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江蘇沿海開發國家戰略 實現海安經濟開發區跨越式發展
2009-9-26 2: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于今年6月10日經國務院討論并原則通過,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于地處江蘇沿海的諸多經濟開發區來說,新一輪國家開發的重大歷史機遇已經出現。記者在對以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為代表的若干沿海開發區調研后認為,依托現有基礎,挖掘資源潛力,在更高層面和更新起點上打造開發區新增長極,成為推進沿海經濟開發區跨越式發展的新起跑線。
四大機遇助推海安開發區跨越式發展
江蘇沿海地區在全國區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意味著該地區的發展進入新一輪戰略機遇期,政策、資金、技術、人才要素開始向這里集聚。
海安經濟開發區隸屬南通市海安縣,于1992年經南通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2006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家發改委核定,更名為“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該區地處江蘇沿海三市之一的南通市北部,與鹽城相鄰,緊靠國家深水海港--洋口港,是江蘇沿海開發的前沿陣地。
2008年,全區工業產品銷售收入、商務部確認的注冊外資實際到帳數僅次于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排名第二;新批外商投資企業數全市第一。2007年,開發區建設水平在全省123家國家級、省級開發區中排名第32位,在全省112家省級開發區中排名第21位;發展速度在第二板塊(按照建設水平得分劃分)中排名第15名,相當于第一板塊中的第14名。
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已有的產業基礎,使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可盡享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獨特機遇期。具體分析,江蘇沿海開發將給海安經濟開發區帶來四大機遇。
--擴大對外開放,拓展招商引資的新機遇。海安經濟開發區既屬長三角區域,又是江蘇沿海的中部經濟帶,不僅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而且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是境內外資本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目標地區之一。
--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區域合作的新機遇。隨著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推進了包括蘇中、蘇北在內的多層次區域合作機制的逐步形成。江蘇沿海地區開發開放將加快這一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進程。
--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的新機遇。推進江蘇沿海地區新一輪開發開放,在產業調整和優化結構中,有利于企業與國內外知名大集團、大企業開展合作,以產業鏈配套,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產品附加值。
--實施區域聯動,發展物流產業的新機遇。海安開發區是江蘇沿海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隨著沿海地區的開發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物流、人流、資金流的集聚以及信息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搶抓戰略先機,挖掘三大新增長極
新的發展機遇必然對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而海安經濟開發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種種制約,亟需尋找新的增長極。江蘇沿海開發機遇期的到來,為開發區挖掘新增長極,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可能。
根據海安經濟開發區現有的產業基礎、地理位置、基礎設施等要素配置,海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潘志立認為,至少可挖掘三大新增長極。
一、充分利用沿海資源,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
新能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等清潔能源。“十一五”以來,江蘇省緊抓國家能源布局調整機遇,積極爭取新能源項目,布局重點向蘇北、向沿海有條件的地方傾斜。
海安開發區臨港新區沿海灘涂即將圍墾延伸,在新灘涂開發利用規劃中,可安排風力發電新能源項目。同時,太陽能光伏產業,也可在已有雙能有限責任公司和雙能工業園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示范和推廣應用。此外,海安全年秸稈資源豐富,利用率低,引進秸稈發電項目,既可充分利用生物質資源,又能減輕環境污染,創造可觀效益。
二、發揮臨港新區灘涂資源潛能,提升沿海灘涂開發整體水平。
海安開發區臨港新區在今年內擬完成3萬畝左右的圍墾任務。據此,海岸線將從目前的2180公尺延伸至4000公尺左右。根據2008年編制的沿海旅游開發概念性規劃,如此大面積的灘涂將被定位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現在,要抓緊制定具體開發計劃,依托相關部門的緊密合作,分期實施,力爭早日完成,為開發區旅游業發展增添亮點。
同時可盡快為建設國家級中心漁港早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要以漁港為依托,大力發展海洋捕撈業、近海水產品養殖業和海產品深加工業,使沿海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基地。
海安位于南通、泰州、鹽城三市交界處,新長鐵路和寧啟鐵路在此交匯,沿海高速、江海高速以及328、204國道在此交接;通揚、通榆運河在境內貫通,具有發展現代物流業的良好條件。2008年6月蘇中醫藥物流城建成運營后,日均銷售額已達到200多萬元。
目前,新長鐵路高速雙軌以及海安站址擴建已納入鐵路部門改造項目,年底可望開工,圍繞新長鐵路以及海安站的擴建,應及早研究開發區物流業大發展的整體規劃,努力打造蘇中地區一流的物流中心。
多管齊下釋放區位優勢新活力
江蘇沿海地區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賦予海安經濟開發區新的發展機遇,為其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提供了動力。若要快速推進新增長極構建,記者調研后認為亟需做好五方面對接。
--觀念對接。“這是做好沿海開發工作的思想基礎和基本保證。”潘志立說,臨港新區海岸線不長,但區位優勢好;開發區產業基礎很好,與國際國內重點產業配套發展的潛力很大;海安土地資源相對比較緊缺,但只要能很好地規劃整合,加大單位投入的力度,仍有較大發展潛力。當前最重要的是全區各級領導和廣大干群要高度重視這一戰略機遇期,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
--規劃對接。及早研究制定開發區2010年至2020年發展規劃,以《開發區“十一五”經濟發展規劃》為基礎,與《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要求相銜接;認真研究怎樣建設沿海工業基地,在為南通港、洋口港、大豐港配套發展中形成海安發展的新優勢;發展目標要以主導產業為支撐,真正做到切合實際,科學合理。
--政策對接。潘志立表示,各級各部門要及時了解國家和省市在江蘇沿海地區布局的政策性重大項目信息,積極爭取政策扶持;要制定和完善推進沿海開發開放新的激勵政策和優惠政策,對于已出臺而目前已不適用的政策性文件要盡早予以清理。
--項目對接。“抓突破性、戰略性項目是重點。”潘志立說,圍繞開發性項目獻計獻策,擬出一些重點項目,對于招商引資中的合作項目,要及早做好與區內企業的對接,力求與產業鏈配套,確保引進一個,成功一個。應加快敦促楊浦(海安)工業園簽約項目的開工,著手第二批項目的洽談,盡快簽約,形成產業轉移規模效應。
--工作對接。重點圍繞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入,完善投融資平臺、人才開發平臺、技術創新平臺、政府服務平臺。“重點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沿海開發開放中的主導作用,提高行政效率,突出服務性政府理念。”潘志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