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經歷一波三折
2009-8-26 11: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如果再次重復1995和2002年凍結的做法,造成一波三折,絕不是政府決策的最優選擇。如何在建設過程中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體制機制,實現多贏,是下一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正確方向。
6月26日,開工儀式的熱鬧背后,青島終于圓夢地鐵,為此,青島付出了20年時間。同月,千里之外的福州,承載著福州建設海西龍頭之夢的地鐵一號線批準立項。在這個沿海臨江的城市里,地鐵被賦予多重含義,“地鐵將福州帶入一線城市”的大字標題,開始出現在當地媒體和房地產商的廣告中。
但如果不是國際金融危機下國家為擴大內需加大基礎建設規模,青島、福州以及其他城市的“地鐵夢”,或許還要做更長時間。
突如其來的投資“盛宴”,正改變著許多城市原本的建設節奏。青島、福州、無錫、昆明、長沙、鄭州、寧波、南昌等眾多二三線城市的地鐵建設,在同一時間提速,絕非偶然。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迎來地鐵建設的第三次高潮,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市場。但是,“全世界最大”并不能掩蓋地鐵建設的所有困局。因此,會不會重現1995年、2002年兩次“凍結”的波折?這成為各界普遍關心的話題。或許,城市決策者們在地鐵建設高潮的同時,更應追問,下一步的趨勢將會怎樣?
第三次凍結?
“量力而行。”
面對如火如荼的地鐵投資潮,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王慶云強調說,發展地鐵要慎重,“解決公共交通問題只有一個判斷指標,就是這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需求量與所對應的政府財政支付能力。”“在容量和能力都一樣的情況下,選用地鐵就是比較奢侈的。”王慶云認為,“首先應該考慮在地面上的建設;地面上不行了,人多的地方可以考慮高架,線路進入市中心再鉆到地下去。確實需要解決地面交通任務的,也不妨考慮采用有軌電車。”
從資金投入上看,以上3種軌道交通方式的成本差別很大:地鐵的建設成本在5億元/公里以上,輕軌的建設成本在2億元/公里以上,有軌電車的建設成本是2000萬~3000萬元/公里。
因此,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強調指出,可供選擇的方案有多種,如果非要不顧客觀實際去建設,不但產生不了“地鐵經濟”效益,相反會拖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后腿。“任何一朵美麗的鮮花不能在全世界同時開放一樣,地鐵的建設也不能在任何一個城市同時進行。”實際上,資金問題,從來都是地鐵建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這也是1995年、2002年兩次“地鐵整風”的直接因素。畢竟,地鐵的投融資機制還無成熟模式,盈利模式也是世界性難題,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是最現實的問題。
資金壓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前兩次地鐵凍結審批,“正好與當時整個國家宏觀投資熱相對應。”馮飛告訴《決策》。因此,人們開始擔心,地鐵一哄而上投資熱潮之后,會不會遭遇第三次冷凍?
從前兩次凍結地鐵立項審批來看,“剎車”主要是為了使地鐵建設駛入理性和規范的軌道。采訪中,大家普遍的觀點認為,對于地鐵建設不能“一刀切”,一波三折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來說,不是最優選擇。比如杭州,在遭遇兩次凍結之后,地鐵建設已經遇到諸多不利因素。
而且,“一個城市是否需要地鐵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城市的發展規模、城市人口數、城市人員流動量、城市地面交通狀況、城市經濟的發展及經濟實力、城市的環保和節能等等,都是決定因素。”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對《決策》分析道。
所以說,追問國家對地鐵建設是否叫停或者叫停多久,并沒有實質意義。重要的不是討論地鐵應不應該立項,首要問題是地方政府如何面對地鐵建設、運營和管理工程所需的“無底洞”般的資金缺口。
目前,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的,不是思考會不會被凍結,而是如何鍛造將商業智慧注入公共事業建設的能力,“交通、教育、民生、社會保障等等,哪兒都需要錢,窮日子有窮過法,要看地方政府怎么當家了。”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所長張漢亞說。
如果更上一層樓,探索出一套成熟的運營體制機制,實現地鐵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比爭論應不應該停止立項審批,更具有實際意義。
軌道交通“加速度”
“現在是加快建設軌道交通的最佳時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所所長趙杰認為,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各大城市的“心頭之痛”,“要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必須依靠一種比私家車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公交運輸方式。但只有軌道交通能在時間效益、能源效益上明顯占優勢。”
可以說,這一觀點獲得的共鳴最多。在任何一個城市的申報書和規劃文本中,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總是放在首位。而且,現實的案例也很容易找到。北京市增資7000萬元增建的地鐵5號線天通苑站,使該地區擁堵程度大大下降,成為緩解城市交通擁擠的一個有說服力的范例。因此,“修地鐵不是為修而修,而是我們的城市太需要軌道交通了。最理想的軌道交通布局是300米以內,或步行5分鐘就能找到站口,目前看來,我國地鐵的密度太低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錢立新如此表示。據介紹,地鐵線路長度居全國第二的北京,二環以內的軌道線網密度僅為1.08,而巴黎市中心區線網密度已經是3.76,紐約和倫敦的市中心線網密度是3.46。
由此可見,中國的城市需要地鐵,需要軌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