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道三元里大道擬建BRT
2009-7-30 0:5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15年,廣州市的交通將變成什么樣?可能在一些市民的腦中會浮現出一幅擁堵不堪的圖像。但一項最新出爐的研究報告《廣州市城市交通改善實施方案研究》卻給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一快一慢”的交通路網、P+R的換乘出行方式、互不干擾的客運和貨運、安靜舒適的交通環境。為了實現這一藍圖,廣州市將在2010年前安排356個項目,總投資260億元;2015年前安排實施項目726項,投資估算410億元。
新交通戰略提倡“控制需求”
昨天,“廣州市城市交通發展示范性項目管理辦公室”掛牌儀式在廣州大廈舉行,該辦公室就設在現有的廣州市中心區交通項目辦。在掛牌儀式上,還舉行了全球環境基金(GEF)轉贈協議簽字儀式,由GEF贈資第一期75萬美元,支持廣州市對未來的交通需求管理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廣州市已經完成新一輪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廣州市城市交通改善實施方案研究》(以下簡稱《方案研究》),并獲得了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該研究可稱為廣州市城市交通戰略的一次“革命”。研究認為,像廣州這樣的特大型城市,交通供給不可能無限制滿足需求,必須從過去“單純強調增加供給”向“供需平衡”轉變,從而提出了“控制需求”的口號。在控制小汽車過度使用的同時,大力開展“公交優先”,引導個體交通方式向公交方式轉變。
“清潔貨車”將成首個試點
研究提出,一定范圍內抑制交通需求的增加,以取得“供需平衡”,是未來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努力方向。為此,廣州市可能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比如小汽車牌照限額發放、老城區實行單向交通組織、征收中心城區擁堵費、停車場分級定價、特定期間實行車輛單雙號限行、汽車牌照拍賣制度等措施。“交通需求控制”將使部分個人小汽車出行轉移到中心區外圍,從而為公交優先提供良好環境。
在《方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市將建設“城市及交通示范性項目”。這些項目以2010年和2015年為時間控制點,分為近期項目和中期項目。依據計劃,在2010年前,廣州市將安排356個實施項目,投資估算260億元。2015年前安排實施項目726項,投資估算410億元。這筆巨額投資將由GEF贈款、世界銀行貸款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解決。
為協助廣州市備戰2010年亞運會改善空氣質量,城市交通發展示范項目將把清潔貨車試點項目作為第一批研究成果進行推廣。
廣州市將選取一定數量的貨車免費進行設備技術測試和駕駛員培訓,檢驗貨車在節油降耗等方面的效果,推動貨車行業的節能減排,促進城市空氣環境改善。
城市交通改善實施方案研究課題一覽
1.路網改善
珠江新城
將組織單向路網
隨著內環路、環城高速等重點道路的開通,廣州市已經搭建起城市快速交通的主骨架,但是在不少片區,其路網仍存在斷頭、道路能力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廣州市將重點改善天河中心區與新城市中軸線、琶洲—員村地區、老城區、海珠區中西部、同德圍地區、金沙洲—大坦沙地區、白鵝潭地區、白云新城、奧體地區、大學城及周邊、新客站地區等17個重點地區的路網。同時,著重優化上下九路周邊、綠茵路的交通組織。
針對目前珠江新城建成道路窄、小路多,未來該片區將組織單向道路網。
2.公共交通改善
重要道路
規劃公交優先車道
中山大道上BRT試驗線正建得如火如荼,明年亞運會前可全部通車。2015年之前,廣州可能將再增加兩條BRT。中期規劃廣州大道BRT,長15.7公里;遠期規劃三元里大道—解放北路BRT,長7公里。
公交改善的一個重要措施是公交優先,而體現公交優先的重要手段又是優先保障公交車的路權。廣州市將在黃沙大道、機場路、廣園路、人民路、沿江路、東曉路、工業大道、天河路等重要道路規劃設置公交優先車道,專供公交車行駛,這樣就可以避免社會車輛與公交車搶道。
廣州市還將以樞紐帶動公交系統一體化,建立城市軌道交通樞紐分級標準,選取公園前站、魚珠站、潯峰崗站3個典型樞紐進行示范型設計。
3.非機動化交通改善
地鐵站周邊
規劃單車保管站
“一快一慢”是當今城市交通規劃中比較流行的思路,“快”是指城市快速交通系統,而“慢”則是步行系統、自行車系統等可以體現城市生活品位的道路系統。未來,廣州將結合歷史文化特點,建設有廣州特色的綠色文化步行走廊,在老城中心區打造“羊城綠色文化走廊”,進一步詮釋城市步行功能。
記者注意到,規劃中的“老城區綠色文化走廊”集中在越秀區的中心區,這里2000多年來一直是廣州市的城市中心。“文化走廊”范圍西至人民公園,東至農講所,南至北京路,北至三元宮。“文化走廊”內包括南院國宮、北京路遺址、中山紀念堂等廣州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如今在國內許多城市,騎自行車與地鐵進行接駁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而未來廣州也將基于2020年軌道交通線網,在地鐵站周邊規劃162個非機動車停車場(單車保管站)。其中,近期將規劃97個非機動車停車場,總計泊位約56790個。
4.公共停車改善
將建24個
“P+R”換乘停車場
近年來,廣州市停車場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而老城區土地捉襟見肘的現狀也決定了停車場資源幾乎沒有潛力可挖。對此,《改善方案》提出應當對停車場進行“供應和需求管理”,統一停車場立法、制訂合適的價格政策等措施。比如對不同區域的停車場,制訂不同等級的停車場收費標準,用經濟杠桿調節中心區交通負荷。
有關部門將運用公交可達性研究方法,對城市內各區域公交可達水平進行評估,從而提出停車需求預測,合理規劃路外公共停車場總計194個,泊位43491個。同時鼓勵各類商廈、單位的配建停車場對外開放,提高現有停車泊位的利用效率,達到停車泊位共享的目標。
隨著市民居住“郊區化”趨勢日益凸顯,郊區與市區交通銜接成了市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P+R”(即停車場+地鐵)這種高效、節約的出行方式應運而生,政府在郊區地鐵站周邊建設大型公共停車場,人們早上開車到地鐵站,把車放在停車場,然后換乘地鐵去上班。2015年之前,廣州也將積極鼓勵“P+R”停車換乘方式,在地鐵站附近設置24個P+R換乘停車場。
5.貨運交通改善
2015年前
實施“客貨分離”
廣州是一個“物流大市”,眾多貨車穿城而過,給城市交通增添了不少負擔。為了改善城市貨運交通網絡,廣州到2015年前將實施“客貨分離”,劃定貨車禁行范圍,在禁行范圍外規劃貨運專用通道,對貨車進行規范。市區內的貨運站場也將“洗牌”,有關部門將運用貨運站場“積分制”辦法,漸進式地協調中心區貨運站場布局。
6.對外交通改善
逐步在市區外圍
建對外客運樞紐
對外交通銜接方面,有關部門將從區域的角度,特別是現階段廣佛同城化對接的角度,以現有區域交通干道網方案為基礎,提出廣州市高等級道路網整合方案。近期廣州將建設高快速路474公里,總長度達3191公里。
以廣州新客站為開端,廣州市將逐步在市區外圍建立對外客運樞紐,并用軌道交通將大型對外樞紐與市區連接起來。
7.智能交通改善
開發“廣州特色”交通信號系統
目前,廣州市交警、交委等部門各有一套交通信息資源,2015年之前,在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將建立交通仿真評估中心,能夠真實地評估某一地區、某一道路的通行能力、車流量等情況,從而為各級交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持。有關部門還將開發一套廣州自己的交通信號控制系統,這套系統將貫徹“公交優先”的原則,同時又能適應廣州市特殊的交通情況。
8.交通需求管理
老城區天河區將成交通擁堵費開征試點
交通需求控制的主要內容,是運用政策和經濟杠桿對小汽車過度使用進行控制,同時在用地規劃、設施建設、路權分配、財政扶持等方面向公交傾斜,引導個體交通方式向公交方式轉變。
為了達到“需求控制”的目的,廣州市將來或開征交通擁堵費,即在繁忙時段或繁忙路段,對進入中心區的社會機動車輛收取費用。道路擁堵費在倫敦、新加坡等國際大都市都有先例。道路擁擠收費將在廣州先進行小范圍試點,再逐步擴大。研究建議,在廣州市內環線范圍內采取擁擠收費措施,收費試點區域先考慮老城區或者天河地區。
此外,廣州市將保持對中心城區禁摩和電動自行車限行,這一政策還將擴大到番禺、花都區。同時優化和調整現有的貨車禁行范圍和時段,減少客流高峰期間貨車對客運車輛的干擾。
9.交通安全改善
開展事故數據收集分析
有關部門將針對廣州市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管理研究:一是事故數據收集和分析系統,二是事故調查程序及內容,三是事故和死亡成本計算,四是道路交通安全審核,五是城市安全管理目標。
10.環境改善
設低排放區繪噪音地圖
通過改善交通系統從而改善城市環境,是新一輪城市交通改善的目的之一。未來,廣州市將加速高污染車輛的淘汰進程,通過車輛環保標志分類標準的提升以及限行范圍的修訂,來限制高排放車輛的使用。廣州市還有可能建立“低排放區”。汽車燃料將從現在的汽油、柴油單一結構,變為包括改進型傳統燃料、LPG替代能源在內的“多元化汽車燃料”格局。
研究還提出控制交通噪聲污染的思路,比如在主干道上設置噪聲自動監測系統,繪制廣州市的噪聲地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