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海關:打造北方現代"旱碼頭"
2009-9-28 22:5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9月21日,是我市經濟發展史中又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全市人民翹首企盼的設立“張家口海關”正式獲國務院批準。我市自古就有北方通商的“旱碼頭”美譽,張家口海關的設立,對發展我市物流業,打造國際物流口岸,塑造現代“旱碼頭”,是一劑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必將對我市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張家口海關大樓選址在高新區與火車南站遙相呼應的這個區域。
北方現代“旱碼頭”
9月21日,距國慶60周年還有9天,全市人民喜得厚禮———歷經市委、市政府和全市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兩年來的努力,全市人民翹首企盼的設立“張家口海關”正式獲國務院批準。
這是450萬張家口人民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值得銘記的日子。
張家口海關的設立歷時兩年,來之不易。徐偉文身為市商務局局長,全程參與了設立張家口海關運作事宜,見證了設立張家口海關的全過程。
2007年,市委、市政府著眼于全市經濟發展的長遠考慮,加速培育物流業等主導產業,以及對外開放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進一步推進我市對外貿易的大幅增長,本著打造北京區域性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根據我市實際,順應我市經濟未來發展需要,提出了設立“張家口海關”的重大決策。
“批設海關,國家有六個硬杠杠:每年進出口貿易額、累計外資額、進出口企業、加工貿易、外資增長和地理位置。張家口六項通過確屬不易。”徐偉文深有感觸地說,為了早日設立張家口海關,市委、市政府連續兩年把設立張家口海關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重要目標,集中力量,全力跑辦,連續兩年列入財政預算3千萬元,用于該項目。
今年,為進一步加快發揮張家口東出西聯樞紐作用,適應不斷發展的對外貿易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把設立張家口海關做為全市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對待,要求加快海關設立的步伐,立爭年內完成審批。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出馬,向國務院中編辦和國家海關總署進行匯報。今年6月,市長鄭雪碧親自帶隊,率市政府主管領導和市商務局相關人員多次進京具體跑辦,積極向省政府主管領導匯報情況,協調石家莊海關進行工作溝通,取得國務院和省政府相關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經過兩年不懈努力,張家口海關終于獲國務院批準。
設立海關勢在必行
徐偉文說,我市歷史上大境門就是明末清初一個內陸碼頭,而小境門就是當年清政府設在我市最早的海關,其稅收占到清政府國庫收入的三分之一份額。正因為貿易量如此之大,才撼動了一向反對在大清龍脈上修建鐵路的慈禧下決心修建了京張鐵路。
我市著手設立“張家口海關辦事處”可追溯到兩年前,設立的初衷是適應和支持我市及周邊地區進出口貿易、現代物流的發展,提升城市整體形象,促進經濟全面發展。
“海關標志著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張家口如果想發展經濟、提高知名度、吸引內資和外資,必需設立海關。”徐偉文說,我市毗鄰京津,是西北部地區奔天津港、秦皇島港、黃驊港等港口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我市對外貿易發展迅猛。2007年,全市外貿進出口實現6.85億美元,同比增長72.5%,出口實現4.7億美元,同比增長59.9%,增幅列全省第二,創歷史最好水平。2007年,全市利用外資實現5162萬美元,同比增長46.9%,增幅居全省第四。2008年全市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8%。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1家,目前,全市已累計批準三資企業350家,進出口企業160家。我市出口商品現在已經拓寬到以歐、亞市場為主的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市每年經秦皇島口岸出境的煤炭和各種礦產品總量近1億噸,經天津港出口的蔬菜和特色農產品的總量也在百萬噸左右。
然而,由于我市無海關機構,多年來企業報關注冊、進出口貨物均需到廊坊(2003年前為秦皇島)辦理,由于路途較遠,耗時長、效率低,增加了進出口企業運營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市的對外開放,制約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徐偉文說,設立張家口海關以后,可極大地方便了我市進出口企業和三資企業,有利于減少這些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異地報關、驗關等環節,提高進出口效率,縮減進出口成本,拓展貿易空間。
那么,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即將到來的喜慶日子里,“張家口海關”設立具有怎樣的劃時代意義?
促進就業和加工貿易
去年,海關大樓選址定在高新區緯三路,位于朝陽西路與敬業南街之間,毗鄰林業大廈,占地27畝,與火車南站遙遙相對。新建海關大樓選址在宣大、丹拉高速和京張高速交匯點附近,有利于東進西出的物流車輛的出入和疏散。張家口海關大樓將建成一個非常現代化的標志性建筑。
“只要設立海關,原則上就要相應地建海關監管區和服務區。因為報關業務的需要,相應的酒店餐飲、住宿和娛樂等配套產業鏈條必將應運而生,這樣會拉動我市服務業,促進當地就業”,徐偉文說。
“因為辦理報關業務前,在監管區內的貨物尚處在沒有進口階段,這樣可以在監管區內建加工貿易企業,拉動當地加工貿易的發展。”徐偉文說,像義烏、東莞等經濟發達地區90%以上都利用這種貿易加工拉動當地經濟。而加工貿易大多是密集型企業,這樣反過來又會促進當地就業。
張家口海關的設立,將進一步完善我市城市現代功能,為充分發揮我市東出西聯的樞紐作用、大力發展物流業、壯大主導產業提供必要條件,樹立區域中心城市的良好形象。將進一步優化產業投資環境,為本市和周邊城市的外經貿企業提升業務方便,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吸引更多的外貿生產和加工企業落戶我市,壯大并釋放我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潛力,奠定區域城市的經濟地位,并加速我市內向經濟向外向型經濟發展轉變。
打造國際物流
我市地處京、晉、冀、蒙四省市交界處,是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冀晉蒙(外長城)經濟圈的交匯點,是“東出西聯”的重要通道,是連接西北和華北地區的樞紐城市,是北方現代物流鏈中的重要結點,并可承接東北亞國際市場。
據了解,根據海關工作的特點和對選址上的要求,結合我市交通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方向,張家口海關監管區初步建在高新區商貿物流園區內,在丹拉高速和京包鐵路以北,張石高速以東,距離鐵路貨場和京張高速、張承高速入口較近,交通條件非常方便。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四大物流園區,其中商貿物流園區占地達11平方公里,著眼于未來現代物流發展和我市東出西聯樞紐地位,謀劃建設連接西北、內蒙古和京津、東南沿海地區,遠至外蒙、俄羅斯和日韓等東亞地區雙向流通的物流集散地,主要是為國際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大型生產企業提供倉儲、加工、配送、信息、保稅等國際物流服務功能。因此,監管區建在商貿物流園區內,通過東出西聯,將晉冀蒙和西北地區的農副產品、工業原料、能源礦產聚集我市,經過生產加工、倉儲配送,供應京津、輻射東南沿海和出口東南亞;將東亞、京津、東部沿海和東北地區和經過環渤海港口進口的工業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聚集我市,經過倉儲、分揀、包裝、配送,銷往中西部地區,以及蒙古、俄羅斯、歐洲等地,使我市的物流業與國內聯通,與國際接軌。
徐偉文說:“我市環京津,通往西北部資源大省和蒙古等地,建立通往蒙古、俄羅斯等地的貿易通道,張家口海關必將為我市打造國際物流起到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