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抑制產能過剩為何總是泡湯?

2009-9-18 4:1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特約評論員 邱林
    全國人大財經委日前在一份調研報告中披露,有19個行業呈現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2005年末,國務院常務會議第一次專題部署抑制產能過剩。時隔三年多,產能過剩行業幾乎翻了一番。在新一輪投資需求增長刺激下,各地繼續盲目擴張產能,鋼鐵、水泥、電力等行業被指為這一類擴張的典型。(9月4日《經濟觀察報》)
    我國鋼鐵產業發展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2002年,我國粗鋼產能不足1億噸,經過6年不斷擴產,到2008年,其產量已達到6.6億噸。由于鋼鐵產能過剩,其產量背離市場需求,截至2005年末,有關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鋼鐵產能過剩8000萬噸。盡管過去三年中,淘汰過剩產能政策不斷,但是,在2005年到2007年間,國內粗鋼產量每年增量分別達到6991萬噸、7009萬噸、7100萬噸。
    實際上,自2004年起,抑制產能過剩就成為國家宏觀部門的調控關鍵詞之一,且至今動作不斷,但至今收效甚微。抑制鋼鐵產能過剩為何總是泡湯?
原因之一:投資驅動
    從表面上看,鋼鐵產能過剩問題十分嚴重,但是各地要求“開足馬力、一舉扭虧”的動作卻很多。今年1至7月,國內一些鋼鐵新開工項目未批先建或違規建設。這當中,既有盲目投資問題,也有結構性或體制性原因。由于一些地方項目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避開了國家發改委的項目核準,導致地方大肆上馬。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研究員劉滿平指出,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越淘汰產能越大,主要是由于我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仍然是投資驅動型,在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長期處于第一位。2005年開始的治理過熱和產能過剩雖然暫時緩解了產能過剩的矛盾,但不可能完全化解。
    地方政府的利益和態度在淘汰鋼鐵過剩產能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鋼鐵企業既有央企,也有省屬、市屬企業,所有權歸屬的不同,各自都不愿喪失自己的財稅利益。另外,國內鋼材價格一度時期大幅上漲,對淘汰過剩產能工作形成阻力。例如2008年底前,國內鋼材價格的累計漲幅已經超過了20%,部分品種甚至超過30%。
原因之二:政策落實難
    近年來,鋼鐵行業雖經幾次深度“輪回”,但一些地方總是“找到路側身而過”,避開真正的“抑制之路”。例如前幾年剛國家對鋼鐵產能淘汰的標準是200立方米以下高爐,很多小鋼廠就改成300立方米、500立方米甚至更大的高爐。后來,淘汰標準提高到300立方米,逼著企業只能再往大了改造。這樣類似于“攤餅”的做法,客觀上造成國內鋼鐵的實際產能越來越大。
    此外,一些大、中型鋼鐵企業也不放過任何市場機會,寧愿讓利也不讓市場,這令鋼鐵業產能過剩愈加嚴重,這與國家降低產能,控制產能過剩的目標背道而馳。因而政府有關部門三令五申控制鋼鐵產能過剩似乎只停留在政策階段,在實施中卻沒有特效藥,地方政府“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組,控制產能亦效果不佳。
    由此可見,國家宏觀管理部門在抑制產能過剩中,必須“真刀真槍”地干,一方面要建立產能退出機制,運用經濟、法律、環保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推進淘汰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要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