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南寧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首善之區”

2009-8-5 15: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南寧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推進各項工作走在全區前列,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特作如下決定。 
  一、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的總體要求
 1.重要意義。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我市認真審視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南寧在廣西、全國乃至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大格局中的具體方位,形成了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的共識。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就是要把南寧建設成為在中國—東盟開放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區域內有較強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建設廣西“首善之區”就是要使南寧各方面的工作在全區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形成首善發展、首善地位、首善產業、首善環境、首善和諧,成為廣西推進科學發展的排頭兵。加快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是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用更高的要求、更寬的視野、更科學的思維建設南寧、發展南寧的客觀要求,是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戰略舉措,是提振精神、應對危機、迎接挑戰,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保持發展良好勢頭”目標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南寧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提升,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區科學發展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但南寧仍屬欠發達、后發展地區,經濟總量不夠大,輻射帶動力不夠強,與區域中心城市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我們只有加快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建設,推進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才能不斷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才能更好地發揮首府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成為全區推進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2.總體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為主線,以提升城市國際化程度和廣西城市首位度為核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為主導,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為根本,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著力壯產業、建宜居、促開放、興文化、重民生、保生態、聚人才、強黨建,大力推進經濟國際化、金融國際化、信息國際化、科技文化國際化和開放國際化,推動各項工作走在全區前列,全面增強城市發展力、承載力、輻射力和凝聚力,加快建設高水平的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
  3.目標要求。建設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目標宏偉,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分階段推進。近期打基礎(2009—2010年),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和科學發展三年計劃目標;中期顯成效(2011—2015年),經過“十二五”期的建設,城市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力爭經濟總量占全區的比重有較大提升,在全國五個自治區首府城市排位居首,在西部省會(首府)城市排位居前,在全國大中城市排位前移,“三基地三中心”建設成效顯著,現代宜居城市建設水平大幅提高,中國—東盟開放合作中心城市作用明顯增強,城市國際魅力進一步彰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各方面成為全區的排頭兵;遠期上水平(2016—2030年),從2016年起,經過兩到三個五年規劃的實施,城市綜合實力更強、宜居水平更高、國際影響力更大,成為經濟繁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科技進步、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秀麗山水與璀璨人文交相輝映,民族風情與國際文化共放異彩的高水平的區域性國際城市和廣西“首善之區”。
  二、推進“三基地三中心”建設,增強城市經濟實力
  4.建設區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全面對接廣西沿海大工業,打造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產業規劃,以項目為中心,著力培育主導產業,突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優先發展重點產業。著重培育鋁加工、機械與裝備制造業,培育與廣西沿海石化、鋼鐵等項目配套的產業,引進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制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農產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紙等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形成強大的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加強工業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鼓勵和支持南寧高新區、經開區等開發區采取“一區多園”等方式拓展發展空間,推進工業向園區集聚,構建工業發展新高地。按照產業化、集聚化、國際化的方向,加快南寧國家高技術生物產業基地建設。深入實施“億元工業企業建設工程”,培育和發展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大力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5.建設區域性物流基地。按照建設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的要求,加強物流園區規劃布局,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加快重點物流項目建設,培育物流市場,發展現代物流業,打造面向東盟的區域性物流基地。建立現代物流配送體系,發展公共物流服務,推進綜合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發展新型物流業態,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建設貨運服務型、生產服務型、商業服務型、綜合服務型等物流園區,完善園區配套設施,促進現代物流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快南寧保稅物流中心、南寧國際綜合物流園及江南、玉洞、金橋、安吉等重點物流項目建設。依托西江航運干線黃金水道,打造南寧港物流園區。加強與區內港口的聯系與合作,爭取內移港口服務功能,建設“無水港”。
  6.建設區域性商貿基地。加快商貿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布局,鼓勵發展新型商業業態,提高城市消費層次和水平,打造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商貿基地。改造提升傳統商貿產業,積極發展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等新型營銷方式,大力發展超市、購物中心、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業態,鼓勵發展外包服務業。加快商貿服務業集聚發展,建設邕江沿岸商貿帶、快速環道沿線商貿帶,著力提升朝陽商圈,完善埌東鳳嶺商圈,打造五象新區商圈,加快推進南寧·中國—東盟商務區商業街等特色商業街建設。發展大型商貿品牌,引進國內外大型連鎖企業、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建設一批規模較大、輻射力較強的專業市場,形成區域性大宗消費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7.建設區域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加強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服務功能,把南寧建設成為廣西綜合性運輸中心、大西南出海通道樞紐城市、面向東盟的區域性國際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全面推進連接東盟和周邊省市的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及我市轄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高速公路、鐵路、空港和內河港口為主干的現代化交通網絡。積極推進高等級公路網絡建設,加快南寧外東環高速、六景至欽州港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設,推進國道、省道干線路網建設改造,提高技術等級和路網整體效率。全力配合南寧通往周邊省市及區內主要城市的鐵路建設,重點推進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建設,完善通往越南的鐵路通道,推進南寧鐵路樞紐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南寧機場擴建工程,完善配套設施,將南寧機場建設成為面向東盟的重要國際機場。
  8.建設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加快建設“數字南寧”,建設完善信息化平臺,推進政務、產業、商務、生活數字化和網絡化,形成服務全區、全國乃至東盟的信息市場體系,打造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快電子商務、物流信息等信息平臺建設,進一步開發整合應用各種信息資源,培育和發展信息服務業。建設完善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互聯網,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城市管理、遠程教育和醫療、社保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設與應用。加快城市信息窗口門戶建設,及時發布投資、貿易、旅游、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深化與“北欽防”的信息合作,積極參與“電子北部灣”建設,推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信息通訊一體化。培育一批信息技術品牌企業,建設信息產業集群和基地。
  9.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發展現代金融業,培育金融市場,構建金融業發展平臺,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建立現代化金融服務體系,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促進金融機構、金融資本、金融人才等金融資源集聚,把南寧建設成為中國—東盟金融交流橋梁與合作平臺,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深入實施“引金入邕”戰略,鼓勵國內外金融機構到我市設立機構和拓展業務,進一步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推進金融創新,鼓勵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金融行業做大做強,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培育和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探索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積極發展創業投資企業。完善和發展證券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外匯市場等金融專業市場,鼓勵建設區域性貨幣結算中心、基金中心、資產管理中心、創業投資中心等。積極推進五象新區“金融街”建設,構筑金融集聚平臺,發展金融總部經濟。制定出臺扶持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增強服務金融業發展的能力。
  10.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支撐,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并舉,農業產業加速轉型升級,產業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現代產業體系。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深入實施“壯二提三強一”戰略。壯大工業,創新工業發展模式,構建先進制造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強工業綜合實力。提升服務業,優化服務業布局,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物流、會展、信息、房地產、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旅游業,打造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做強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工業化手段和產業化經營方式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創新轉型,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大力發展副食品農業、原材料農業等特色農業,圍繞服務中心城市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城郊型農業。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建設林業強市。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