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理政資訊

廈門海關爭當海西建設“助推器”

2009-9-18 13:2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9月8日下午,海峽西岸唯一的、也是我國目前開放度最高、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廈門海滄保稅港區一期工程落成。這一天,是《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發布后的第四個月,也是海關總署和福建省人民政府簽訂《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合作備忘錄》三周年的前夕。從總署開始部署支持海西建設之后的3年時間里,廈門海滄保稅港區從無到有,而廈門海關積極落實總署部署,給海西外貿發展所帶來的變化,又何止一個。   “加減法”點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除了緊鑼密鼓建設中的海滄保稅港區,今年以來,在我國外貿面臨的嚴峻形勢下,廈門關區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卻亮點頻現:1月~7月,廈門出口加工區實現進出口貨值3.47億美元,同比增長10%;新增資注冊資本2480萬美元,新增投資總額6113萬美元;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進出境貨量9.57萬噸、貨值2.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2%和62%……逆勢增長的動力,來源于廈門海關實施的“加減法”。
  “‘加法’,就是落實政策疊加,拓展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廈門海關加工貿易監管處林朝陽處長說。今年2月,海關總署同意在全國各出口加工區全面推行拓展保稅物流、檢測、維修等功能后,廈門海關立即結合加工區企業特點,向企業推介開展產品和維修備件配送、建立供應商倉庫等一系列拓展保稅物流政策應用方案,并協調外經貿、工商、管委會等有關部門,為企業辦理開展保稅物流業務手續提供“一站式服務”。在海關的指導下,聯達科技(廈門)有限公司成為廈門出口加工區內首家開展保稅物流運作企業,據運營總監方瑋介紹,拓展功能后,供貨時間縮短了25天,而且使CKD(全散件)、SKD(半散件)等新的運營模式得以開展,預計將為公司帶來數以億計的產值。
  “減”,即減少作業環節,簡化手續。加工邊角料及廢品,是長期困擾出口加工區企業的一大問題。這些廢料從加工區銷往國內或退回國外,手續繁瑣,處理時間長;若長期堆放區內,則擠占生產空間,污染環境。為此,廈門海關先行先試,協調檢驗檢疫部門,率先出臺維修、拆解產生廢料處理辦法,使企業能變廢為寶,每年增加經濟效益數百萬元。為了降低特殊監管區域的物流成本,廈門海關積極簡化通關流程,在全國保稅物流園區率先推行“區港一體化”通關模式,對海運進境貨物采用“憑艙單提貨入區”監管模式,通關時間節省約2個工作日,每個標箱費用節省100元至150元。
  把港口“搬”到企業家門口
  地處海島的福建東山縣是我國的重點漁區之一,水產品加工出口是當地的優勢產業。由于廈門海滄港國際航線密集,因此,東山的水產品往往要趕200多公里的路到廈門搭船出口。怎么讓這些長途奔波的水產品保鮮保質出口?
  “海關推出的‘多點報關,口岸驗放’幫我們解決了通關這個大難題。”幫企業辦理出口業務的廈門中慧進出口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黃天贈說。他代理的福建省海洋與漁業龍頭企業東山縣海魁水產集團有限公司的水產品,以往都要等這些貨物運到廈門后才能到海滄港報關出口,可是海滄港業務量太大了,海關每天要處理的報關單多達數千份,而任何一點時間的耽擱對保鮮度要求極高的水產品來說,都是對品質的致命威脅。于是,廈門海關向企業推介了“多點報關,口岸驗放”這一新的通關模式,企業可就近先在東山海關辦理報關、征稅等手續,當貨物運到廈門港口時,由廈門海關駐海滄辦事處直接辦理驗放手續,基本做到“即到即報即放”,確保了產品的新鮮度。
  據廈門海關監管通關處鄧光文處長介紹,除了在本關區推行“多點報關,口岸驗放”,廈門海關還與全國16個兄弟海關簽訂聯系配合辦法,在不同關區間實施“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重慶、貴陽、南昌等內陸地區企業就近在當地報關,貨物即時從千里之外的廈門實現通關,享受到了港口就在家門口的便利。
  快捷的通關模式有效擴大了“海西”的腹地,越來越多周邊地區的外貿貨物搭乘火車、卡車、飛機、內陸船舶等各種運輸工具從廈門海港和空港進出口。為了盡量實現境內運輸與境外運輸的“無縫”對接,廈門海關陸續推出“海上駁運”、“海鐵聯運”、“海空聯運”、“卡車航班”等多種監管模式。據江西銅業董事長李貽煌介紹,現在企業每個月有上百個標箱貨物通過“海鐵聯運”從廈門港進出。
  打造兩岸經貿交流
  “黃金通道”
  9月6日14:30點,臺灣籍船舶“震鴻八號”裝載著貨物從臺灣金門報關放行,15:30就到達泉州石井碼頭,泉州海關立即對其進行了監卸,16點就辦理完通關放行手續。每天,都有大陸臺商所需的機械零配件和原輔材料等貨物從臺灣通過上述對臺小額貿易方式運到廈門海關所轄的對臺口岸。
  雖然“三通”為兩岸貿易提供了與臺灣本島直航的新渠道,但對于一些小批量且急需的貨物,需要拼箱、候船,不僅周期長,成本也高,不如對臺小額貿易簡便。而對于兩岸貿易的主要品種農產品而言,對臺小額貿易更凸顯了快捷的優勢。據閩臺農產品市場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世哲介紹,以對臺小額貿易方式進口,臺灣農產品從臺灣產地運到廈門關區,所需時間不超過22小時,且無需使用冷凍柜。“而且,廈門海關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舉措,進一步增強了對臺小額貿易的優勢。”
  目前,廈門關區的對臺小額貿易點在長期的發展中分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業務,如廈門的臺灣食品和水果進口;泉州、石獅的機械零配件、生產原料進口和水產品出口;東山的冷凍、鮮活海產品進出口等。不同的業務特點對海關的通關工作提出不同要求,對此,廈門海關主動創新監管模式,采取了“一對一”的便利措施。如針對農產品船期緊、裝船過程長、裝載車輛批次多的特點,海關實行“先裝船再報關”的通關模式,即允許貨物進場后,海關憑車輛進場單、報關清單、準裝單先到船邊監管裝船,待裝船完畢后,企業再以實際數量正式報關。針對東山關區碼頭水質較差,出口活魚在碼頭裝船影響成活率的情況,海關特允許臺輪到附近的養殖漁排裝載活魚。考慮到對臺小額貿易貨物往往種類繁雜且名稱俗語多,容易因申報不規范造成退單的情況,海關相應采取預歸類和預審價措施,在申報前先幫企業做好商品歸類工作,有效地簡化了通關手續,減少申報差錯率。1月~7月,廈門關區對臺小額貿易進出口總額3540.9萬美元,同比增長20.6%,并成為全國最大的“零關稅”臺灣水果和水產品進口口岸。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