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鋼,荒原上崛起的鋼鐵稀土之都
2009-9-12 11:4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特約記者江惠琴
包鋼,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地區建設的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國家在“一五”期間建設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
包鋼的建設和發展,使亙古荒原崛起一座雄偉的鋼鐵森林。她猶如草原騰飛的駿馬,揚鬃甩尾,有呼嘯山風之威力,將1000萬噸成品鋼材、億噸以上煤炭馱到全國,將百米長尺鋼軌馱運到鐵路新線,建造祖國鋼鐵大動脈;將稀土永磁制導器件成功助飛神5、神6、神7、宇宙飛船飛向神秘的太空;將北方奔馳系列重型汽車駛出包頭,開進全國,奔向世界。
荒漠建起“草原鋼城”
包鋼的發展史,是一部艱苦奮斗史。包鋼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建國之初,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較差,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與其他兄弟鋼廠恢復性開工不同,包鋼完全是白手起家。在風沙肆虐的荒漠上,來自全國各地的8萬名建設者夜以繼日,開始了包鋼的創建。那時候,包頭幾乎每天都是風沙獵獵,包鋼人吃飯時常有風沙突然襲來,風一過米飯上就覆上一層細沙。
1959年1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保證重點,支援包鋼》,號召同包鋼有協作關系的企業、部門“給包鋼以大力支持”。在中央和各省市的支持下,包鋼建設工作出現了新局面。1959年3月,白云鐵礦中破碎系統建成投產;5月25日,洗煤廠成立;5月26日,4號焦爐投產。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1959年9月26日,包鋼1號高爐流出了第一爐鐵水,提前一年建成投產。10月15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抵達包頭,專程參加1號高爐提前出鐵盛典,為1號高爐出鐵剪彩,并視察了煉鐵廠和焦化廠。正是:紅綢結花幸福來,一剪劃出新時代。從此結束了內蒙古自治區“手無寸鐵”的歷史。
1998年包鋼改制為公司制企業,擁有包鋼股份和稀土高科兩個上市公司,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和最大的稀土科研生產基地,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企業。經過55年的艱苦建設,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包鋼已具備1000萬噸鐵、鋼、商品坯材綜合生產能力。產品包括冷軋薄板、重軌等56個品種、6573個規格,是我國冶金企業中品種規格較為齊全的企業之一,是全國三大鋼軌生產基地之一和品種規格較為齊全的無縫鋼管生產基地,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薄板生產基地。
“稀土之都”揚名天下
包鋼白云鄂博礦稀土儲量居世界第一位,獨特的資源優勢形成了包鋼在世界冶金企業中罕有的以鋼鐵和稀土為主業的產業優勢。
包鋼在稀土產業上利用重組來整合資源,這也使得包鋼稀土產業逐步做大做強。包鋼首先實施了“五統一”、重組內蒙古稀土集團和籌組中國北方稀土集團,內部集中度提高,外部影響力和輻射力增強;通過鎳氫動力電池等一批項目的新建或擴建,及包頭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產業結構得到了初步優化。1992年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時說過一句名言: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更使包鋼稀土揚名世界。
包鋼稀土產業的發展對全國乃至全球稀土產業產生了重要影響。經過50多年的不懈努力,包鋼充分發揮了稀土產業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科研優勢和產業鏈優勢,目前稀土精礦、稀土氧化物總量在全國居于支配地位。以上市公司稀土高科為龍頭,拓展生產經營和資本運營,以全國最大的稀土科研機構——包鋼稀土研究院為依托,不斷提高稀土科研水平,生產與研發互促互進,一體化運作,為稀土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包鋼稀土產業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成為包鋼在冶金行業中的獨特產業優勢。稀土產業通過持續的科技攻關與技術進步,促進了稀土產品從初級產品到應用產品的升級。
創建多個“國內第一”
在包鋼50多年發展歷史上,創造了中國鋼鐵和稀土工業多個“第一”。
生產了我國第一支60公斤/米重軌、第一支75公斤/米重軌,第一支輕型薄壁大型工字鋼,第一支BIV-500型鋼板樁,第一支石油套管,第一支60公斤/米鈮稀土軌,第一支國內最大口徑無縫鋼管。
建成了我國第一所稀土專業研究院,生產了我國第一爐稀土硅鐵合金,發起并上市了第一個稀土業股份公司,稀土從業人員、科技費用投入、科技研發項目均屬全國第一。稀土產業共有200多項科研成果和產品分別獲得國家專利優秀獎、國家科委“863”計劃二等獎、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等獎項。
包鋼經濟發展,對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發揮了應有的推動作用。包鋼的生產經營涉及到眾多行業,帶動了內蒙古的礦業、煤炭業、建材、運輸、交通、金融及機械加工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加強民族團結、鞏固我國北部邊疆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