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最大口岸二連浩特滄桑巨變
2009-9-26 3:0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新中國成立60年的歷史長河中,永遠銘記著一個年份——1956年,中蒙邊境誕生了一顆璀璨的明珠——二連浩特口岸,從此開啟了中蒙、中俄經濟貿易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雄韜偉略,引領改革開放大潮
我們不會忘記,1978年、1992年、1994年二連浩特的成長印記,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與輝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涌而至。
1992年,二連浩特被批準為全國首批13個沿邊開放城市之一,蓬勃興起的邊境貿易為二連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
1994年,胡錦濤同志視察二連浩特,高瞻遠矚地作出了“在邊字上作文章,在開放上下功夫,在內聯上求發展”的重要指示,為二連的開放發展指明了方向,掀開了波瀾壯闊的沿邊開放新篇章。
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正確領導下,二連浩特口岸各族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艱苦奮斗,沿邊開放30年來,轄區面積從162平方公里擴大到401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從不足4平方公里擴大到27平方公里;人口從只有80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近10萬人。2008年GDP達到329233萬元,是1992年的37倍;口岸過貨量、貿易額、進出境人數達到617萬噸、27億美元和169.57萬人次,是1992年的9.3倍、10.8倍和9.6倍。二連浩特口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沿邊陸路口岸發展的典范。
開放催生了希望,孕育了發展。二連浩特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奮勇前進。伴隨著改革開放旭日東升,改革開放以前那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有著長達幾十年火車拉水、柴油機發電的歷史的邊陲小鎮一去不復返。邊境貿易的萌生孕育了口岸發展頑強的生命力。一夜之間,來自蒙古國、俄羅斯、東歐各國及國內城市的客商們鋪天蓋地地匯集在二連,大街小巷、門前店后堆滿了各式各樣的中外商品,操著各國各地口音的大商人、小商販,洽談生意,形成喧鬧繁華的街市景觀。以民營經濟為主的邊境貿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求發展,闖出了一條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適者生存的發展經濟新模式,成為拉動口岸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2008年外貿進出口企業發展到291家,外貿企業納稅額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41%。
無工不富。為改變邊境貿易“一枝獨秀”的局面,二連浩特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發揮過貨通關、加工制造、商貿物流“三大功能”做大口岸經濟的重要指示,大力發展口岸加工業和國際物流業。2003年以來,二連浩特依托蒙俄資源、市場,大力發展進口資源落地加工和出口產品加工為主攻方向的口岸加工業,規劃建設了18平方公里的口岸加工區,鞍海、美克、遠恒等企業利用境外資源在二連落地加工,木材、鐵精粉等加工、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木材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18%。蒙高水泥、泰高水泥、北江餅干、歐亞鋼構等出口產品加工企業70%以上產品出口蒙古國。充分發揮二連口岸最便捷歐亞大陸橋和向北開放重要樞紐的優勢,完成公路口岸聯檢通道、鐵路站場改擴建、208國道二賽段、二滿線公路、援蒙二連至扎門烏德公路等建設。建成益德、利眾、嘉友等物流園,鐵路國際物流中心項目可研報告獲得批復。與蒙古國東戈壁省、烏蘭巴托,俄羅斯伊爾庫茨克、恰克圖,國內的天津、營口、錦州、大連等港口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二連被納入全國公路樞紐城市和全區口岸物流帶物流節點城市。啟動二連濱海國際陸港業務,拓展了“公鐵聯運”“陸海聯運”。保稅物流倉庫開始啟用。
與2002年相比,到2008年進口木材加工量由不足10萬立方米增加到63.6萬立方米,增長5倍;水泥產量達到73.43萬噸,70%以上產品出口蒙古國。工業園區企業由12家發展到86家;工業增加值由1503萬元增加到8.7億元;工業經濟占GDP比重由2.3%提高到26.5%。
破冰揚帆,奏響科學發展樂章
“提升沿邊開放水平”,黨的十七大報告站在時代高度,作出這一戰略決策。
中共十七大剛剛結束,胡錦濤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強調“要充分利用同俄羅斯、蒙古國接壤的有利條件,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和口岸經濟,有序進行能源資源合作開發,切實做好向北開放這篇大文章。”
按照中央指示精神,二連浩特在市十一屆五次、六次全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了“一個突出、兩個加快、三個著力”的發展思路和實現“四個高于、一個突破”(“十一五”后三年,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總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到2010年,口岸進出口貨運量突破1000萬噸)的發展目標,明確了“突出實施一個戰略、構筑一個基本框架、推動五個提升”的基本工作路徑和主要任務。
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踐中,二連浩特立足口岸發展實際,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投資、保民生、保穩定,提出“三年倍增計劃”奮斗目標(即在“十二五”初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地方可用財力和工業增加值三年倍增”),努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市委、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全面啟動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
堅持“打基礎、利長遠”,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二連浩特抓緊建設第二水源地及供水工程、工業水源地及供水工程、賽烏素地下深層水勘探項目;開工建設220千伏輸變電項目,實施西城區電網等電力建設項目和風光互補綠色能源供電系統建設,保障口岸發展用水、用電需求。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啟動城市控制性詳規、修建性詳規和宜居型城市建設規劃編制工作,研究確定城市發展總體風格和特點,彰顯城市文化內涵,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堅持以草原增綠、牧民增收為重點,切實加大生態保護、建設力度,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先進地區。
圍繞“一個中心、三大基地”,壯大優勢特色主導產業。二連浩特在繼續培育壯大商貿、物流、旅游等口岸優勢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木材加工、礦產品采選加工、水泥、新型建材、風電等主導工業產業,推進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
“一個中心”,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發揮歐亞大陸橋“橋頭堡”的物流節點功能,加快推進口岸物流業發展。抓緊建設鐵路國際物流中心、公路口岸貨運新通道和進出口物流園,推動秦龍集團盡快修通蒙古國境內鐵路專用錢,擴大境外礦產資源進口。確保二連機場正式通航,積極爭取二連國際航空港早日批復,規劃建設航空物流園。加快發展市場信息、倉儲、配送、多式聯運、展示交易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物流業。開拓二連—扎門烏德—阿拉坦布拉格保稅物流業務。
“三大基地”,加快建設國際貿易、外向型加工制造和跨境旅游基地。
國際貿易基地。二連浩特充分發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優勢,堅持以發展國際貿易為主導,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推進貿易形式多元化。建立健全貿易促進機制,扶持外貿企業擴大蒙俄木材、金屬礦、煤炭和國內機電產品、建材、食品、農副產品等進出口規模,千方百計做大過貨量和貿易額,力爭到2010年口岸過貨量突破1000萬噸。加強與蒙俄鐵路、公路沿線城市和國內港口的經貿合作,發展陸橋經濟,構建合作走廊,提升沿邊開放水平。
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二連浩特依托蒙俄資源、蒙俄市場、本地資源、盟內和周邊資源上項目,大力發展進口資源落地加工和出口產品加工業。扎實抓好200萬噸氧化球團鐵,有色金屬錫鎢礦加工、煤炭分選加工、木材精深加工項目,推動更多進口資源落地加工、增值轉化。大力支持水泥生產企業和新型建材加工企業拓展國外市場,大力發展電子產品、工程機械后道工序為主的非資源加工項目,扶持吉百納新型墻體、龍翔鋼構、谷得礦山設備組裝等一批出口型企業擴大產品出口。加快風電、光電產業發展,力爭到2011年風電裝機容量超過40萬千瓦。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推動鉬礦、鍺礦加工項目在二連落地。
跨境旅游基地。二連浩特依托中俄蒙自然、歷史、文化等旅游資源,突出“龍馬文化”特色(即恐龍遺址資源和現代馬業),有機整合恐龍文化、邊關哨卡、國門界碑、異域風情等口岸旅游資源,傾力打造邊境游、跨國游、恐龍文化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恐龍遺址保護區建設,與蒙古國加強合作爭取世界級地質公園申報成功。高水平、高起點完成新建恐龍博物館內部設計和布展工作。挖掘馬文化資源,加快建設自治區賽馬訓練基地,發展現代馬業,促進中蒙俄馬文化交流。加強與國內外大型旅游企業的合作,開發推出新的旅游產品。全方位推介二連浩特—烏蘭巴托—伊爾庫茨克等精品旅游線路,增強跨境旅游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第三國公民來我市旅游消費,促進中蒙俄旅游市場互動發展。
二連浩特的發展,充分見證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今天的二連浩特,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向著加快建設中蒙邊境地區最具潛力、最富活力的魅力口岸城市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