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考驗“糧食物流”
2009-7-22 0:41: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林振強
“2008年,杭州人吃了342.3萬噸糧食,但糧食總產量只有110.16萬噸,供需缺口232.14萬噸。”在7月初的杭州市糧食工作會議上,杭州市長蔡奇面色嚴峻地說。與會人員都清晰地認識到,對杭州來說,糧食安全任務是多么重要。同樣,廣東省的糧食安全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相對于廣東每年3400多萬噸的糧食消費需求量,每年2000多萬噸的糧食缺口都依賴省外采購或從國外進口。
事實上,目前我國的糧食庫存雖然還算充裕,但個別地區,尤其是南方省市的糧食供應趨向緊張。有專家強調:“中國的糧食安全,不僅取決于多生產多少糧食,還取決于少浪費多少糧食。”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糧食的產后損失,大多是由于糧食物流設施、技術和管理的落后而造成的。如何提升糧食物流水平,成為應對糧食安全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 “北糧南運”難在哪里
“目前國家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是東北,東北養活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曾被稱為 “魚米之鄉”的江南地區,在古代常年為北方提供糧食,呈現“南糧北運”。但如今,隨著我國糧食生產重心開始由南向北、由東向中逐步轉移, “南糧北運”也演變為 “北糧南運”、 “中糧西運”。
推動中國糧食物流現代化已經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專家介紹,2007年8月國家專門發布了 《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隨后又提出 “加強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要求,并投資進行糧食物流通道的建設,其中包括東北地區糧食流出通道 (玉米、稻谷和大豆)、黃淮海地區小麥流出通道、長江中下游稻谷流出通道等3個流出通道;華東沿海地區糧食流入通道、華南沿海地區糧食流入通道、京津地區糧食流入通道等3個流入通道。
盡管相關規劃已經出臺,但糧食物流發展的速度顯然還沒有達到預定的要求。在目前糧食價格中,物流成本仍占到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比例。在輸運方式上,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以包糧運輸為主要運輸方式,占全國流通量的85%左右。因運輸和裝卸方式落后,每年損失800萬噸糧食。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何學功認為: “包糧運輸的方式應得到改善,在裝卸效率上,與散糧運輸相比損失50%的效率不說,還要增加損耗和污染。”此外,糧食倉容閑置與不足并存,倉庫、運輸工具和中轉設置之間也不能有效銜接,例如在“北糧南運”的物流對接上,南方各地就普遍缺乏能接散裝糧食的港口和設備。
運力受限也是導致糧食難以順暢流通的一個重要原因。據國家糧食儲備局原局長高鐵生介紹,糧食主要依靠鐵路和鐵水聯運進行運輸,但受鐵路運能整體不足、運輸瓶頸限制以及煤炭等原材料運輸需求增加的影響,致使 “北糧南運”的鐵路運量難以增加,而水運價格偏高及港口中轉設施不足導致糧食海上運輸比例偏低。將糧食從東北運到南方,一般需要20~30天的時間,如果遇到運力緊張,往往運輸時間更長。一旦南方糧食遇到供應緊張的情況,比如2008年的南方冰雪災害,東北地區的糧食短期內難以到達,當地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
●供應鏈上尋題解
如果說,基礎物流設施落后,物流水平低下,對糧食安全構成隱患;那么,外資企業進入,尤其是力圖對糧食產業鏈的控制,則拉響了糧食安全又一個警報。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分析師的馬文峰認為,在糧食領域,從大豆種植到食用油終端市場的整個鏈條遭遇外資的殲滅戰后,戰火燒到米、面、肉等日常消費食品領域是遲早的事情。
自2008年以來,根據WTO相關條款,外資進入中國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設限消除,跨國糧商開始大舉進軍中國。目前,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已在國內糧食流通領域廣泛布局,都在建港口、修鐵路,打通物流環節的重要節點,并且不約而同地在各地搶糧源。其中,ADM和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參股的豐益國際,在中國市場的動作最為迅速,目前已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物流、經銷網絡,開始向糧食供應鏈下游的擴張。
“由于糧食流通領域的特殊性,國家需要對此提高警惕。”梅新育說。不過,除了國家有關部門需要對此重視外,國內企業更應對將簡單的糧食物流向糧食供應鏈轉移,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目前看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和中糧集團這兩個國內糧食行業的巨頭已經開始想辦法應對了。
7月10日,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屬的全資二級子公司——中儲糧北方物流有限公司,在營口港新港大廈正式揭牌成立。據了解,今后每年從東北糧食主產區經中儲糧北方物流有限公司流向南方糧食銷售市場的玉米、大豆等糧食產品將達2000萬噸,對進一步疏通北糧南運通道,加快東北地區糧食物流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的目的顯而易見,這也標志著東北糧食物流資源整合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而中糧集團也沒有停步。6月16日,中糧集團中糧糧油有限公司與新鄉市人民政府在北京舉行項目投資協議簽字儀式,總投資8億元的糧食收儲物流項目正式落戶新鄉。新鄉所處的河南省是國內除東北外的重要產糧區。項目將作為節點納入全國糧食物流網絡,構建一個覆蓋河南、輻射中部地區、連通國際的糧食貿易、收儲轉運等進出口基地。
除此之外,引人關注的一點是,物流園建成后,還要引進建設糧油食品精深加工企業和涉農高新技術企業,拉長糧食從種植、收購、儲存、銷售、轉運、加工等產業化鏈條。
其實,從今年開始,中糧集團已加快了進入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步伐,背后彰顯出的是中糧集團的 “全產業鏈”思路。在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看來: “全產業鏈食品企業是指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糧食種植、收儲、加工、貿易、物流,一直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系統。”但他也認為: “全產業鏈中的鏈條不是完全同樣的,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重要的環節,你不一定全部擁有這些環節,但要能控制這些環節。”
因此,我們看到中糧集團在糧食供應源頭方面,不斷擴大與農戶合同種植面積,新建和擴建糧食加工廠,保證原糧的收購和糧食加工;在物流環節方面,中糧積極進行全國的布局,通過與國內關鍵節點港口的合作,正在打通一條從東三省到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的糧食物流鏈條。
有關專家也認為,中糧集團通過打造 “全產業鏈糧油食品企業”模式,可以統籌兼顧已有的產業規模、競爭態勢和未來發展空間等因素,合理布局,鞏固和擴大玉米、大豆、小麥、稻谷等主要糧食品種的種植、收儲、加工和物流的能力和規模,對于增強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也有一定幫助。
對于我國來說,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糧食一體化物流水平必須得到提升。近年來,我國雖然在糧食物流項目建設上投入了巨大的財力,但多是在一些流通環節上的作為,系統地整合一體化糧食物流鏈依然不足。或許,我們應該在健全糧食供應鏈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