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新加坡榜樣意義動搖,該啟發哪些反思

2009-8-3 0:4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新加坡淡馬錫上個財年虧損高達400億新幣(1880億人民幣)。而據新加坡財政部今年2月的報告,在截至去年11月30日的八個月中,淡馬錫虧損了高達580億新幣(2726億人民幣),而其投資組合總價值也一度縮水至1270億新幣(5969億人民幣)。目前,新加坡財政部是淡馬錫唯一股東。
  
  最近,新加坡民眾對(中新合作的)蘇州工業園慶祝15周年以及天津生態城項目提出了疑問,他們認為新加坡政府在蘇州工業園項目中吃了虧,此前政府控股淡馬錫的投資又砸了錢,證明政府精英們眼光有問題。新加坡資政李光耀給工業園區打了個70分。在新加坡,會考成績以50分為及格線,在高中會考中,70分是剛好屬于A的等級。
  
  在新加坡人看來,蘇州工業園的建設并沒有如預期那般為新加坡經濟帶來新的收入,因此可總結這個項目其實是一個發展策略上的失敗。(8月1日《中國經營報》)
  
  今次金融危機讓人反思“華盛頓共識”、經濟自由主義存在的弊病,政府干預的合法性、合理性論證空前有力。但歐美凱恩斯主義者所談論的政府干預,究竟能不能等于以新加坡模式為代表的政府強勢主導經濟?或者更具體來說,自由經濟理論的實踐破產是否意味著中國各地新一輪政府投資熱、大項目大工業熱、城市化熱的正確性?
  
  金融危機使得新加坡模式去年下半年起重新走紅,我國一些城市主政官員大談全面復制新加坡經濟管理的經驗,其中就包括淡馬錫經驗。這些城市都暢想將本級本區域國有資產打包,做成既有政策扶持又有市場競爭力的本地“淡馬錫”。如今不僅“榜樣”虧錢了,而且這兩年各地扶植的類金融巨頭也并未能取得上佳業績,這不能不讓人反思此領域內的模式引進。
  
  《中國經營報》的報道證明,迄今為止,國內主流媒體對中新合作項目的介紹和宣傳是并不全面、公允。新加坡模式是按照自身的特殊環境創建,照搬到其他地方會有水土不服的現象;模式本身的文化特性與環境產生了碰撞,并且影響到合作園區的產出效益以及新加坡人繼續投入的積極性。這兩天廣州與天津民間輿論陷入“哪個城市更有發展前景”的爭論,很顯然,忽略政策環境等因素,簡單比較GDP總額沒有意義,反倒是兩地分別與新加坡合作興建的“知識城”、“生態城”,有沒有可能從政府主導、強烈的政策依賴中走出民營經濟自主創新發展的道路,這似乎更有推究的必要。
  
  正如之前一些媒體和學者所談到的,我國各地對新加坡的學習熱潮,很大程度上是對新加坡經驗的選擇性“利用”,只強調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模式由政府主導推動、新加坡嚴厲的社會管理乃至高薪養廉(至于高薪養廉所需的前提“財產申報”,則以國情不同為由巧妙敷衍)。如果在接下來的中新合作中,有關城市繼續延續前述支離破碎的“新加坡學習觀”,幾乎可以肯定是收不到預期成效的。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亞太區域署長林敬文在接受《中國經營報》專訪時亦指出,“新加坡在政策的穩定性以及其他配套方面,如金融、融資體系、現金管理等配套服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新加坡是全球四大外匯交易中心之一,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無論是商流、物流,都可以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務”;對于跨國企業而言,新加坡良好的人才環境有助于招聘到國際化的人才。此外,新加坡的稅制簡單、稅率偏低,與許多國家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的協議、投資保證協議。倘若我國各地仍然嘴上高呼學習新加坡,卻坐視“真經”作廢,不能從公共管理和服務的機制上進行深刻改進,將“政府強勢主導經濟”異化為“事無巨細干預經濟”,依舊以簡單化的免稅政策誘惑來招商引資,亦不免將中新合作的路子越走越窄!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