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大重組的四個隱憂
2009-9-18 4:1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赫榮亮
近期中國鋼鐵企業重組,可謂順風順水。或為金融危機所賜,亦或上游原料所累,再受下游渠道羈絆,中國鋼鐵產業突然覺醒,一時間國內鋼鐵重組號角響起,各大鋼廠跑馬圈地,各家鋼鐵集團林立。而在這場重組大潮中,各省級政府充當重組急先鋒,可謂竭盡全力,不遺余力地推動本地鋼鐵企業重組。就這樣,一個個鋼鐵巨龍橫空出世,中國鋼鐵企業座次也屢屢變換。但歡喜之下,隱憂尚存。
隱憂一:
行政性重組過重
有人已將我國鋼鐵業的重組稱為“中國式重組”,其內容包括“省內重組”、“跨區重組”、“強者為王”、“弱者求存”四種模式。目前,在地方政府力推下,“省內重組”進展飛速。但多種重組方式中,“省內重組”的行政性身影最深。如果沒有山東政府的大力支持,山鋼重組日鋼,將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但行政性重組,歷來詬病多多。沒有市場化的融合,這種重組,企業之間的融合存在問題,可能形成組而不合的結局。重壓之下的重組,多重利益團體貌合神離,企業在人事、采購、銷售等多方面難理頭緒,容易破壞企業文化,造成產品、銷售方式等方面差異大的企業間難以融合的局面,不但難以產生協同作用,企業運作成本反而增加,留下隱患。
隱憂二:各省做大透支后期產業重組
中央政府力推三大企業,鋼鐵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發揮寶鋼、鞍本、武鋼等大集團的帶動作用,要求到2011年全國形成寶鋼集團、鞍本集團、武鋼集團等5000萬噸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集團。但以各省為中心重組后的鋼廠,將為進一步整合國內產業埋下障礙。地方政府目前以驚人的速度進行本地擴張,各省通過行政指令將數家鋼鐵企業合而為一,對外地企業到本省兼并行為甚為排斥。待到各地鋼鐵企業圈地完成,各省鋼鐵企業林立,跨地域重組將比現在還要難上數倍。整合成數十個千萬噸級別的“小鋼廠”容易,但我們要整合出日本、歐盟那樣的鋼鐵產業集中度,阻力將更大。
隱憂三:
產業投資有沖動
中國各地紛紛掀起的鋼鐵重組潮,其間也伴隨著企業的擴大再投資沖動。重組一個企業,往往伴隨著投資的大量跟進。重組之后的企業,力推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線。其實有避開政府產業調控之意,避免被當作落后產能淘汰出局。
但問題是,中國鋼鐵市場已經發展到板材品種也過剩時代。隨著各大企業的投資達產,中國鋼鐵行業已經進入一個結構性過剩時代。這個過剩是產需失衡的表現,會爆發一個時期某種產品過剩,另一個時期是另一種產品過剩。但正是在國家產能調控指導下,我國鋼鐵產業越來越脫離市場,鋼鐵產業規劃本身變成了鋼鐵產業投資的催化劑。
隱憂四:
鋼材流通出現“貿易壁壘”
至今,筆者猶記,今年5月份武鋼銷售困難之際,湖北省副省長親自帶隊,組織省內300多家用鋼企業到武鋼進行供需對接,現場簽訂93萬噸鋼材采購協議和504萬噸協議訂單。有媒體稱,武鋼迎來最大一批“親友采購團”。這樣的消息多令人感動,但歡慶之余,一絲辛酸襲上心頭,不知道讓人怎么評價。
這時榜樣的力量也是無窮的。各地鋼材保護主義風聲再起,9月7日,河南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出爐,其中要求2012年河南省內鋼鐵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2015年和2020年則分別達到80%和85%以上。對外,我國宣稱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但自己渾然不知,鋼材貿易保護主義已經在各行政區域間悄然滋生。各省畫地為牢,為本省鋼鐵企業銷售建立優勢,間接屏蔽了其他地區的鋼鐵企業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