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現代化公路網絡體系筑強發展大動脈
2009-8-20 0:3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有人做過這樣的比較,以前驅車由市區去薊縣至少要花3個小時,到濱海新區、塘沽、大港等地,至少要花1個多小時,縱穿市區、橫貫市區也都要耗時1個多小時,如今,因為有了津薊高速,有了京津塘高速、津濱高速、京津高速二線,1個小時到薊縣,半小時抵達濱海新區,20分鐘縱穿市區、30分鐘橫貫市區成為現實。這就是天津交通路網60年發展最直觀的成就,這種時空距離的巨大變化是全市人民在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書寫的真抓實干、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輝煌篇章。
新中國成立之初, 天津建成區面積僅為50.3平方公里,城里很少柏油路,多是磚路、石板路或土路,真正像樣的道路沒有幾條。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天津不斷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實干意識,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如今建成區面積已由50.3平方公里發展到了280平方公里,60年增長了5.5倍。
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初期的1984年,本市機動車數量較1949年增長了45倍,自行車數量增長了30倍, 而道路建設卻明顯滯后,這使得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時,市區有122處道口嚴重堵塞,機動車時速不足10公里,交通已成為制約天津城市發展的瓶頸。
市委、市政府下決心治理城市交通。1985年3月,天津歷史上第一條快速干道——中環線開工。1986年7月1日,中環線全線竣工通車。此后,又先后建成外環線和內環線道路工程。
1987年,本市修建起第一條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此后,高速公路建設步入快速發展期,短短十幾年時間,先后建成了津滄等13條高速公路,總里程達862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為中心的對外輻射型高速公路網絡骨架。
為適應城市交通機動化的迅猛發展,從2003年開始,本市啟動了改善交通、完善路網工程。中心城區快速路系統位于外環線與中環線之間,由一條快速環路、兩條橫向通道、兩條縱向通道和兩條快速射線組成,總長145公里,設計時速60—80公里。目前,快速路東南半環已實現通車,西北半環正在加緊建設。
地下交通工程也從無到有。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天津建成了第一條地鐵線。近幾年,接二連三動工建設了地鐵九號線和二、三號線。目前,地鐵五、六號線正在加緊前期準備工作,預計今年內將動工建設。
連接外省市的公路總里程已達1100多公里,其中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3623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31.4%,高等級公路占路網比例位于全國前列。
城市道路建設每年都有突破性進展。據統計,至2008年底,市區共有道路1160條,比解放初期增加749條,新建道路寬度均為30至40米,道路面積增加到2543.9萬平方米,為解放初期的10倍;
市區橋梁180座,其中立交橋為34 座,跨河橋115座,地道橋46 座;全市公路120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2公里,普通干線公路2367公里,農村公路8858公里,公路通車里程為解放初期的15倍,路網密度101.2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國先進水平。
目前,本市已形成通達三北,服務環渤海和濱海新區,支撐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公路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