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郊農產品紛紛“過節”的背后
2009-9-1 11:1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莊行伏羊節、馬陸葡萄節、呂巷蟠桃節、青村黃桃節、倉橋水晶梨文化節、長江農場玉米節……今年夏天,上海郊區的特色農產品不約而同都辦起了“自己的節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區游客前往游玩、采購,可謂熱鬧異常。
農產品辦節的背后,其實是一產與三產聯動的生動實踐,其直接效果是推動了“產地市場”的蓬勃興起,改變了農產品的傳統銷售方式。產地市場,到底能帶來什么新氣象?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動產地市場的發展?這恐怕又不僅僅是一場場節慶所能做到的。
一場伏羊節賣出多少蜜梨
奉賢莊行鎮,是市郊辦節的典型。近兩年來,它已成功舉辦了菜花節、伏羊節、蜜梨節,硬是從原來一座冷冷清清的農業小鎮,轉變為一座人氣迅速上升的鄉村游景區。去年伏羊節還只能吸引6萬多人次,今年預計將至少翻一番,而菜花節更是一下子為小鎮帶來了22萬人次的游客。
對于當地政府而言,不管是菜花節還是伏羊節,其目的并不是為了熱鬧一場而已,其中一個直接目的就是解決當地萬畝蜜梨的銷售難題。雖然莊行蜜梨在上海早有名氣,品質也越來越好,但是近年來當地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大,而且基本都集中在七八月份上市,因此該鎮曾連續好幾年出現了賣梨難現象。當地有關部門曾設想,將蜜梨大規模送進超市、賣場,無奈進場成本太高而未能實現,而小商小販前來收購又總是壓價。去年有了伏羊節,當地農民紛紛在羊肉美食廣場擺起了攤位,向市民叫賣最新鮮的蜜梨。市民也樂于在吃完羊肉、喝完燒酒之后,再到梨園去逛一逛,臨走再買點蜜梨回家。
去年七八月間,莊行鎮上僅一家奉葉合作社的蜜梨等銷售額就達到了2500萬元。今年,莊行蜜梨產量將達到3萬多噸,占到上海梨類產量的一半以上。該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龔國仁告訴記者,目前莊行蜜梨主要通過四個渠道銷售,如單位團購、展會銷售、提籃小賣、產地直接銷售,其中在產地直接銷售的比例達到60%左右,基本都是慕名而來的游客在梨園現場進行購買。
奉賢青村鎮的黃桃近期也舉辦了自己的節日,當地有關部門自豪地透露,目前該鎮黃桃基本不用走進市區去銷售,而是百分之百在田頭就能賣出去,禮品裝每公斤可賣到30元。同樣地,嘉定馬陸的葡萄節更是較早就聞名滬上,那里的優質葡萄拒絕走出去搞營銷,而是全部在產地實行銷售,且賣到了每公斤50元的高價。每到葡萄收獲季節,前往采摘、購買葡萄的車子竟在葡萄園外排起了長隊,場面十分壯觀。
業內人士指出,上海農產品都有了“自己的節日”,其實是將特色農產品與農業旅游結合起來,營造了一個“產地市場”。農業旅游對農產品銷售的帶動作用,在上海正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據市農委統計,去年全市已建成100多個農業旅游景點,共接待游客850多萬人次,涉農旅游總收入12億元;今年上半年,游客也已達到450萬人次,帶動涉農銷售7億多元。
打造產地市場的N個理由
對于產地市場,農業領域的工作者向往已久。奉賢區農委高級經濟師王正乙告訴記者,這個概念是相對于銷地市場而言,就是農產品無需運送到專門的批發市場或是終端市場,而是直接在田頭及其附近就能基本賣出,而且能獲得較好的價格。這樣一來,對于農民和市民都有好處。
首先,農民不必再為如何闖市場而操心,也省去了進超市、進市場等成本。這幾年,郊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合作社,于是他們在進銷地市場方面作了許多嘗試,比如在市區開設專賣店、進農貿市場、進超市等。結果,專賣店的租金太高,農產品利潤微薄,所賺的錢還付不起高昂的房租,而且農產品季節性較強,單個農產品的上市期一結束,專賣店就會閑置,不合算。南匯水蜜桃也曾大規模進農貿市場,但結果只能低價競爭,顯示不出“優質優價”,而且還要付出運輸費用等。進超市更是難上加難,光是進場費一項就讓許多合作社望而卻步。而產地市場不一樣,大批的購買者直接來到了田頭,農民只管生產、提供優質農產品就行。
其次,在產地銷售和消費更能保證新鮮。南匯水蜜桃在前年就嘗試起了田頭銷售,不少合作社在桃園中搭起了涼棚,在涼棚中安放桌椅等,并擺上剛剛采摘的水蜜桃,可以讓市民游客在游玩采摘之余,在涼棚中休憩,品嘗最新鮮的水蜜桃,吃完之后再挑選一些水蜜桃帶回家。對于農民來說,少了中間的物流環節,就免去了必然的損耗,比如蔬菜的物流損耗,往往要達到30%左右。
再次,減少銷售的中間環節,也把利潤空間讓了出來。有關農業工作者前幾年曾做過調查,練塘鎮以生產茭白而聞名,但他們發現,小商小販在產地給農民的收購價只有每500克幾分錢,但到了市區菜場,茭白價格賣到了每500克3元左右,這中間的利潤就被批發商、菜場攤販等瓜分了。如今農民在田頭直接賣給市民游客,少了中間“盤剝”,農民還可將一部分利潤讓給市民,雖然他們賣得比批發價更高,但對市民來說價格往往比超市賣場里便宜。一句話,產地市場可以“讓利”給處于兩端的農民和市民。
另外,市民在采購優質農產品的同時,還看到了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享受到了美麗的田園風光。產地市場的農產品,因此具有更多“附加值”。
化解農產品賣難不能一條路
但是,產地市場并不僅僅表現為“農產品節日”,它的繁榮發展也并不僅僅只靠農業旅游的推動而已,它還需要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等體系建設以及電子商務等配套支撐的跟進。
記者發現,除了馬陸葡萄節等讓人們看到了熱鬧的產地市場,奉賢等地打造的“田頭超市”也是產地市場的一種較好形式。所謂田頭超市,基本都開在特色農產品基地近旁,或是設在鄉村游景點中,賣的都是田里剛采摘的新鮮產品,而且還整合了周邊鄉鎮乃至整個奉賢區的上千種特色農產品。市民在田頭超市看樣后,就可以直接下單,超市的配送網絡負責去各個基地采購并很快送到客戶那里。他們的客戶,有的是前來旅游的游客,有的是單位團購者,也有的是市區超市賣場的采購人員。由于是直銷,田頭超市的定價肯定比市場價低,因此就能讓利于消費者;由于是直銷,產品定價又會高于合作社原先的批發價,部分獲利年終將通過分紅返還給農戶。目前,田頭超市的模式正在郊區推廣。
產地市場的興起,也是有許多條件的。如果郊區農民種植的品種較為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氣候和知名度,就很難吸引市民游客乃至大客戶直接去產地采購。因此,農業的規模化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是產地市場興起的首要條件。其次,如果倉橋水晶梨等特色產品不具有獨特的風味、上佳的品質,市民游客在前往品嘗過一次之后就會得出“差評”,之后就很難吸引人們再次前往產地。這說明,農產品的品質也是重要保證。再次,農民的組織化發展也是必要條件,比如莊行鎮的奉葉合作社就實現了產地的組織化配送。如果不將一家一戶生產的農民組織起來,就無法開出田頭超市,也就無法承接大客戶的訂單。此外,農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化也需要跟進。
產地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還需要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業的推動、配合。目前,浦東新區已開出了專門的“桃子網”,希望市民在去過產地之后,每年再直接上“水蜜桃網店”下單,再由產地直接配送進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