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去制造化”戰略
2009-7-24 0:2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部價值不菲的ipod,利潤究竟被誰賺了去?答案也許會讓你失望,拆分一下ipod的產業鏈,你會發現,實際制造ipod的,并非蘋果。
Ipod里總計含有幾百個零件,整個制造業務都是由外包代工,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臺灣富士康就是ipod的零件供應商之一。但是這并不影響ipod乃至蘋果公司的其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揚名立萬。
原因很簡單。Ipod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內含的各個零件,也不在于把零件組裝起來,而集中在其獨一無二的構思和設計。蘋果也許并未親自制造ipod,但卻是ipod的真正創造者,這就是蘋果的“去制造化”戰略。
履新不久的TCL通訊CEO楊興平對蘋果的上述戰略給出了最好的注腳。他說,美國從來強調的都是從設計到創造,創造新的產品,他們不做制造這塊,是因為知道制造產品的利潤率很低,長期做下去是沒有價值的。
楊興平說這番話的大背景雖然是3G時代的國產手機如何把握機遇,搶占市場分額,卻同樣可以為危機之下的“中國制造”提供指路明燈。
有關研究表明,在ipod的產業鏈上,憑借掌控設計、營銷和渠道環節,蘋果公司拿走了全部利潤的51.8%,而制造商只能得到1%,其余部分則屬于數 家零配件企業。可見,制造環節所能獲得的利潤已經微乎其微。反觀“中國制造”,很大一部分企業依然停留在依靠廉價的成本和規模性的生產制造換取薄利的時 代,并且已經遇到了瓶頸。
事實上,在今天,蘋果、阿迪達斯、耐克、麥當勞等國際知名企業的制造環節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那么,我們不禁要思考,在危機猶存、出口下降的當下,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環節?
楊興平關于手機企業商業模式要進行轉型的呼吁或許可以借鑒。他說,中國的手機企業必須從一次性制造的模式轉變成多次性的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把運營商、內容提供商、終端廠商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
對于中國制造來說,已經到了效仿蘋果開始實行“去制造化”戰略的時代,通過掌握設計和銷售經濟附加值相對較高的兩端,而把經濟附加值最低的環節外包,使得同等資本投入可以獲得更大的產出,也就是說,向制造環節的上下游延伸,包括研究、開發、營銷、終端客戶服務等等。
誠然,“去制造化”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實現的目標,但是如果平衡好眼前的利益和長遠的規劃,將“去制造化”戰略堅持到底也并非難事。誰能說下一個“蘋果”不出現在“中國制造”的隊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