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走越寬廣的揚中公路
2009-9-2 15: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1956年,揚中第一座公路橋---建設橋建成通車。
1957年,揚中首條砂石公路“三沙線”(三茅至沙家港)建成通車。
1959年,揚中下行骨干道路三茅至八橋砂石路建成,全長17.38公里。
1961年,揚中上行骨干道路三茅至新壩欄桿橋煤渣公路建成通車,全長14.5公里。
至此,小島揚中境內公路骨架雛形顯現。
然而,時過境遷,60年后的今天,揚中公路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擁有寬闊、整潔、靚麗的省道,而且擁有具有防洪、行車、景觀等多種功能的環島堤頂公路。此外,境內的省道與縣道、縣道與鄉道、鄉道與村道、村道與村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形成了全島半小時通達的公路圈;仡檽P中公路交通的發展,主要得益于敢為人先的揚中人民有“要致富,先修路”的正確理念,得益于勤勞、勇敢、善良的揚中人民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的揚中精神,得益于依靠群眾挑筑公路,舍得投入改造公路,愿意花費美化公路的成功做法,使得揚中境內的公路逐漸由窄變寬,由高低不平的土路逐漸變成高等級的油路、水泥路,由僅具通行功能的低級路變為集安全通行、賞心悅目的景觀路、人文路。正是由于揚中公路的一次次變遷,有力推動了揚中經濟的快速發展,成就了名不經卷的小縣,一舉成為全國矚目的“百強縣”。
回顧揚中公路的發展,其實,她也經歷了曲折、漫長的發展過程。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小島揚中四面環江、交通閉塞,以農業為主,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交往,僅靠幾處小客渡與外界相通,百姓日常通行也只有狹窄、凹凸不平的土路與千家萬戶相連。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揚中的公路才有了顯著的變化,原本短小、狹窄的土路,逐漸改造成瀝青路、水泥路,原本隔江千里遠的閉塞小島,變成架有“長虹臥波”的揚中大橋、二橋,直接構通蘇南、蘇北,成為名符其實的蘇中“跳板”和“走廊”。作為一名70后生,筆者親眼目睹了揚中公路的變化,親身感受到家鄉公路所帶來的方便和快捷。
還清楚記得小時候上學時的公路,雖然離學校只有五公里的路程,但由于路面的坑坑凹凹、七彎八拐,每天都得提前1小時上路。如在晴天還好,至多身上沾有一些灰塵,但如遇到雨雪惡劣天氣,就麻煩了,行走在鄉間泥濘的土路上,有時一不小心就會摔上一跤,弄臟衣褲,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僅受到同學們的嘲笑,回到家里還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如要是在路上偶爾遇到一輛顛跛搖擺的拖拉機,則必須在老遠處就要尋找一處硬堤埂進行避讓,以防不測。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揚中“供銷員”經濟的發展,揚中開始了第一輪干線公路的改造熱潮,先期有城鎮、三茅、聯合、新壩等公社上萬名民工突擊開河修筑三欄線公路,挑筑路基土方數萬方,并逐年開始瀝青路的修筑,形成了7米寬的雙車道公路,全長12.95公里。爾后,三八公路也進行了改建,再次發動公路沿線群眾近萬名挑筑土方,修建管、涵、橋等配套設施,于1987年全線竣工通車,全長22.63公里,路基寬度也拓展到12米,路面寬9米。
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為適應揚中經濟的快速發展,揚中出臺了“八五造大橋、九五修大道”的宏偉藍圖。于1993年至1995年建成了揚中大橋明珠廣場段一級公路4.8公里,完成“南橋北渡”連接工程北環線公路2.8公里,結束了揚中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此后,于1996年啟動了揚中大道工程,歷時五年時間,建成了江洲廣場至輪船港段改造工程,全長22.458公里,至此238省道全線建成。同時改建了三茅至二墩港段公路,并按一級公路標準建設,成為如今的231省道阜揚線。
跨入21世紀,為更好地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揚中以改善農村公路通行環境為突破口,采取群眾自發籌一點,向上級爭取一點,市財政撥一點,政府以獎代補一點等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全民修路的積極性,僅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完成了組通村、村通村、村通鎮、鎮通市,縱橫交錯的公路網,極大的方便了百姓的安全、便捷出行。據統計,截止2008年底,全市已擁有省道兩條,計41.061公里,縣道7條,計136.34公里,鄉道76條,計266.65公里,村道122條,計514.191公里。建成省道公路橋梁11座,計3403.3延米,縣道6座262米,鄉道25座698米。全市公路網密度為289.5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于鎮江地區之首。
眼下,隨著揚中238省道的改建,泰州過江大橋及其接線公路的緊張施工,再過兩、三年,小島揚中將以其獨特的一島四橋,成為構通蘇南與蘇北的重要交通樞紐,成為萬里長江之上的一顆璀燦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