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回暖”的持續 就必須依靠中小民營企業的投資
2009-8-13 1:2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中央政府實施2年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我們認為在金融危機中非常及時。而衡量這一計劃是否取得預期效果,除了這些投資的進度、質量和有效性外,更為關鍵的在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動民間投資即中小民營企業的投資。然而,受經濟前景不明朗、生產訂單不足、產能普遍過剩、工業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響,民營企業投資謹慎,觀望情緒相當普遍。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在調研中均發現了這類現象。
據浙江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省的政府主導性基礎設施投資完成866億元,同比增長31.8%,而民間投資只有個位數增長,為8.2%。浙江的境況在全國具有普遍性。綜合目前各地的投資數據,一個最為明顯的特點是政府投資的快速增加。在全部投資增加額中,政府項目約占其中的一半。在中西部的不少省份,政府投資更是處于絕對“壟斷”地位。這意味著,在政府項目投資高潮的背后,龐大的民間資本啟動跡象還不明顯,需要撬動的目標尚未實現。而在更多地方,一些政府部門的觀念也在客觀上阻礙著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的進入。
在4萬億投資計劃啟動前,不少地方的市政、水務、園林、環衛等公共服務部門明確表示出“歡迎民間投資加入”的善意,但隨著“雙政策”的實施,獲得了政府投資支持的這些領域“迅速變臉”,紛紛向民間投資者關閉大門。
面對中小企業的困境,職能部門和學界乃至坊間不是沒有清醒的認識,但是,盡管坊間和學界一次又一次呼吁,這番景象并沒有真正改觀,原因出在哪里?其一,這首先與固有的投資思路有關。一些部門固執地堅持著“國進民退”的思維,大把資金向國有企業、壟斷行業傾斜,對民間企業缺乏應有的重視。
而實際上,沒有中小企業的真正復蘇,對于我國經濟目前任何的樂觀都很難獲得微觀層面的支持。目前,盡管國內很多經濟指標在好轉,但是這和財政資源、信貸資源的大投入不無關系,宏觀經濟事實上冷熱不均,一面是公共投資的火焰,一面卻是中小企業和民間投資未見好轉的海水。
就認識層面而言,“官、產、學”各界對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重要性的認識都是到位的。可以說,中小企業用不到30%的經濟資源,創造了60%以上的出口、GDP增長和近80%的就業,每年新增90%以上的就業機會都是中小企業提供的,總體而言,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60%。就這一點而言,無論是保增長,還是保就業,真正的著力點應該在中小企業,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勞動力大國,沒有中小企業吸納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顯然是一句空話。
顯然,既想讓中小企業承擔起大任,卻又不向他們提供足夠的物質裝備和政策傾斜,這種離奇的思維注定難以成為美好的結局。當前,政策應該痛下決心出臺系統的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在信貸資源、技術升級、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以及政策采購等方面向中小企業傾斜。唯有如此,才能為中國經濟真正的復蘇和結構調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