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業成西藏經濟加速“引擎” 可持續發展需走集約化道路
2009-9-13 12:4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隨著當前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及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已成為全球礦產品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作為國家大量緊缺礦種的優勢產區,西藏礦產業不僅具有提高國家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的戰略意義,也正成為拉動西藏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引擎”。
——優勢富礦使西藏有望成為國家重要礦產資源后備基地
目前,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已使我國成為全球礦產消費第二大國,同時由于一些稀缺資源的短缺,也使我們成為世界礦產品的第一進口大國,對外依存度不斷加大。
據統計,近年來,我國的重要礦產需求對進口的依存度分別為:石油40%以上、鐵礦石40%以上、錳礦石近70%、鉻鐵礦90%、銅60%以上、鉀肥80%以上。與此同時,我國大宗性礦產銅、鐵等保有儲量也急劇減少。一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宗礦產的供需矛盾,短期內不僅難以改善而且有加劇的可能,而如不改變這種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勢必影響到我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
西藏獨特的地質發展史和良好的成礦條件,使西藏孕育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據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陸彥介紹,目前,西藏已發現礦床、礦點及礦化點3000余處,涉及礦種102種。在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的礦產中,有12種礦產居全國前5位,18種居前10位,鉻、銅的保有儲量更位列全國第一。西藏國土部門所作的《西藏自治區礦產資源對2010年國民經濟建設保證程度論證》顯示,西藏礦產資源的潛在價值在6000億元以上。
——礦業經濟成嶄新增長點 初級開發制約規模化進程
胡錦濤總書記曾連續兩次在參加全國人大西藏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從西藏的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尤其要大力發展特色農牧產品加工、優勢礦產資源開發、特色旅游業等。西藏礦業正在成為西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經濟提速的新的重要增長點。
西藏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中科院院士多吉介紹說,目前,西藏區內已擁有礦業企業300多家,礦產經濟不僅使當地的財政收入大幅提高,而且減輕了傳統產業對自然環境的超載壓力,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有效緩解了就業壓力。目前,西藏礦產資源開發較好的曲松、江達、墨竹工卡、尼木和謝通門等縣的財政收入普遍較其他縣高出2-3倍,在礦山從業的農牧民收入也較僅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其他地區高出3-4倍。此外,礦產資源的開發也將拉動西藏交通運輸業、電力工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并為西藏城鎮化建設提供有效的產業基礎。比如礦產資源的外運就大大提高了青藏鐵路的運營效益。
盡管西藏礦產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西藏當前礦產業的發展僅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礦產企業尚未形成產能。
據多吉介紹,西藏目前已開發利用的礦產包括鉻鐵礦、硼礦、鉛鋅礦、銅礦、地熱、礦泉水、水泥原料、建筑用砂石等22種礦產,但己建礦山規模卻均屬小型,全區礦業年產值不到全國礦業總產值的1‰,不到自治區國民生產總值的3%。礦業在西藏目前的經濟結構中分量還很輕,對GDP的貢獻率不高,這與西藏資源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從開發模式看,西藏現有礦山大部分以開采銷售商品富礦為主,開采方法簡單、手段落后、經營粗放、綜合回收水平低,無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且普遍存在以下的問題和不足:一是礦山企業規模不大,綜合利用和經營管理水平低,且缺少掌握高新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從而導致粗放經營,采富棄貪,大礦小開等,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發展后勁不足;二是礦山環境保護工作剛剛起步,相應技術和管理措施跟不上;三是礦產開發所必需的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遠不能滿足未來規模化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了礦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進程。
拉薩市副市長宋義武在今年舉行的西藏拉薩礦業論壇上就曾指出,西藏目前的礦產開發仍然存在著小、散、亂和大礦小開、好礦濫開、一礦多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這與中央央提出的保護西藏的生態屏障,集約開發資源,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相違背的。
——摒棄粗放 西藏礦業開發需走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道路
目前,礦產業已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的支柱產業和“二產抓重點”的核心產業。要想真正體現礦業支柱產業的在西藏的地位和貢獻,僅維持目前的初級開發模式是行不通的,正如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曾提出的,“礦業開發要上檔次,上規模,不能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西藏的礦產資源優勢要想真正轉變為經濟優勢,只有走統籌兼顧,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才能從根本上增強西藏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和造血功能。
為此,多吉院士指出,發展西藏礦業經濟必須從規劃布局、規模經營、技術創新等方面入手,加快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礦山建設,早日實現優勢資源轉換戰略。
首先,要尊重礦產資源開發的客觀規律,科學規劃開發布局。
根據當地優勢礦產資源的分布規律,目前,西藏全區已初步劃分出9個重點礦業經濟發展區,包括以玉龍銅礦為龍頭的藏東地區礦業經濟發展區;青藏鐵路沿線銅多金屬、建材、地熱、礦泉水、鐵礦、鉛鋅多金屬礦業經濟發展區;藏中墨竹工卡一帶以甲馬、驅龍為主的銅、鉛、鋅多金屬礦業經濟發展區;謝通門一帶以雄村銅金礦為主的礦業經濟發展區;藏南曲松一帶以羅布莎為龍頭的鉻鐵礦礦業經濟發展區;藏西仲巴--普蘭一帶以馬攸木為主的金、鉻、銅多金屬礦業經濟發展區;藏西北改則-革吉一帶以多不雜為龍頭的銅金多金屬礦業經濟發展區;措勤一帶以尼雄鐵礦為主的礦業經濟發展區以及藏北湖盆區以扎布耶茶卡、扎蒼錯、鄂雅錯為主的鹽湖礦產礦業經濟發展區。多吉表示,其中藏中墨竹工卡一帶多金屬礦業發展區和藏北鹽湖礦產礦業發展區均可建立成國家級礦產資源基地,而青藏鐵路沿線多金屬礦業發展區則可充分發揮剛剛竣工的青藏鐵路那曲物流中心的外運輻射作用。
其次,要整合資源,堅決控制開發數量,重點開發大型以上礦床,實現規模化經營和法制化管理。
多吉表示,要根據礦床規模、控制程度和潛在經濟價值等合理論證,保證每個開發區的潛在資源總量及經濟價值都足以達到建設國家級或自治區級礦業基地的基本要求,并積極爭取國家在重點礦區交通、能源等基礎建設方面的投入。與此同時,要盡快組建自治區礦業集團,如銅業集團、鹽湖礦業集團等,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實現規模化經營。在礦山管理方面,應盡快研究相關政策法規,完善和銜接相關制度和辦法,在鞏固已取得的礦產資源治理整頓成果的基礎上,強化管理,確保西藏礦產開發的有序、規范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依靠科技創新,走綠色礦業之路。
西藏地處地球“第三極”,是我國主要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不僅被譽為“中華水塔”,更被譽為“亞洲水塔”。這種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提醒我們礦業開發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建立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走“綠色礦業”之路,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采取合理的避讓措施切實保護好西藏的碧水藍天。
為此,開發西藏礦產資源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流程,實現采、選、冶過程中對環境的最小擾動、無毒害和無污染,通過科技攻關,淘汰那些落后的生產工藝,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從而徹底改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粗放、開采技術裝備落后、采礦回采率低、綜合利用和深加工能力低、效益不高、采富棄貪、采易棄難、破壞浪費資源等現象。
此外,要嚴格礦產開發項目的環保審批。通過開發前的區域環境容量、承載力評價及礦山環境擾動量評價,建立環境評價體系和技術標準。另一方面,要通過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實現開發前后環境擾動最小化和生態再造最優化,充分實現“利用一小點、保護一大片”的環境與經濟社會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