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變應變 順勢而為
2009-7-4 2:0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黃世益
在本輪經濟風暴侵入我國之初,業內一些專家預言,鋼貿行業在本輪危機中將得到洗禮,將有60%~70%的鋼貿企業被淘汰出局。事隔半年之后,這樣的情況并沒有出現,難道沒有鋼貿企業被淘汰嗎?有的,但僅僅是個案。筆者把它說成是個案,因為在每個年份里都會有一些企業倒閉。前不久,筆者曾采訪了周寧上海商會會長周培建,此觀點得到了他的認同。他說: “去年11月份以來,周寧商會召開了數次緊急會議,商討應對危機的策略,盡可能地把危機帶來的傷害降低到最小。”或許正是由于鋼貿商在商會的引導下采取了應變的措施,才使得極大多數的鋼貿企業度過了淘汰關。
我用這樣的方法撰寫本文的導語,不是說業內一些專家預言的荒謬,更不是說他們的推論毫無道理。筆者只是想表明,市場是變化著的,如果鋼貿企業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的話,將有60%~70%的鋼貿企業被淘汰出局;如果企業能夠順市場變化趨勢,采取可行的變化手段以應對,那就會出現與預言不一樣的結果。
那么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自去年6月份以來,上海鋼市需求減緩,使得從事鋼貿行業的企業受到生存壓力的挑戰。鋼貿企業中,特別是來自福建周寧地區的企業家普遍感到生意不好做。據說來自周寧地區的鋼貿企業占上海鋼貿企業的70%左右,鋼材零售占到90%的份額,批發占到70%的份額。寧德上海商會秘書長肖志颽告訴筆者:閩東南是全國沿海線最長的地區,也是我國沿海最貧困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閩東人開始走向全國,成為福建幫中一支主力軍。以周寧縣為例,這個縣人口有20萬,其中有6萬人在上海從事鋼貿生意。目前,上海有前店后庫式鋼材現貨市場40多家,極大多數都是周寧人操辦的。上海是鋼材流通的集散地,但是總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因此,這么多的鋼市集中在上海一個點上,就出現各個鋼市生存情況不一的局面。為了不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少周寧鋼貿企業就以上海為跳板,在上海周邊地區的江浙兩省復制上海鋼市的模式。近兩年里,他們在上海周邊地區搞了20多家的鋼材市場,使上海鋼貿的觸角伸到了天津,在那里辦了五六個鋼材市場;也有在廣西北部灣興建鋼鐵物流園區的,有的還在西安、四川等地籌劃鋼材市場。
上海鋼材市場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因為在上海一個點上謀求發展空間有限,就出現了周寧鋼貿企業從上海出發走向全國的趨勢。或許正是由于這樣的變化,上海鋼貿企業從整體上來說前景無憂。
在上海鋼市模式復制到江浙兩省乃至全國各地后,將給上海鋼貿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肖志凱秘書長首先提到了困擾上海鋼貿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他說:上海鋼市復制到各地后,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加強了與各地的合作,拓寬了融貸款的渠道。由于這些鋼市都是從上海走出去的,根還在上海,融貸款渠道增加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海鋼貿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是一。其二,鋼貿企業從上海走向全國各地區,上海成了各鋼市信息匯總的大本營,便于快捷地采集各地有效的信息;便于整合后制定以變應變的對策,降低了行業風險。其三,通過有效整合可降低采購、銷售中的物流成本,減少部分倉儲環節,增加挖掘第三方物流的潛力。最后,鋼貿企業通過鋼市這一平臺可以共享資源、互幫互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行業整合的模式。
上海的鋼市局面正在發生變化,這是不是應對目前金融經濟危機中出現最好的變化?最好的不敢說,合適的就好。環境在變化,選擇合適的對策,就需要以變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