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發展正在構建新格局
2009-9-26 10: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市第三產業實現了從小到大,第三產業所占全市GDP的比重越來越高,形成了一個所屬行業較多、門類齊全、各種經濟形式和業態并存的商貿服務業體系,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建成投用,被省確定為服務業改革綜合試點市。
服務業作為當今經濟生活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產業形態,作為經濟發展的綠色引擎,加快發展步伐,是工業化的內在要求,是完善城市功能、服務我市大工業的迫切需要,是緩解能耗環境壓力的現實選擇。去年以來,從鶴壁比較優勢出發,我市明確提出突出發展十大服務業,并確定近期重點發展的職業教育、文化產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商貿物流等五大產業,目前,與工業化進程相適應的服務業發展正在構建新格局。
帶著烙餅挑擔送貨·現代物流服務上門
9月12日一大早,浚縣善堂鎮農民陳忠民同兒子陳宏又開著家里那輛東風大卡車出門送貨了,當問他天天這么早起床是否辛苦時,這位47歲的中年漢子憨厚地笑著說:“這算啥,小時候,俺爹跟俺叔都是挑著擔子給人家送貨去。”
“小時候,俺爹跟俺叔專門給生產隊送貨,把村里產的大棗、花生什么的運到城里,每天天不亮就出發,摸黑才回家。為了讓俺長長見識,俺12歲那年的冬天,爹一大早就把俺叫起來,帶俺一起進城,隊里給他們每人發了幾張烙餅,還沒到西關,烙餅就吃完了。他們又舍不得在城里買東西吃,將貨送到地兒,餓著肚子走了二十多里回家了。”說起小時候跟父親送貨那次經歷,陳忠民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時俺多希望有輛毛驢車啊,做夢也沒想到以后自己可以開著大卡車跑運輸!”陳忠民感慨地說。
1984年,陳忠民家里買了第一輛飛鴿牌自行車,結束了家里用腳“測量”路程的歷史。
1992年春,陳忠民家新添一輛大陽牌摩托車;當年秋,一輛農用拖拉機開進了家門。
1999年夏,一輛貨用三馬車駛進陳家。
2004年,陳家又購進一輛東風大卡車。
從用小三輪倒騰花生、大棗等農產品,到用拖拉機拉磚、石子等建材,再到現在開卡車拉煤,陳忠民身上前后幾十年發生的變化,也是我市物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市委書記郭迎光在調研物流園區時強調,鶴壁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僅靠自身范圍內的資源、市場以及人口的需求不行,必須放開眼界,發揮自身優勢,要以綜合物流為龍頭,以專業物流為主體大力發展物流業,在更廣區域進行資源配置。
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把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產業作為實施“1011”工程的重要內容,專門成立了商貿物流推進工作小組,編制了現代物流業發展3年推進計劃,拉開了我市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新的序幕。
今年8月20日,繼糧食物流園區、煤炭物流園區開工之后,市綜合物流園區國際內陸港暨瑞豐大用物流項目開工奠基,這標志著我市現代物流業又取得新的進展。步行40里去看戲·文化娛樂大豐富
“現在的年輕人真是太幸福了,電視、電影、電腦……要啥有啥,我們年輕時候,看出戲都能樂上好多天,小時候沒事干就跟著戲班跑。”回憶起童年生活,淇縣西崗鄉三角屯村75歲的蘇萬清一臉感慨。
他告訴記者,1949年前后的農村,生活清苦而單調,沒有錄音機收音機,更沒有電影電視,特別是農閑時節,看戲、聽戲成了全村人最好的娛樂項目。
“有一年姥姥家附近的集上唱戲,爹娘忙,讓我們幾兄妹自己去,來回40多里地全靠走路,結果聽完戲回來的路上,7歲的弟弟一不小心把腳給崴了,全靠我們幾個輪流背回來。因為剛看完戲,邊興奮地討論邊回來,也不覺得怎么累,回到家才覺得腳磨得生疼,腳底板好幾個水泡。”蘇萬青說,那次聽戲回來后沒多久,父親便和村里另外幾家商量,聘請個唱戲的師傅,教我們學唱戲,一來滿足戲癮,二來打發農閑日子。
這位為了過足戲癮學唱落腔的老人,2008年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落腔的代表性傳承人。9月11日,記者再次見到他時,他正坐在客廳里陪著小孫女看《喜洋洋和灰太狼》。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黨的文化工作“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指引下,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對文化建設投入的不斷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現有公共圖書館3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6個、博物館5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6個。全市共有鄉鎮(街道辦事處)文化站33個、農村文化大院879個。今年6月,又開工建設了市藝術中心,充分滿足了廣大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賣方市場·買方市場
今年52歲的李阿姨家住在鶴山區鶴壁集鄉的李家荒村,兩年前她在鶴煤公司中泰礦業的門口開了一個小賣鋪。說起新中國60年來的變化,對她印象最深的便要數身邊商貿業的變化了。
“以前買個東西可難了。”李阿姨打開了話匣子,“過去買東西都要去國營的百貨商店,而鶴壁集鄉只有兩家,買東西都要提前去排隊,去晚了就買不到了。現在你想買啥買不到啊?,你看鶴壁集,商場超市那么多,走幾步就有一個,賣啥的都有,還便宜。還有山城區的紅旗街,大商場、小商場,看得人眼花。”
誠如李阿姨所言,如今,從山城區的地王聯華名品百貨商場到新區的燕莎商場,從肯德基到德克士,從日日順家電到迪信通手機城,從裕隆超市到龍升生活廣場,從山城區中心市場到四季青農產品物流園區……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經常轉轉的老商店、新商場、精品屋、購物街、大市場越來越多,不僅商品越來越豐富,而且購物環境也越來越優美、舒適。現在,人們去商場已不僅是為了購物,更多的是為了去休閑、去娛樂。
從1957年到2008年,我市人民生活水平由建市初期的相對貧窮走向相對富裕。2008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1.25萬元,是1986年的19.8倍,平均每年遞增14.5%,扣除物價因素,平均每年增長8.9%,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