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交通壓力凸顯,大雨拷問龍城交通
2009-7-9 14:0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7月7日晚到7月8日白天,持續的一場大雨傾瀉龍城,干渴的大地在使勁消化雨水的同時,省城大多路段窨井冒水,路面積水較深,加上部分道路封閉施工,交通壓力凸顯。省城的市民不禁發問:
年復一年,這種忙亂似乎總在重復,大踏步行進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為什么一旦面對老天爺的發威,總是一改往日的風采,變得弱不禁風,動不動就癱瘓失控呢?
窨井冒水大面積路段癱瘓昨日早7時20分,記者在朝陽街鐵路橋上遭遇堵車,由于大雨突降,朝陽街上端涌下的雨水在橋的東側形成“緩洪池”,由于積水較深,致使長長的車流不敢貿然前行。
40分鐘后,記者在建設南路與狄村街相交路口發現,這里積水也很深,已經阻斷交通。而在相距不遠的東太堡十字路口,情況大致相同,遠遠看去一片汪洋,從南向北的車輛不得已退回改走親賢街或長風街。交通廣播內有車友報告稱,五龍口街、小東門立交橋下、千峰路、濱河東西路長風橋下、迎澤橋下、漪汾橋下、漪汾街濱河體育中心門口、塢城路、纞流路都是汪洋一片,一些路段的交通已經癱瘓。
9時10分,記者開車駛上去年新改建的南內環街。從大營盤路口至老軍營路段,沿途發現多個窨井由于水壓太大頂翻井蓋,不斷往外溢水,整個路面北側的積水能淹沒半個車輪。而在解放北路的北沙河橋到太原機車廠門口,司機們反映此處積水也非常深,水面能完全淹沒整個車輪,到上午10時已有多輛汽車在這里拋錨。
大雨拷問龍城交通設施人常說,看一座城市發達不發達,首先要看它有沒有立交橋,一條道路平不平要看下雨過后有沒有深的積水。近年來,省城的交通狀況在逐步改善,每年都有不少干道整修或改造。然而由于歷史原因和規劃設計滯后及資金的不足,太原的交通始終不能和現代生活相適應。
記者從太原市政管理局了解到,市政府近年來加大城市交通設施建設的投入,平均每年都在200億元以上。盡管這樣,每年還是對許多急于改造的道路“照顧”不上。針對每年進行小街小巷的改造而忽視主干道,如解放北路、建設路的改造問題。市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每年修哪兒、投入多少資金并不是市政能決定的,他們屬于任務執行單位。據了解,太原市道路下面的許多管道目前大多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鋪設的,雨水、污水合流嚴重,城區內主要是合流制管線,如果遇到較大雨水,這些管道通常會受水壓大的作用,造成窨井“反水”。欠賬多、排水管網設計標準低、投資少,造成了城市道路積水的現狀很難在短時期內從根本上解決,市政只能在原有設施的基礎上加強管理,由表及里地逐步解決城市水患這一問題。
桃園東社區管先生說:“水排得不快,路面積水又太多,我看見人們就像趟河一樣,我覺得咱們城市這個下水管太細了,你看外國電影里下水管都可以過人。應該整體規劃一下,讓管子粗一些。”太原市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太原城區道路水患的最終解決,仍然離不開投入,只有投入到位了,積極改造一些容易出現問題的路段和部位,才能使雨水順利排出,保障行路安全。”
采訪中有不少市民提出疑問,既然交通不暢,為什么不多修路,多建幾條高架公路呢?
“這個愿望或說是乞求,我們早就盼望了。”大雨中,到銀行辦事的平陽路某工藝美術部司機戎先生說,從上午8時出發到目的地,他開車整整走了一個小時四十分,如果在新建路的上空再建一條立體公路,時間最起碼要節省一個多小時。在太原社保中心工作的韓女士說,一座城市能有幾座高架橋往往能提升城市品位,她說,曾到過北京、上海和周邊一些大城市,看到氣勢宏偉的高架公路,很為當地人感到自豪。她認為,現在太原不是路寬路窄的問題,而是缺少道路的問題。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太原現在的機動車保有量已經達到33萬輛。以現在每天200輛左右的新車發牌的速度,用不了幾年,太原的機動車保有量會突破100萬輛。屆時,太原的道路將比現在擁擠很多。同北京相比,太原的交通比北京還要堵。北京約有人口1382萬,機動車保有量達268萬輛,人車比例約為5∶1。而太原約有人口350萬,機動車保有量約33萬輛,人車比例約為10∶1。
但要注意的是,太原的城市面積要比北京的小得多,而且太原的人口數量也不會增長得太厲害,但機動車保有量卻會一天天持續增長,用不了幾年,太原的人車比就會達到北京現在的5∶1。因此,不少市民希望太原能將改擴建道路的資金積累發展高架公路。
據今年2月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山西省財政總收入為1518億元。太原市為300多億元。按照武漢高架橋(漢宜高速路)1公里造價12億元計,太原市完成10公里,則要花掉一年三分之一的收入。據了解,城市高架公路相當于建高速路,是使用周期長、技術標準高和投資巨大的基礎性設施,為保證行車速度和行車安全,其路線線形和建筑材料都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在公路的造價中,僅材料費用就占到40%~50%,另外征地拆遷費用、通訊監控等交通設施費用在造價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國一般平原微丘區,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價為1500萬元~3000萬元之間。市政管理局相關人士認為,建設高架公路需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但省城的實力似乎還不夠,其中高架公路的拆遷費用就是一個難題。
記者在市規劃局了解到,根據交通規劃研究,太原市今后道路發展依然考慮公交優先。其中,道路網絡規劃中,太原市建設路將成為新舊城區快速通道,與目前在建的北中環路、南中環路和東山高速路、西山高速路形成“中”字形快速路骨架。
有關人士介紹,在要不要發展高架公路的討論上盡管還有意見分歧,不過,新的互通式立交橋有可能在北中環路出現。根據新的規劃圖,省城北中環路全長設計將近10公里。全路為東西走向,西起纞流路,東至太行路。沿勝利西街往東,經小東流村,汾河,在森林公園、太鋼集團的南側穿過,經過山西化學廠、礦山機器廠、耐火材料廠、享堂西街、機車廠、享堂村,然后沿晉安東街,終點與規劃的太行路相接,道路設計采用“地面快速路+輔路”、“高架道路+輔路”相結合的形式。主線快速路與橫向道路相交時,根據橫向道路等級將設置不同形式的立交橋或上下匝道,全線將設置三座全互通立交橋。考慮到解放路、建設路橫向道路間距較密、行人過街等需求,將采用享堂高架橋方案,長度為2.3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