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重塑臨高發展之魂
2009-7-6 8: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北瀕氣候、水文變幻莫測的瓊州海峽,讓臨高漁民在千百年征服大海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沖鋒陷陣、創新進取的精神。
今天,臨高人找回了創新這一跨越式發展的靈魂動力。在臨高縣委書記陳創福的口中,“創新”一詞匯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涵蓋了土地管理、開發區建設、城市建設等等各個方面。
土地成“銀行”打破融資瓶頸
土地儲備被經濟學家形象地比喻為“土地銀行”,它具有和銀行類似的經濟調控能力和融資功能。陳創福認為,作為財政實力薄弱的省級貧困縣,臨高要啟動發展引擎,必須做好土地文章。
臨高長期吃財政飯,無力大規模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過去,投資者想來開發項目,必須墊資搞基礎設施建設。高額的前期成本嚇跑了不少人。基礎設施跟不上,招商引資成效不彰,財政收入上不來,基礎設施更落后,臨高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央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讓臨高尋覓到了一個好機遇,共爭取到國家開發銀行和省信用聯社貸款4.2億元,較好地解決了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難等問題。有人卻擔心貸款4.2億拿什么還:“按7厘5的利率算,每年利息3千多萬元,而去年臨高的地方財政收入才7398萬元。”
縣委、縣政府胸有成竹地拿出了對策:一方面做好土地規劃工作,從困難的財政中擠出100萬元,重新修編土地總體規劃,根據新形勢科學安排土地用途。另一方面,創新土地管理機制,大作土地文章,增加土地儲備,把政府儲備地作為運營資本。
為此,縣里成立了6個征地小組,由縣領導分別掛帥,全面開展土地征用工作,年內計劃新增政府儲備地2000畝。然后準備投入2億元修路,搞基礎設施建設,盤活土地。
“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儲備地土地必然快速增值,2000畝土地每年增值1.5萬元/畝,就足夠支付銀行利息。何況這些土地每年的增值空間將遠大于1.5萬元/畝。”陳創福認真地算了一筆賬。
對此,縣國土局長吳秋霞興奮地說:“征地做儲備,以地融資搞建設,土地增值后還貸,臨高基礎設施建設將會進入良性循環。”
“造城”新思路突圍老城窠臼
在很多人眼里,古舊的市容、逼仄的街道,臨城鎮與“城市”根本挨不上邊。陳創福認為,臨高的城市建設要有大發展,必須“另起爐灶”,跳出臨城鎮現有7平方公里的老窠臼,沿著文瀾江向北發展出5平方公里的新城區。
為此,臨高提出重點建設“兩橋四路”,即建設文瀾江四號橋、百仞灘大橋、貫通臨城二環路和改造臨昌路、建設市政大道和金瀾大道。“這樣不僅擴大了城區,還把金牌和臨高角兩個開發區與縣城串聯起來,沿路就多出7萬多畝可以開發的土地,可以決定今后幾十年的發展。”縣長羊經位說。
同時,臨高依托二環路、市政大道和江北東路建設新城區,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法進行房地產開發,正在規劃建設政法小區、黨校小區、禮貫小區3個住宅小區,在江北東路建設高檔次、高品位的商貿住宅街區。
臨高城市建設除了要跳出空間范圍的老窠臼,還必須從提升城市品位著手,跳出城鎮的窠臼。
據縣委副書記成安之介紹,臨高基礎設施、城市建設方面的新動態,引起了旅游房地產業界的注意,富力、碧桂園以及馬來西亞常青集團等國內外房地產巨頭已與臨高方面接洽過,準備落戶臨高,成片開發高品位濱海旅游房地產。
“優聯”模式推動開發區蘇醒
“臨高的出路在工業,工業的希望在金牌。”陳創福如是說。
今年,在省、縣兩級領導的努力下,金牌港的“蘇醒”真正看到了希望。
今年4月24日,臨高縣政府與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簽約,決定共同合作開發建設金牌港經濟開發區,充分利用雙方在行政資源、土地、項目、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力爭用5年時間,把金牌港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以能源化工業、船舶修造業等臨港工業為主,并向油氣儲備產業、物流中轉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適度擴展的現代化港口新區。
副縣長、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閆玉龍說,海控公司進入金牌港的效果明顯,短短2個多月已經聯手管委會做了不少工作:與海南電網協調,加快了電力基礎設施建設;落實了工業引水計劃;著手籌備建設東港疏港大道;著手進行港口規劃,為金牌港在全省港口體系內找到自身定位,找好發展出路。
羊經位表示,創新工作思路給臨高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今年1至5月,全縣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125.8%,地方財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31.7%。(本報臨城7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