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關腐敗是中俄邊貿癥結禍首 華商被查是常事
2009-7-9 14: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只螞蟻”凸顯中俄邊貿癥結 “俄羅斯軍警查封市場,華商血本無歸。”這樣的故事似乎不止一次地在莫斯科上演,受傷的總是在俄羅斯打拼的中國商人。
被華商稱為“一只螞蟻”的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被無限期關閉后,悲劇再現。
如螞蟻般勞碌的商人們,命運似乎也如螞蟻般脆弱。
《時代周報》特約記者 賁鵬 發自北京
“一只螞蟻”是俄羅斯華商對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的昵稱,這個歐洲最大的批發市場,曾經帶給無數華商成麻袋的美金,但傾家蕩產的噩夢也如影隨形地伴隨著他們。俄羅斯當局的每次清查行動,在許多華商眼里都無異于“打劫”,每次動蕩過后總有商人因破產而走上不歸路。
在“金磚四國”聯手挑戰國際舊秩序的時候,俄羅斯人再次對“一只螞蟻”施以重拳,這次將有更多的商人血本無歸。
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的成長既見證了中俄邊貿的飛速發展,也揭示了俄羅斯貿易管理體制中的弊病,同時又暗示著中俄打破“政熱經冷”的局面尚需邁過多道溝坎。
查封是常有的事
7月7日的莫斯科,軍警把守的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仍然大門緊閉,幾萬名華商只能在家里等待消息,焦頭爛額。華商們不停在QQ群中交換信息,但是看不到一絲希望。
“市場如果可以開,我就趕緊把貨物全處理掉回國,打死也不來莫斯科了。”來自沈陽的蘇先生說。
俄羅斯總理普京曾經引用詩人丘特切夫的名句說:“俄羅斯有自己的性格,無需理解,只能相信。”但對于在俄多年的華商來說,經常被敲詐貨物多次被無理查封,被私下拍賣,甚至被焚毀。信任如何建立?
20年風雨,華商與這個市場有說不完的故事。
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成立于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生意并不是很興隆。但到了1998年,已經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俄羅斯的經濟調整初見成效,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
“說實話,那時真是暴利,可以說是隨處都可以撿到錢,賺錢太容易了。”來自北京的一位郭女士說。據說,許多俄羅斯人批到貨之后,走不出50米,就可以轉手賣給別人,每件賺10美元不成問題。
但也就是這年,俄羅斯遭遇金融危機,大批阿蒙(特警)也首次出現在切爾基佐夫斯基。
山東的荊先生對當年的情形仍然歷歷在目。據他回憶,查封當天,華商房間內的床下、衣柜里都是美金,很多美金用麻袋裝著。特警砸開門之后,連錢帶貨,統統沒收。俄羅斯人帶去6臺點鈔機,從早晨6點到晚上都沒有清點完沒收的美元現鈔。
大批華商向俄羅斯方面申訴,莫斯科老北京飯店總經理李宗倫當年也在其中,他和幾個被選為代表的華商在申訴后被俄當局扣押,在中國駐俄大使館的幫助下,才得以脫身。
這起事件只是個開始,據不完全統計,后來僅針對中國溫州商人的大小查封貨物事件就有20多起。
誰是伊斯梅洛夫?
這次查封的起因是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的老板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的大手筆投資引起了總理普京的不滿。據稱,伊斯梅洛夫位于土耳其安塔利亞的豪華賓館開業典禮上,光用于“撒錢雨”環節的錢就達到了6100萬美元。
“違反的結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誰坐牢了?”對于寡頭的奢華舉動,普京在內閣會議上大為光火。
現年52歲的伊斯梅洛夫現有資產6億美元,在美國《福布斯》雜志俄羅斯富豪榜中排名第61位。最初,伊斯梅洛夫只是一名小貿易商,憑借從政府廉價租地、高價轉租的中介手法,他才逐漸積累起財富。
據報道,伊斯梅洛夫是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的密友,甚至有未經證實的消息說,盧日科夫也擁有“一只螞蟻”的股份,他是這個市場的隱形老板。
可能便是由于這樣的背景,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到了四大社區:華人社區、越南人社區、高加索猶太人社區以及塔吉克人社區,流通的貨物來自中國、土耳其、印度等地,但是中國商品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以服裝、鞋類及小商品為主。這個占地100英畝的市場每天流動的貨物量與現金量到底有多大,沒有人能準確說清楚。
可以確認的是,在2000年到來時,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已然成為寸土寸金之地。在主要銷售皮衣及鞋類商品的ACT區,每個攤位的價格從5萬美元到40萬美元不等,購買到攤位后,每個月還要向市場方交納數千至上萬美元的管理費,但是這些管理費的用途,華商從來沒有被準確告知,這為后來的查封貨物留下了禍根。 對于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俄羅斯檢察院偵查委員會主席巴斯特雷金曾咬牙切齒地感嘆:“莫斯科切爾基佐夫斯基集裝箱大市場是‘國中國’,他們那里有自己的警察、自己的海關、自己的法院、自己的檢察院。那里有很多人常年不用外出,所有生活設施都有,甚至包括妓院。”
有暴利必有風險,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多年來發生過多起華人遭襲擊、搶劫甚至被槍殺事件。一位河北華商說,他從來不告訴別人自己家住在哪里,也不告訴別人下班后要去哪里,從哪一條路走,就怕被人盯梢,中途出意外。
俄羅斯民眾對這個市場的態度同樣是愛恨交加。
有些俄羅斯商人們對市場很依賴,在收入遠不及莫斯科的偏遠城市,只有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價格低廉的貨物才能保證銷量。
居住在市場附近的莫斯科居民則對市場深惡痛絕,他們稱市場擾民,滋生罪惡。
一些極端排外的俄羅斯人在市場多次制造事端,2006年8月21日,兩位聲稱憎恨外國人的俄羅斯大學生在華商集中的服裝區與鞋區的交界處制造了爆炸事件,造成包括一名中國人在內的多人死亡。
俄當局急功近利
事實上,俄羅斯政府對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也多有嫌惡。
近幾年來,尤其是2005年后,國際油價飛漲,俄羅斯經濟發展迅速,民眾收入提高,消費水平不斷上升。經歷過多年物質匱乏的俄羅斯人,突然發現了在購物環境良好的商場中消費的樂趣。
俄羅斯政府無疑也看到了這種情況,認為俄羅斯對于中國貨的依賴度有所降低,于是,2006年爆炸事件后,俄羅斯政府多次稱要“馬上關閉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但都不了了之。
對此,一位俄羅斯老人說:“中國人勤勞,辦事求穩,具有忍耐精神,因此中國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但是根據俄羅斯人的性格,我們不可能忍耐著去‘摸著石頭過河’。遇到前面有河,俄羅斯人多半會一個猛子扎下去,要么馬上成功,要么碰得頭破血流。”
俄羅斯政府對于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也總是希望一勞永逸。
2008年,距離上次俄羅斯金融危機恰巧10年。9月11日,俄羅斯政府再次對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大開殺戒,一次性查封了價值約2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這次事件,被華商稱為“9•11”,不少華商賠上了全部身家。
目前,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無限期關閉整頓,華商又有價值50多億美元的貨物被扣押。盧日科夫則宣布支持普京的決定,
一個市場的神話或許就此落幕。
如何適應環境變化,轉變經營形式,是華商面臨的抉擇。
如今的俄羅斯,已非10年前的俄羅斯。中國駐俄羅斯使館商務處參贊高錫云曾指出,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的經營模式已經不是主流。
俄羅斯思想家別爾嘉耶夫曾說:“俄羅斯可能使人神魂顛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從它那里永遠可以期待意外事件的發生。”
對俄羅斯華商而言,走出切爾基佐夫斯基,勇拓新市場,或許才有意外驚喜發生。
幕后
俄海關腐敗是禍首
現在,華商已經對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不寄予期望,只是問題是,還會有下一個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嗎?莫斯科市周邊很難在短期內建造規模可以與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媲美的綜合性批發市場。
一位遼寧華商趙先生稱,他們已經將近期到港的貨柜轉移到了莫斯科的柳布林諾市場,一些華商冀望以后可以在那里繼續經營,但是柳布林諾市場的面積遠遠小于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很難形成氣候,前景并不樂觀。
即便改變了經營場所,但若不轉變經營方式,還是改變不了貨物可能被查封的命運,還是避免不了授人以柄的“灰色清關”問題。
俄羅斯多次查封中國貨物的理由是稱這些貨物經由“灰色清關”進入俄羅斯,但是事實上,“灰色清關”的始作俑者并非華商,而是代表俄羅斯海關腐敗勢力的俄羅斯 “清關公司”,他們把持海關,華商為灰色清關付出的費用已經接近白色清關的價格,并非華商不走大路走小路,而是因為白色清關此路不通。白色清關通暢了,就斷了俄羅斯海關腐敗人員的財路。
曾在莫斯科工作多年的英國金融時報的副總編克里斯蒂婭•弗里蘭曾說:“新俄羅斯熙熙攘攘的商業大部分并非來源于生產性的經營活動。相反,這個國家最賺錢的部門是漏洞經濟,那些腐敗的官員是把不健全的法律轉變為商業機會的大師。”為此,一位在莫斯科某經濟大學任教的亞歷山大指出,俄羅斯最應該整治的并非是中國人和中國商品,而是應該從源頭上清除海關的腐敗現象,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