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長三角港口區域發展未來走勢分析

2009-7-27 19: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長三角港口區域發展未來走勢分析 
    長江三角是我國臨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是我國經濟最活躍、最具國際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以長三角港口為依托,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黨中央確定的國家戰略。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長三角地區港口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成為長三角地區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長三角港口發展的基本特點:
    1.區域經濟基礎雄厚,優勢明顯,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果。
    2.貨物吞吐總量上,江、浙、滬三地港口吞吐總量幾乎勢均力敵,“三足鼎立”。上海、浙江、江蘇“十五”期間分別完成總量的37%、33%、30%。
    3.長三角地區港口集裝箱運輸發展仍是強勢,各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幅都很大,上海和浙江“十五”期間幾乎各占整個長三角總量的半壁江山。長三角各個港口在集裝箱運輸市場方面的競爭是當前市場競爭與合作的焦點。
    長三角港口發展未來走勢分析
    長三角港口一體化發展、從港口功能競爭走向物流與供應鏈競爭,是長三角港口群持續、協調發展的最佳選擇。長三角港口資源整合、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港口群內主要港口之間以及支線港和樞紐港之間的關系由競爭走向“競合”,由“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支線港通過對樞紐港的支持,提高樞紐港的競爭力。從戰略上來看,長三角港口合作發展有利于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可以實現:對區域內港口的總體布局及市場結構進行合理化規劃,協調各方利益,以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等資源重復浪費的局面;加強各港在具體分工上的協作,細分貨運市場,完善運輸功能,減少區域內各港口間的激烈競爭而引發的“內耗”,促進物流在區域內全面暢通;壯大合作各方港口的實力,提升整體力量,維護共同利益,達到“雙贏”、“共贏”的效果。
    總體看來,長三角港口在市場發展和政府協調的過程中,呈現以下的發展特征與趨向;
    1.區域港口已經意識到合作發展的重要性,局部合作已經開展。
    在市場發展和政府推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長三角港口已經有合作發展的端倪。例如上海的南北兩翼港口內部逐漸一體化發展;寧波港、舟山港合并、組合形成寧波—舟山港;蘇州也推進港口一體化戰略,把張家港港、太倉港和常熟港整合起來,共打“蘇州港”品牌;上海港也與揚州等沿江港口積極開展合作。
    2.結合港口市場需求,中央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促進長三角港口合作發展。
    長三角港口的發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把吞吐量增長建立在質量、結構、效益相統一的基礎上,逐步注重發揮特色和地方優勢,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港口。
    2005-2006年,我國先后出臺了《長江三角洲沿海港口建設發展規劃》、《長江三角洲地區現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規劃綱要》、《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等重要政策措施。從政策層面上看,這非常有利于促進長三角港口之間的分工合作,促使長三角港口在行為和認識上,從“雙贏”和“整體性”的角度出發,充分意識到合作對長三角港口整體發展的重要性,形成“布局科學、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區域港口體系。
    3.地方政府以當前長三角港口市場為導向,積極為長三角港口發展搭建良好的合作平臺。
    2006年9月,長三角地區的上海、南京、寧波、南通、蘇州、鎮江、無錫、常州、泰州、揚州、舟山、臺州、杭州、嘉興、湖州、紹興等16城市的港口管理部門,共同建立了長三角港口管理部門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和長效協調合作機制,形成暢通的工作協商、協調渠道。通過發揮各方的比較優勢,加強管理資源的共享、交流與互補,促進區域內港口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港口產業與市場的優勢集成,最終實現互利共贏、共同進步。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是長三角16個城市港口管理部門站在國家整體利益的高度,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港口管理體制和機制、為長三角港口合作發展搭建平臺的有益嘗試,對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其目標是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規劃及實施過程中的溝通和協調,研究長三角集裝箱運輸體系的建設,適時成立長三角港航企業協會,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
    4.長三角區域整體戰略合作、醞釀“五港聯動”。
    長三角港口群面臨的競爭主要存在于國際、地區港口間,區域港口間和地區港口間。在國際、地區層面上,國際港口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方式已經從優化擴大港口硬件設施和通過能力,轉向提升港口軟環境和服務功能,其競爭主要來自韓國、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港口;在區域層面上,來自渤海灣、天津、山東、福建一線的港口;在地區內部層面上,來自江蘇、上海、浙江各港口。但長三角港口群的歷史使命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在世界航運界中謀求話語權,因此,真正的競爭對手是正在崛起的釜山東北亞航運中心、新加坡等太平洋西海岸港口等,長三角港口群應以“練內功、聚合力、爭優位”為策略,通過各種形式的組合、合作,提升整體競爭力。港口競爭正如局中人的博弈,港口競爭理性行為是走向合作。(楊東孫磊)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