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遼寧公路里程增長60倍
2009-9-17 13: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九月的古城大地,金風送爽,秋色宜人,正是公路建設的黃金季節。在多個公路大中修工程現場,施工人員正在緊張施工。今年遼陽市實施的大中修和農網工程共計21條/229.3公里,總投資3.5億元。這些工程竣工后,遼陽市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任務。
60年跨越,60年輝煌。如今,在美麗的襄平大地上,一條條平坦、整潔、綠意濃濃的干線公路如長龍、似蛛網,不斷延伸到城鎮和鄉村。路通財旺,路暢業興。縱橫便捷的公路交通網成為我市不斷延伸的經濟大動脈,為我市經濟發展輸送著新鮮的能源和血液……
經過60年的辛勤建設,遼陽已經織就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公路建設突飛猛進
交通是一個地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打開歷史的檔案,我們可以發現新中國成立時遼陽交通的窘迫:公路總里程為51公里,全部是低級路面的土路。
“經過60年建設,遼陽全市已形成了以沈大、本遼遼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軀干,干支相連、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為遼陽市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市交通局局長高彪說。
伴隨著開國大典的隆隆禮炮,遼陽市開始了大規模的交通建設,揭開了交通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黨和政府逐步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新建、擴建公路,使近代公路逐步發展為現代公路。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公路總里程為978公里,是解放初的19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遼陽交通遵循“全面規劃,加強養護,積極改善,重點發展,科學管理,保證暢通”方針,對公路進行技術改造。到1985年,公路總里程達1297公里,比改革前增加了319公里,是解放初的25倍,公路建設進入了“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提高為主”的階段,全市公路總里程、公路密度和黑色路面的比例均有較大提高,基本達到了“保通”的程度。
進入上世紀90年代,“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市公路建設經過“八五”網化,“九五”登臺階,“十五”上水平三個階段,公路建設進入了快速增長期。通過重點實施“四線一橋”工程,即:國道黑大線,省級公路沈營線、沈環線和縣級公路蘭唐線GBM(公路標準美化)工程和省級公路小小線黃臘坨特大橋工程,全市公路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十一五”以來,遼陽市公路建設進入了高峰期。三年時間里,全市絕大多數縣級以上公路得到了改建和大中修,公路等級和通行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同時,新建了城市東南環和高速公路遼陽南出口,全面改善了我市公路建設在全省處于落后的狀況。
截至目前,遼陽市公路已發展到638條,總里程3068公里,公路密度為65.22公里/平方公里,橋梁總數達19936.47米/661座,黑色路面達1735公里。
改革開放前,遼陽市通往行政村的公路基本上都是土路。為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從2003年開始,市政府按照“讓農民兄弟走上瀝青路”的要求,在全市實施了大規模的村通油路工程建設。2003年至今,全市共完成村通油路工程1080公里,使全市535個行政村實現了100%通油路,農村公路實現歷史跨越。
發達的農村公路,不僅解決了農民“出行難、運輸難”的問題,而且逐步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經濟路”、“致富路”,有力地拉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成為加快結構調整,縮小城鄉差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
道路運輸蓬勃發展
從城市到鄉村,從平原到山區,公路交通網的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使遼陽市百姓生活及貨物運輸更加便捷順暢。
60年前,遼陽的道路運輸行業可謂“一窮二白”,有馬車500輛,機動車僅35輛。1956年全國實現公私合營,我市成立了膠車社、手推車社、三輪車社,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總體水平依然低下,運輸能力薄弱。
經過逐步發展,到1978年,全市營運車輛已經發展到405輛,其中載貨汽車141輛、載客汽車72輛、其他機動車58輛、貨運人(畜)力車134輛。貨運量260萬噸、貨運周轉量4235萬噸公里,客運量503萬人、客運周轉量12665萬人公里。全市有一座客運總站,班線客運車輛能通達到省內比鄰市和市內縣級政府所在地,形成了與當時國力相適應的交通運輸體系。
櫛風沐雨60年,幾代交通人堅持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全市道路運輸事業日新月異,蓬勃發展。
指著墻上密密麻麻的公路地圖網線,高彪說:“現在,人們駕車,從市內到我市任何一個偏遠的鄉鎮,都能在1小時左右到達。公路建設全面提速,路網功能進一步完善,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有效改善了全市城鄉的交通條件。”
曾經閉塞、偏遠的塔子嶺、麻屯、甜水等東部山區離我們不再遙遠,以市區為起點的1小時“交通圈”成為現實。以下一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現在全市營運汽車達到27552輛,是改革開放之初的68倍。其中:貨車22700輛,客車4852輛。貨運車輛已由普通型單一車輛,發展為多軸重載、廂式、冷藏等多門類專業化運輸車輛,特種車總數已達到3373輛,占貨車總數的15.7%,危險化學品實現了專業化運輸,車輛達539臺,全部安裝了GPS或行車記錄儀。班線客運車輛等級明顯提高,中高級客車達到302輛,占24.6%,包車客運中高級車比例達100%。
全市道路客貨運輸場站達到13個,其中,客運站8個,貨運場站5個;營運線路409條,其中:跨省客運線路8條,跨市客運線路116條,市內線路285條,包車客運45輛,已通達全市所有鄉鎮和行政村。
全市汽車維修業戶發展到460家,年維修車輛達48萬輛次,基本形成了以一類企業為骨干、二類企業為基礎、三類企業戶為補充、汽車綜合性能檢測站為質量保證的車輛維修檢測體系。
目前,全市道路貨運量達到3693萬噸、貨運周轉量25.6億噸公里,客運量達到3624萬人、客運周轉量11.9億人公里,分別是改革開放之初的14.2倍、60.4倍、7.2倍和9.4倍。
交通市場日臻完善
60年來,遼陽市交通市場發展在改革與調整中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公路建設市場、養護市場、道路運輸市場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為我市交通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前,遼陽市公路施工單位均是事業單位,靠上級主管部門撥付工程款開工資。改革開放后我市在全省率先體制改革實行了事改企,將原公路施工單位由事業單位改為企業,成立了兩家施工企業,走向市場。同時,市交通局對各項公路建設工程,全部推行“四制”管理,面向社會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招投標制,突破了行業壟斷,建立了競爭高效的市場機制。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遼陽市公路養護由純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養護模式,轉變為向社會以招投標為主的公司制養護模式,逐步建立了公路養護市場。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改變了“路養人、人吃路”的舊體制,實現了管養分離,通過引進競爭體制,降低養護成本,提高養護質量,促進了公路養護工作朝著科學化、規范化、機械化方向發展。
隨著道路運輸業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放,運輸業形成了國有、集體、個體一齊上的格局。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以開放市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手段和方式為重點,積極引導運輸企業和業主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目前,全市干線以上公路的旅客運輸已全部實現集約化經營。道路客貨運輸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客運中高級客車比例和貨運特種運輸車輛比例逐年提高。
客運班車實行“三定”、“四統一”的管理方式,即“定線路、定班次、定發車時間;統一進站、統一售票、統一檢票、統一發車”,有效解決了客運市場無序競爭問題。通過對出租汽車實施KT專用牌照、雙顏色營運標識噴涂、統一頂燈標識和座套,出租汽車車容車貌明顯改觀,道路運輸市場正向著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