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大路貫通三晉 溝壑變成通途

2009-7-9 15: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人說山西好風光,右手一指是呂梁,左手一指是太行”。然而,在這大好風光之間,山道崎嶇路難行也成為山西的真實寫照,交通成了制約山西經濟發展的瓶頸。長期以來,晉煤外運、商品輸出無不受運力所制。山西人對暢達交通有著更強烈的渴望。 
  1993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動員全省人民多方籌資30億元,在太行山上打隧道、架橋梁,在彎彎曲曲的山溝中建成了山西第一條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公路。
  2000年,山西再次舉全省之力投資220億元,用3年時間貫通山西南北,建成全長666公里的大同至運城的高速公路,使山西與周邊省份的連接更加便捷和迅速。此后,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08年山西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65公里,在全國排名第16位。
  已經有30多條交通主干線與周邊省區市相連。山西,正依據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承東啟西的交通樞紐。
  高速公路“擴編”正當時
  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山西高速公路建設起步較晚,盡管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但相比而言在總里程數及網絡布局方面與發達省份仍有較大的差距。今天,山西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為建成全國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需要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服務保障,要求山西省的高速公路建設必須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3000公里”、“2000億元”,這是記者在山西省采訪高速公路建設期間,經常會聽到的兩個數據。盡管這兩個數據是從不同人的口中說出,對它的真實感覺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非常一致的,就是他們的內心都充滿著興奮與自豪。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決策規劃的今明兩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設的總里程和總投資。
  3000公里,是山西省第一條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公路里程數的21倍多,是大運高速公路的近5倍。2000億元,是太舊高速公路投資的63倍,是大運高速公路的近9倍。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指出,公路建設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重視重點工程建設的有利時機,加大投資,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推進,最大限度發揮重點工程對經濟增長和消費的拉動作用。山西省省長王君強調,公路建設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的一項重大舉措,對于改善山西投資發展環境,提升山西對外形象,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3000公里、2000億元,這組數字展示出山西省大力發展高速公路的決心和信心,山西高速公路建設正在一路高歌猛進。
  隨著山西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交通需求顯著增強,原有高速公路路網規劃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新一輪交通“瓶頸”制約日益凸顯。增加新的通道資源,顯得尤為迫切。以太舊高速公路為例,當年的設計標準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下的運輸需求,該路最大的收費站舊關收費站因為車流量大屢次引發交通擁堵問題。
  2005年,山西省確定的高速公路路網規劃布局為“人字骨架、九橫九環”,規劃目標是連接到2020年城鎮人口達15萬以上的城市,90%的縣市實現1小時上高速,規劃總里程為4050公里,到2010年底完成3000公里,2020年全部完成。
  2008年,山西省重新調整了高速公路路網規劃,路網布局由“人字骨架、九橫九環”調整為“三縱十一橫十一環”,路網規模由4050公里調整到6300公里。在此基礎上安排今明兩年公路開工建設3000公里,到201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目前的1965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山西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段建國說:“山西省調整高速公路路網規劃布局正當其時,對山西省拉動內需、保持經濟穩步增長意義非同尋常,毋庸置疑,山西高速公路建設正迎來新一輪黃金(202,-1.66,-0.82%)期。”近年來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擴大內需的需要,交通運輸部和國家發改委加大了對中部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山西由此迎來了大規模興建高速公路的發展機遇。
  記者了解到,山西省這次高速公路路網規劃布局調整,將有力地支撐山西轉型發展,提高應急保障能力。主要堅持5項原則:加強與相鄰省市高速公路路網之間的銜接,提高山西省融入東部、輻射西部、聯系中部的能力;方便和保障山西省會與省轄市、相鄰省轄市間的交通聯系;高速公路覆蓋山西所有市縣,提高重要通道通行能力,形成便捷、可靠的高速公路路網;加強各高速公路間的聯系,形成效率高、能應急的高速公路路網,增強高速公路的機動性、可靠性;支持城市圈、城市群的發展,保障城市間的緊密聯系。
  大路貫三晉,溝壑變通途。新的路網規劃實現后,山西可以實現省會城市到省轄市3小時通達、相鄰省轄市2小時通達、所有縣市區在半小時內上高速。山西高速公路連通水平將大大提升,省轄市過境交通將明顯改善,出省高速通道將由10條達到30條,形成北出長城、南抵黃河、東連京冀、西達秦蜀的路網格局,路網覆蓋率將躍升至中部6省第二位。 
  打造擴大內需的“黃金大道”
  伴隨著山西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山西經濟也在實現著跨越式發展。山西是全國的能源大省,周邊各地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由于山西省能源、旅游獨特的資源優勢,高速公路不但能促使山西與周邊乃至全國其他經濟區進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溝通和交流,而且也成為省內生產要素聚集的通道。
  去年12月26日,山西開工建設太原至古交、太原至佳縣(太原段)兩條高速公路;隨后,今年1月上中旬又陸續開工建設忻州至五臺、忻州至保德、太原至佳縣(呂梁段)、晉城南環、高平至陵川、大同至呼和浩特等高速公路,全年共安排了高速公路建設項目26個,建設里程2200多公里,項目總投資約1400億元。 
  從1993年山西舉全省之力建設第一條高速公路————太舊高速公路,到2000年建設貫通南北的大運高速公路,一條條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將山西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推動山西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與此同時,山西的煤炭產量較上世紀80年代翻了幾番,山西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地方財政收入較上世紀90年代增長了10多倍,山西的名勝古跡也得以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樹起品牌,來山西的游客絡繹不絕,物流、人流、信息流大大通暢。
  以太舊高速公路為例,通車運營12年來,流過的不僅僅是人流、物流和資金流,還有商業流、金融流、信息流,更重要的是這條路對推進山西省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太舊高速公路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也非常突出。太舊高速公路從太原開始,橫穿晉中、陽泉兩個市,有力地拉動了沿線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特別是對陽泉、晉中兩市經濟拉動作用尤為明顯。統計數據顯示,晉中市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70.3億元,較1997年的142億元增長了231.2%;陽泉市200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66.1億元,較1997年的88億元增長了202.4%。
  山西高速公路發展的實踐已經證明,科學合理的高速公路路網布局不僅要符合區域產業布局、經濟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且能夠起到整合資源、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去年年底,山西省對高速公路路網規劃布局進行了調整,這個調整并非大筆輕松的一揮而就,而是山西著眼于全省經濟發展的大局,經過了一系列縝密的規劃研究。
  山西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王志民說,山西省高速公路的布局不但著眼于高速公路路網發展形態等諸多因素,以及山西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等特點,而且還綜合考慮了山西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當前,高速公路的建設又被賦予了一層新的涵義,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高速公路建設的2000億元投資必將拉動對水泥、鋼材等建筑材料和勞動力的強勁需求。如果要算一筆賬,高速公路不但在通車后能給老百姓帶來便利,實際上在建設時已讓眾多行業和廣大農民工受益。
  “今年,高速公路建設是山西重點工程建設的‘重頭戲’,是拉動投資的主要力量,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也是擴大投資規模的主戰場。”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說。
  踐行“綠色高速”的承諾
  修路,就是遇河架橋,逢山挖洞,不可避免對沿途生態和植被造成破環,修高速公路在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的影響就更大了。在山西高速公路的建設中,盡最大努力保護生態、保護植被,建設綠色高速、生態高速也成了山西高速公路建設者們在設計和施工中至關重要的要求和目標。
  記者在忻(忻州)保(保德)高速公路采訪時發現,沿途所經過的管涔山、云中山、賀家山3個自然保護區,基本上沒有因為高速公路施工受到破壞。“一個高速公路項目途經3大自然保護區,這在山西省還是第一次遇上。為了保護好自然保護區,我們已經簽訂了協議,并投資300萬元用于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檢測站,購置了動態監測儀器和設備,設置動物保護圍欄,安排專人實地檢測。”忻保高速公路建設管理處處長寇林田告訴記者,環保檢測站將與忻保高速公路建設同步進行。
  忻保高速公路經過3個自然保護區內的植物以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野生動物有褐馬雞、黑鸛等重點保護動物。為了最大限度保護環境,在施工過程中,要求各施工單位加大科技投入,盡可能減少施工對環境的影響。
  寇林田告訴記者,忻保高速公路在穿越自然保護區時,為了保護環境,設計方案盡可能地選用隧道作業。隧道距離植被層有數百米的距離,對山上的植被可以說沒有任何影響。正是從這樣的觀念出發,忻保高速公路建管處對生態保護工作非常重視,除了在設計路線時盡量繞開3大自然保護區中的主要景觀外,他們在建設時提出了“保護生態光榮、破壞生態可恥”,在施工中對保護和破壞生態的行為實行嚴格獎罰制度。
  忻保高速公路在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嚴格保護不是個案,而是山西高速公路建設必須遵守的一條重要原則。大(大同)呼(呼和浩特)高速公路建設施工所經過的區域,植被覆蓋率高,自然風光秀美,氣候舒適宜人,文化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其中有41公里在全國生態環境示范縣之一的右玉縣境內,如何讓生態環境與現代化高速公路融為一體,就成為一個必須要科學規劃和解決好的課題。
  對此,大呼高速公路建設管理處向所有參建單位明確提出,保護綠色、保護環境是所有建設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并承諾:建設中在抓好質量和安全的同時,盡最大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在建設紅線以外絕不輕易破壞一草一木,堅持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最強有力地恢復生態,把大呼高速公路建設成全國一流的生態路、環保路、旅游路。例如,大呼高速公路路基土石方需要1154萬立方米,就地取土量很大。為了避免取土對環境造成破壞,施工單位就選擇貧瘠地段集中取土,盡量保護地表植被和水資源,堅決杜絕私采濫挖。與此同步,大呼高速公路的建設者提前謀劃土地復耕和農田排灌設施的建設,努力實現“取一處瘠地,造一片良田”。
  根據山西省的規劃,山西省高速公路2010年實現智能化,2020年初步實現現代化,屆時,高速公路經濟帶的效益在全省GDP中占據明顯的比重,進而促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與布局整體優化,實現高速公路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