會財政全年安排5億元企業扶持專項資金,發揮政策的杠桿作用。
送溫暖服務企業。精心組織開展“向百家企業送溫暖”活動,為企業減負解困、排憂解難、雪中送炭。累計走訪企業500余家(次),處理和解決問題826個,營造安商、尊商、愛商、親商的良好環境。
幫助企業拓展市場。完善政策拓市場,使企業將營銷的觸角伸向市場空白點、薄弱點。搭建平臺拓市場,通過舉辦區內企業對接洽談會和建立網上供求信息交流平臺,形成了信息共享、緊密合作、抱團取暖的產業合作關系。電子商務拓市場,推進億元以上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平臺。降低成本搶市場,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和商務成本,扭轉了原來以出口為主的增長模式。
加快項目建設。堅持政府工作項目化、項目管理精細化,全面落實聯系、協調、督查和考核制度,及時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爭取項目早日開工、竣工和投產。今年前8個月,促成11家企業投產。大力實施技改項目,目前正在實施投資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50項,其中列入省市重點技改項目的有27項。
強化招商引資。大力改革招商體制機制,建立“4+1”招商主體,充實壯大招商隊伍。堅持內外資并舉和“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圍繞產業發展引進汽車產業、新能源、新經濟項目。
二是加快步伐促轉型。
明確產業定位。打造“四優四新”現代產業體系。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飲料、裝備制造四大主導產業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要通過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產品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進一步做強做優;汽車、新能源新材料、服務外包和文創產業、現代物流四大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開發區未來發展和提升產業層次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要著力培育發展壯大。
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完善科技、產學研合作等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162家,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41家。促進企業研發(技術)中心建設,市級以上研發(技術)中心累計達到51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掛牌成立知識產權局,積極申報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今年,開發區專利申請量為824件,同比增長62.2%;專利授權量805件,同比增長272.7%。
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充分利用轄區高校的科研、校舍等資源,大力創建大學科創園。截至目前,已成功搭建傳媒文化創意產業園、高職科技創業園、理工大學創意產業園等八個大學科創園,近期又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財經學院等3所高校達成初步合作意向。目前,大學科創園建成面積7.28萬平方米,共引進各類企業100余家,完成招商面積6.6萬平方米。深化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中心成員單位達152家。加快建設高科技孵化器。高科技孵化器一期項目實現滿員招商,共吸引51家企業入駐,13萬平方米二期工程今年5月啟動建設。新加坡科技園加快建設。今年6月,新加坡杭州科技園近6萬平方米一期項目正式開園,目前出租率已達50%。開工建設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今年上半年,開發區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正式開工,建成后將成為打造國家級服務外包人才培訓的新平臺。完善開發區生物醫藥平臺。自2008年12月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成功搭建以來,不斷完善平臺組織架構、運行模式和服務功能。
經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開發區工業經濟初步呈現企穩向好態勢:一是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普遍開始回暖,訂單數量有所增加;二是虧損企業數量逐步減少,企業盈利面逐步擴大;三是全區經濟穩步回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工業技改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均有一定的增長。
保增長促轉型目標明確
當前,杭州市堅持主攻工業、決戰工業、穩定工業,實現了工業經濟主要指標轉負為正,開發區工業經濟也呈現出企穩向好趨勢。下階段,開發區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堅持不懈地實施“城市國際化、產業高端化、環境品質化”三大戰略,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開發區工業經濟重新進入高速發展軌道,實現向更高層次發展。
——大力實施“工業興區”戰略,推進“產業高端化”。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外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必須最大程度地發揮產業優勢,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興區”和“產業高端化”戰略。實施“工業興區”和“產業高端化”戰略,是實現轉危為機、跨越發展的治本之策,關鍵是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開發區將科學規劃產業布局,進一步明確現有江北和江東兩個區塊的產業定位,構建“四優四新”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兩業并舉”,大力發展服務經濟、新經濟、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努力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
——構建“四優四新”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做強電子信息產業。堅持產業向中上游轉移、技術向中高端拓展的發展戰略,鼓勵和扶持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引導大型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引進一批高精尖項目,打造特色支柱產業。
做大生物醫藥產業。做大發展平臺,加快研發孵化器基地、中試和高端產業化基地、江北和江東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建設;堅持錯位發展,重點培育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生物醫用制品、疫苗和診斷試劑等項目;大力推進優質企業加快發展。
做精食品飲料產業。食品飲料產業是開發區的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基礎雄厚、水平全國領先。以建立國家重要的食品飲料基地為目標,大力扶持大企業大集團,促使其發揮現有的品牌優勢和規模效應;鼓勵企業研發創新和新品開發,增強集群效應。
做優機械制造產業。堅持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裝備制造產業,提升產業層次;著力培育規模企業,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積極引進高速鐵路零部件、大飛機零部件等先進裝備制造企業,做大產業規模。
發展壯大汽車產業。全力打造江東汽車產業園,引進整車項目,重點發展乘用車及專用車;引進整合一批汽車零部件企業,形成完整汽車產業鏈;鼓勵企業提高技術含量,開發與節能環保汽車配套的關鍵零部件。
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重點培育天裕光能、龍炎科技、龍馳太陽能幕墻等大企業。爭取到2012年光伏電池產能達到170MW、光伏電池及組件產值達到20億元,太陽能光伏電池下游配套產品產值達到10億元,光伏產業實現總產值40億元以上。
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和文創產業。努力在強化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以大學科創園、新加坡杭州科技園為平臺,重點發展工業設計、現代傳媒、軟件開發、研發外包、電子商務等產業;到2012年,文創企業達到300家以上。
加快培育現代物流產業。以“省級物流基地”為載體,拓展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功能;整合現有小規模物流產業;引進知名現代物流企業,形成現代物流業與現代制造業的互動發展。
——加快建設八大園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為促進產業集聚,開發區將堅持“一區多園、一園多點、江東江北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對江北和江東的產業發展空間進行重組整合,統籌編制園區布局規劃,高標準建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食品飲料、新能源新材料、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現代物流八大產業園區,進一步明確八大園區的空間布局、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同時,創新園區建設體制機制,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設立現代物流、文化創意和生物醫藥等產業園的管理投資公司,通過引進高級管理人才專業化運作,強化招商、管理和服務三項職能。
公共服務平臺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是提升園區服務功能的重要載體,必須圍繞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包括創新平臺運作方式,完善平臺服務功能,加大平臺扶持力度。
——實施“科教強區”戰略,驅動產業創新發展。
發展高科技產業,開發區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和條件,下沙高教園區擁有14所高校及近20萬在校師生、187個碩博士學位授予點、5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0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
依托高教園區的科研人才優勢和區內的產業集聚優勢,開發區著力實施“五個提升”,即專利提升、科研項目提升、新產品提升、研發中心提升和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三個優勢”,即合作優勢、平臺優勢、服務優勢,突出區域科研特色;完善“兩項保障”,即人才保障和政策保障,優化區域創新環境。
通過大力實施“科教強區”戰略、深化產學研合作,開發區將全面構建起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中介、金融機構“六位一體”的合作創新機制,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堅持招大引強,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
招商引資是開發區保持快速發展的需要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需要,是開發區發展經濟的生命線和永恒的主題。建區16年來,正是由于引進了摩托羅拉、東芝、松下、西門子、玫琳凱等一批大、好、優項目,才使開發區從杭州東部的一片灘涂發展成為外商云集、品牌集聚的產業高地,一舉邁入工業經濟“破千億”的強區之林。
在當前的形勢下,開發區招商引資工作將從三個方面求突破:
一是明確招商重點。走科學招商之路,強化大項目帶動,突出優勢和重點,強化產業鏈招商,重視項目效益。
二是培育招商平臺。加快培育一批招商載體和平臺,把專業化園區管理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招商引資的新主體,充分發揮招商功能。以特色為重點,多管齊下引進項目。
三是凝聚招商合力。強化招商引資機構建設,不斷優化完善“4+1”招商主體的新機制,充分發揮招商顧問的作用,大力實施“全員招商”。
——強化公共配套服務,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開發區將繼續堅持“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理念,努力建設一流的軟硬環境,著力打造支撐工業經濟跨越發展的“環境寶地”。
一是政策帶動優環境。強化“特區”意識,緊緊圍繞“保增長、促轉型”,深入研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鼓勵扶持政策,深化“送政策到企業”的長效機制,確保“黃金政策”發揮“黃金效益”。
二是深化服務優環境。深化企業服務,加強能源要素保障,抓好工業項目開工、竣工和投產的跟蹤保障,加強對區域經濟的監測預警,完善風險擔保等融資渠道。
三是創新體制優環境。努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精簡高效”原則,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規范健全的法制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積極探索“公共服務社會化”模式,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增強專業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