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仰氏”造車隱現三大 “黑洞”

2009-8-13 0:5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實習記者 燕磊
    他曾經是中國汽車界呼風喚雨的人物,而今他用一個電話再次撩撥起中國人的“汽車強國夢”;他“退隱江湖”多年,但信念和激情依舊。他不是別人,就是仰融,一個國人既熟悉又有些許陌生的傳奇人物。
    七年之前,他以潛逃的方式淡出人們的視野;七年之后,他以高調的姿態宣告復出的計劃。不過,在仰融借助媒體進行鋪天蓋地的“造勢”背后,隱現讓人捉摸不透的三大“黑洞”,善于創造奇跡的仰融能否將“黑洞”變為“白洞”?
    “七年之癢”這個詞不單單只是用來形容感情,或許代表了一種輪回,一種讓人重燃對感情、理想、事業、現狀的拷問和強烈的改變欲的輪回。
    近日, “退隱江湖”多年的仰融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而他重新被人們提及的話題是那樣的熟識——仰融造車。而這離他出走美國整整七年。
    七年之前,以潛逃的方式淡出人們的視野;七年之后,以高調的姿態宣告復出的計劃。近來新聞甚少的汽車行業因仰融而遠離寂寞。千里之外的仰融 “電話門”,令汽車業界、資本市場乃至一些地方政府,重新燃起汽車產業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
    但在仰融借助媒體進行鋪天蓋地的 “造勢”背后,隱現讓人捉摸不透的三大 “黑洞”,善于創造奇跡的仰融能否將 “黑洞”變為 “白洞”?抑或另有隱情?
“黑洞”之一:
“融資殼”能否生出“資本蛋”
    創事業離不開資本,這是生意場的鐵律。
    在仰融的龐大計劃之中,將在美國和中國同時組建汽車公司,并以新能源為切入點,取名 “正道”。
    據國內媒體報道,在中國,一期計劃投入400億至450億元,而在美國投資為100億美元。在世界經濟仍處低潮時期,如此龐大的投資計劃不禁令人膽寒。面對眾多關于資金來源的質疑,仰融卻輕松地答道 “錢不是問題。”
    據業內人士透露,仰融將采取三種方式籌措資金,一是通過美國和香港的市場進行私募;二是爭取拿到美國能源部和美國國會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專項資金;三是EB-5個人投資者項目。特別是EB-5投資移民計劃,既是仰融倚賴的 “融資殼”,又是備受外界關注的焦點。
    但對于了解仰融現狀的人,并不看好他的融資計劃。
    分析人士介紹,EB-5是美國國會立法同意發放的投資簽證,標的額分成城市100萬美元和鄉村地區50萬美元兩種,每年此類簽證的名額約有一萬名。即便是仰融能夠將這一萬人都納入到他的融資 “盛宴”中,但這50億~100億美元也無法到達中國。國際商業顧問一位人士介紹說:“按照美國法律,投資移民中心所籌集的資金,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在美國國內。
    此外,從美國和中國香港進行私募是仰融龐大融資計劃中的另一渠道。目前,在香港上市的遠東金源仍為仰融控制,但據記者了解,該公司股票最低曾跌至1分多錢,另據公司公布的業績來看,2008年底集團營業額為100萬港元,而在2007年僅為58萬港元。
    熟知內情的人士介紹說, “該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融資功能早已喪失,仰融宣稱自己承擔龐大計劃三分之一的資金,恐怕讓人不敢信服。”
“黑洞”之二:
“好創意”能否變為“正道車”
    資本和技術堪稱工業經濟的孿生兄弟,與資本來源一樣,仰融對外宣稱足以取代電力驅動的 “第三代內燃機”技術也是飽受爭議。
    在仰融看來, “電動車不是世界的未來,也不是中國的未來。”開采并利用好現有儲量的天然氣才是中國、美國乃至世界的未來,所以當今還是要以內燃機為基礎,在內燃機的基礎上進行技術革命。
    履新半年有余的 “正道”汽車CEO王川濤對此進一步解釋到,電池材料因為受特性所限,無法像天然氣和汽油等提供高單位熱能,所以這一問題將始終困擾未來的電動力汽車產業。而如果應用納米技術的 “燃料發電機”可以得到產業化,使用到汽車上,目前困擾電動車的技術難題便會迎刃而解。
    但對于以天然氣為動力基礎的“革命性”技術開發,恐怕只是仰融團隊的一廂情愿而已。
    有業內技術專家指出, “第三代內燃機技術僅處于試驗室階段,離商業化還遠得很。”該專家介紹說, “僅有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大約于2007年在實驗室里,采取小型發動機+雙渦輪增壓+機械增壓等多種方案,實現了95%以上的燃燒率,但這完全沒考慮到經濟成本及商業化因素。”
    或許是為了打消外界對該技術的質疑,據媒體報道,仰融還花費200萬歐元在德國定制了一臺新能源樣車。不過據業內專家透露,此車乃是按照帕薩特改造的概念車,并無多少實際價值。
    尚處 “創業期”的中國汽車業,確實需要革命性的技術創新,但我們不能把創新等同于創意。正如一位評論家所稱, “希望仰融的 ‘革命性’技術不會一直被人稱之為技術黑洞。”
“黑洞”之三:
“正道車”能否沖出“營銷網”
    信息時代的商業競爭,不能僅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再好的產品也得 “吆喝”。
    然而,在仰融的龐大計劃中,卻難覓汽車營銷的蹤影。與之相對的,卻是 “大干快上”的400萬輛的產能。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 “仰融對外聲稱的400萬產能足以顛覆世界汽車格局。”而八年400萬輛的增長速度則足以超越豐田神話,他介紹到,豐田汽車公司花了大約72年,才讓自己的銷量超過900萬輛。
    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我們似乎離神話越來越遠,熟稔國內汽車行業的張先生認為, “在國家扶持汽車行業做大做強之際,兼并重組的 ‘減法’才是主流。”在他看來,造車計劃真要落地,且不說如今國內已經頻現的產能過剩麻煩,仰融團隊平添的100萬輛龐大產能準備賣給誰?
    汽車雖貴為鋼鐵之軀,但并非“不食不喝”,當前的汽車靠遍布各個角落的加油站 “補給”,仰融團隊開發的以天然氣為主的 “氣車”將到何處 “覓食”?對此,有技術分析師認為, “從短期看,天然氣確實供大于求,但是從長期看不太可行;從終端來看,加氣站還有待大規模建設。”
    “或許仰融仍沉浸在華晨帝國時代。”有業內人士如是說,當時的市場狀況下,只要造出四個輪叫汽車的東西,就會賣瘋。現在,市場完全不同了,營銷已經成為一個汽車企業能否生存下去最為關鍵的環節。
    在上述人士看來,經過這幾年汽車品牌瘋狂地擴張經銷商網路,要在適合銷售的城市找到一塊賣 “新品牌汽車”的地兒,不比建立一個新工廠的難度低。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