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產業集群的北部灣之路

2009-9-21 14:5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打造產業集群形成核心競爭優勢,是每一個國家、地區產業發展的終極夢想。如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正在由東到西布局產業集群,實現超越發展。 

  目前,北部灣(廣西)規劃建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正在編制一個系統的重點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包括鋼鐵、石化等8大產業集群,把21個產業園區像21顆鉆石一樣鑲嵌在北部灣沿岸,讓各個產業的上下游及相關支持性產業和研究機構等互相支撐,共同成長并形成群體優勢,以吸引更多的資本,使北部灣的產業具有鉆石般的品質,恒久而遠。 

  北部灣的新路徑 

  一個地區的經濟區起飛,往往先意味著產業的崛起。在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管委會主任陳武的眼里,開發建設北部灣經濟區就要以項目為中心,產業為關鍵和重點。 

  在被國家委以建設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建設重任后,北部灣經濟區產業發展之勢愈急。讓北部灣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產業引進和壯大的優勢,并且讓已落戶的單個項目成為產業集聚的磁極,經過創新式的繁衍、升級發展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從而使自己的產業能夠盡快發展起來,成為北部灣經濟區實現跨越發展的現實選擇。 

  反視自身,北部灣,隨著國家將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個涉及19億人口、6萬多億美元的經濟體將建成,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由共識走向實踐,北部灣經濟區的巨大投資價值已經顯現,并為很多產業創造了直接的市場需求。 

  沿海三港整合后億噸大港目標實現在望,出海通道能力今非昔比,沿海和重點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成效;以南寧為樞紐的高速公路、鐵路網逐漸成型,經濟區內1小時經濟圈指日可待,向東盟、西南、中南各地的交通耗時大大縮短,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北部灣經濟區的投資環境已日益改善,企業通過全球供應鏈配置生產要素的能力空前提高。 

  中石油欽州千萬噸級煉油加緊建設,中石化鐵山港700萬噸煉油異地改造實施,防城港千萬噸級鋼鐵基地獲準開展前期工作,欽州金桂和北海斯道拉恩索兩個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建設推進、北海電子產業園已經建成投產,臺灣光寶電子、臺灣璨圓光電和東巨集團決定分別在南寧、北海建設電子產業園、大海糧油等背后站著大財團的企業產能沖破百億。至此,北部灣經濟區直接產生了與一系列的投資題材,并且多個產業的重量級企業在此明確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可以為相關產業提供強大的上游供應支持或下游配套,產業集中布局為集群化發展積聚了能量。 

  21個產業園的集群夢 

  于是,北部灣經濟區出手了。它舉起了產業集群之筆。 

  它全力組織編寫包含21個產業園區的重點產業園規劃,謀劃在經濟區南北欽防崇玉六市建設一批工業園、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總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涉及鋼鐵、石化、林漿紙、電子信息、生物制藥、保稅物流、糧油加工、輕紡加工等。 

  其中,產業園將分三個方向推進:圍繞已布局的重大項目發展產業園,變單個項目投資為一個產業集群優勢;把握產業轉移時機建設專題產業園,一開始就以集群的方法取得先發優勢;調整升級已有的產業園,引導產業集群化,增強優勢。 

  這些產業園的發展思路亦可圈點: 

  所有產業園區都打“專業化”的牌,每個產業園區有鮮明產業方向,并且發展與此有關的產業,擺脫了過去那種“園區是個框,什么都往里放”的狀況,而專業化集中正是產業集群的要害所在,還有利于招商引資有的放矢、不搞狂轟濫炸、提高成功率。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更是由國家賦予的權限所定,主打保稅、加工、國際貿易等業務。 

  在21個園區中,已有入園企業184家,其中建成了72家,在建112家。這些園區也已規劃建設,在建的16個,其余的正在籌建,已編制規劃的10個,正在編制規劃的9個……21顆棋子正在北部灣產業布局中一一落定。 

  政府的“方圓” 

  在產業集群的孕育中,政府是一個關鍵而微妙的角色。 

  這一次北部灣來了個一手向“軟”,一手向“硬”。 

  北部灣將拿出超過千萬元的資金,對入園企業進行獎勵,獎勵的方向是激勵企業的發展壯大,并培育集群的主導產業。為此,還起草了專業的獎勵辦法。北部灣各市為了促進產業發展,也已制定或正在制定相應政策。 

  同時,北部灣還對產業園區進行大規模的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總規模超過700億元,為園區完善必需的水、電、路、辦公大樓、標準廠房等,將經濟區產業園區的產業吸引力和承載力進一步提高。 

  主打開放合作牌的北部灣,產業發展中也不忘以“合作”超越競爭。在21個產業園區,有4個園區是跨省合作的創新:湖南(欽州)臨港產業園由湘桂兩省區政府推進,已達成4個投資意向項目入園;臺灣(欽州)石化產業園由廣西區政府與臺灣工業總會合資建設;臺灣(北海)電子產業園也將由欽州市與臺灣光寶公司共創輝煌。在一個地區中,一下子出現如此多的合作建設園區已屬罕見,更可喜的是,可能產生省區合作發展產業的“新模式”。 

  遠景的跡象 

  隨著產業集群思路的踐行,《國家競爭優勢》中樂道的景象已不再只是他國光環,也正變成此地近況。 

  重大項目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在欽州石化產業園,除中石油項目外,正入園項目9個,總投資超過50億元;正在洽談項目超過980億元。在防城港大西南臨港工業園,已確定入園項目77個,總投資超過70億元,已建成投產項目24個,總投資32.48億元。其中的中一重工、中冶實久、華晨等項目業主紛紛加快投資步伐,中一重工項目離投產還有兩個多月,就已拿到東盟各國和我國西南的共10多億元的訂單。玉林龍潭產業園的廣西銀億礦冶公司,在鎳凍制投產一年多后,增資拓展廢水中提取鎂鹽和石膏、硫磺制酸等項目,實現了“一礦產七品”,園區由此出現了垂直深化的意大利式產業集群跡象。 

  北部灣(廣西)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瑞賢所描繪的——以欽州、北海石化項目為重點的西南地區最大石化基地,以防城港鋼鐵項目為龍頭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鋼鐵城,以北海、南寧電子產業為主的北部灣“硅谷”,以欽州保稅港區和憑祥綜合保稅區為重點的保稅物流體系,在防城港打造全國最大的磷酸生產出口基地,以憑祥、東興對東盟貿易為主的外貿基地已不僅僅是遠景。 (李 波)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