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羊腸小路到致富通道群眾感受六十年交通變遷
2009-9-17 13:5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彎彎背篼一只梭,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陽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過巴河……”這首在巴中廣為流傳的民謠,形象地道出了以前大巴山人行路的艱辛。連綿的青山,孕育了巴中富饒的物產;連綿的青山,也使巴中與外界阻隔。行路難,是歷代大巴山人心中的痛。曾經,恩陽鎮農民賣生姜,每斤8分錢沒有人買,而成都每斤1元買不到。物美價廉的生姜運不出大山,山里人只好眼睜睜地看著銀子化成水。
如今,這一切都成過去。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我市公路建設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近日,記者走訪了巴州區農村,親身感受到農村交通建設的巨大變化和給農民群眾帶來的便利。
路好了
跑三輪車年入3萬
“解放前,我們走山路進一次城需要走五六個小時;解放后,修了簡易公路,汽車跑得比人慢;現在好了,公路拓寬硬化,二三十分鐘就可進城。”恩陽鎮七旬老人楊建住101省道唐巴公路旁,說起六十年來交通變遷感觸頗多。
9月2日,記者來到恩陽鎮,只見條條公路像絲帶在山間蜿蜒盤旋。
“現在恩陽鎮不管是哪個村,沒有車去不了的地方。”在恩陽鎮燕飛村,正往三輪車上裝菜的村民胡建勇告訴記者。
44歲的胡建勇靠在村里跑三輪,年收入3萬多元。據胡建勇講述,10多年前,燕飛村連通恩陽鎮的公路是泥結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車輛少,逢場天趕場還是要走路……回憶起當年的交通條件,胡建勇感慨萬千。
胡建勇說,改革開放后,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村民們有的搞種殖業,有的辦企業做生意,還有的外出打工,腰包鼓了,群眾籌資投勞新建、改造村組道路的積極性高漲!加之近年來,國家加大投入進行通鄉、通村公路建設,使鄉村交通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
路好了
販運水果賺大錢
“以前凌晨三點鐘起床,還緊張得不得了,現在六點鐘開始裝車都來得及。”9月3日上午,正在巴州區清江鎮佑埡村巴(中)達(州)公路邊指揮裝運水果的石柱村水果經紀人李叢林談及農村公路建設帶來的好處,眉開眼笑。
李叢林在當地從事水果販運已有多年。以前各村不通公路時,水果成熟了,他就到各村挨家挨戶收購,收購后請人背到唯一的主干道巴達公路邊,然后裝車運到城里農貿市場銷售。為了趕上早市,有時他凌晨三點就得起床,有時到了晚上12點還在收購。
前些年,通過國家補助、村民集資,各個村不僅修通村道路,而且全部硬化成水泥路。“現在把車子開到各個村里去收購,方便多了。”李叢林說,“收購成本大大降低!”現在,李叢林每年販運水果6萬公斤,年收入5萬多元。據不完全統計,清江鎮每年將60萬公斤水果、5萬頭仔豬、3萬頭肥豬、50萬斤蔬菜銷往市內外。
路好了
引得“鳳凰”來投資
金秋時節,走進清江鎮柏林村,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樓映入眼簾,柑桔掛滿枝頭,農業產業園區數十個“銀裝素裹”的蔬菜大棚呈現在眼前,大棚內菜蔬郁郁蔥蔥……“這都是交通建設帶來的大變化。”村黨支部書記孫文斌說,綠旺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愿意來柏林村投資,就是看中便利的交通條件。據了解,該園投資280萬元,占地106畝。在園區建設的帶動下,柏林村新農村建設基本形成了基礎設施配套、土地規模流轉、業主開發帶動村民致富的新格局。去年柏林村被確定為省級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示范村。目前,柏林村已建起文明新村一條街,先后引進農業開發業主7家,吸納資金1500萬元,建有大棚蔬菜、畜牧養殖、花卉苗木、果樹栽植等農業小區,發展商品蔬菜500畝,西瓜、葡萄、柑桔等水果1000畝,花卉苗圃園100畝,年出欄生豬3000頭以上養殖場2家。陜西南鄭農民李永勝在村里辦起超市,余國義自籌50萬元在村里建起養殖場,年創產值50萬元、稅收2.5萬元。許多水果商在此設點收購,一箱箱“柏林牌”水果暢銷各地。
孫文斌還告訴記者,隨著巴達高速公路和巴達鐵路的規劃建設,柏林村交通區位條件將極大改善。年初該村規劃建設蔬菜和水果基地,沒想到不僅在家農民愿意投入建設,就連在外經商、規模養雞養魚的老板,也都愿意在此租地規模種菜栽果樹。以前在城里做生意的茍昌和,自籌資金回家租了4畝多地種植蔬菜,并帶動周邊22戶農戶種起了蔬菜100多畝,村民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000多元。他說,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解決了運輸問題,種菜當然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